分享

邓铁涛治肝硬化经验分享

 博采杏方 2022-03-20

导读:邓铁涛教授在继承前贤肝病实脾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肝脾相关理论,认为肝硬化早期以脾虚为主要矛盾,实脾为主要治则;肝硬化晚期出现腹水则是虚实夹杂之证,需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分清标本缓急,灵活运用攻逐水饮、补气健脾、滋养肝阴等方法予以治疗。

一、攻逐水饮,寓补于攻 

《内经》云:中满者,下之于内。肝硬化腹水症见四肢削瘦,食欲不振,倦怠乏力,一派脾虚的表现;而同时见腹部胀大,青筋暴露,大便不通,小便不利,舌淡暗有瘀斑瘀点,又是一派实证的表现。

此本为虚实夹杂之症,多数病例单靠补脾疏肝,往往腹水难以去除,盖因腹胀使患者饮食减少,腹水一日不除,食入越少,营养越不足,腹胀愈甚,如此恶性循环,实者愈实而虚者愈虚。要打破此循环,对于正气未至大虚的患者,必须先攻逐水饮,寓补于攻,待其腹水减退,食饮得下,再攻补兼施,辨证论治。对于攻逐水饮的方法各医家多效张仲景的十枣汤,药物不离甘遂、芫花、黑白丑之类。

邓铁涛教授用甘草煎浓汁浸泡甘遂,晒干研末,装入肠溶胶囊中,每次12g清晨用米粥送服,1天内可泻出水样便数千毫升,翌日再施以健脾益气之剂,部分患者又可泻出数千毫升,此即寓补于攻之法。

二、健脾化湿,寓攻于补 

《金匮要略》指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对于鼓胀病迁延日久,体质过于虚弱,症见面色苍白,气逆痰多,言语无力,腹大如鼓,四肢削瘦,唇淡舌嫩苔白厚,脉细弱的患者,由于现时属于虚实夹杂而以正虚为主,若妄用攻伐则正气更虚预后更差,故不宜攻伐,治疗应培补脾胃,以助中宫之运,通阳气,布津液,散水邪,使脾气健运,清阳得升,浊阴得降,精微得以转输,水湿得以运化,从而杜绝腹水之根。

邓铁涛教授以自创软肝煎为基础方,方由太子参、黄皮树叶、鳖甲、白术、茯苓、川萆薢、楮实子、菟丝子、丹参、土鳖虫组成。本方以四君子汤健脾补气,黄皮树叶疏肝解郁,行气化浊,川萆薢去除困郁脾土之湿浊,以楮实子、菟丝子、鳖甲滋养肝肾,选用土鳖虫、丹参以祛瘀活血,可以长期辨证加减服用。此即寓攻于补之法。

三、调补脾胃,顾护肝阴 

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肝用阳主要表现在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舒畅,能调节全身气机,而慢肝主要由湿热疫毒引起,迁延日久,湿热疫毒盘根胶着、气机不畅乃其基本病机之一,故疏肝理气也在治法之列。

然湿与热相合,最易伤阴,故前人有肝气肝阳常有余,肝阴肝血常不足的论述。临床上肝肾阴虚为肝硬化的主要转归之一,即使一些无症状的乙肝病毒携带者,肝组织活检亦发现均有不同程度的肝实质损害。张景岳云:凡损在形质者,总曰阴虚,此为大目。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气健运则生化有源,肝血充盛。肝血充足,才能制约肝阳,防其太过,而使肝气冲和条达。

邓铁涛教授的软肝煎中既包含了四君子汤中的益气健脾药物,同时又注意选用性味平和之品,如以太子参易性味稍温之党参;加减法中补肾不用温燥之仙茅、杜仲,而用温润之菟丝子;活血化瘀不用桃仁、红花、三棱、莪术之峻猛,而用凉血活血兼能养血之丹参;行气疏肝不用劫肝阴之柴胡、木香,而用轻灵之佛手片、素馨花,且用量宜轻,处处体现出调补脾胃、顾护肝阴的原则。

四、病案举例

蔡某,男性,65岁。患者20多年前体检时诊断为乙肝病毒携带者,间断在外院及我院门诊服用中药治疗,病情较稳定。200711月曾因腹胀不适入住外院,行CT示:肝硬化,腹水,胆囊炎,门静脉高压,食道胃底静脉曲张。

诊断:1.肝硬化2.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食管静脉曲张 。予安体舒通、氢氯噻嗪利尿、甘利欣护肝、复方鳖甲软肝片软坚散结等,腹胀有所减轻后出院。出院后一直有腹大胀满等不适,4天前因腹胀加重伴双下肢水肿,到我院门诊治疗,服用中药及利尿药后(具体用药不详)症状未见明显好转。遂入住我院二内科。

入院症见:精神疲倦,目黄,腹部胀满,左胁胀痛,休息后好转,时有胸闷,口干欲饮,口苦,无发热恶寒,无胸痛心悸,无头晕头痛,纳可,眠一般,小便黄,量可,大便日两次,质软。舌淡暗苔白腻,脉弦细。

肝功结果:ALB56U/LTB47.7mmol/LDB18.3mmol/LIB29.4mmol/LALB27g/LGLO42.8g/LA/G0.6TBA29.2mmol/L

诊为鼓胀病,证属肝郁脾虚,水湿困脾。

处方:太子参20g,白术20g,茯苓15g,薏苡仁15g,鳖甲(先煎)15g,丹参10g,土鳖虫6g,布渣叶30g,楮实子10g,茵陈20g

连服4剂后,诉腹部胀满较前减轻,24小时尿量约300ml,色黄,胃口好转,腹围由初诊时91cm减为81cm。续以上方加菟丝子15g,牡蛎粉15g治之。

5剂后,面色转红润,目黄染消退,纳食正常,肝功较前明显好转。TB33mmol/LDB13mmol/LIB20mmol/LALB29.8g/LGLO38g/LA/G5.6TBA4.4mmol/LB超提示腹水较前明显减少。

后患者出院在门诊继续服用健脾疏肝的中药治疗,随访至今,病情稳定,生活能自理。

讨论 

肝硬化是慢性肝病发展至晚期的主要转归,是各种致病因素长期或反复损害肝脏,导致肝功能失代偿的结果。肝硬化在引起的门静脉高压、低蛋白血症、钠水潴留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导致腹水的发生。

根据肝硬化的临床表现,归属于中医学鼓胀范畴,病因由情志所伤、酒食不节、黄疸、积聚迁延日久或血吸虫感染所致,使肝、脾、肾三脏受累而致气、血、水相互搏结,停聚腹中。古人将鼓胀列为风、痨、鼓、膈四大疑难病证之一。

对于肝硬化腹水的治疗古今医家论述颇多,虽有见肝之病……当先实脾之说,然临床辨证时仍多着眼于肝,治疗亦以调肝为主,或清肝热,或清肝利湿,或疏肝解郁,或养肝阴,总不离乎肝。

著名的中医学家邓铁涛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五脏相关学说。该学说依据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除有胁痛、胁部不适、头晕失眠等肝郁的症状外,大都还有倦怠乏力、食欲不振、肢体困重、恶心呕吐、腹胀便溏等一系列脾虚不运的症状,认为该病病位不只在于肝,更重要在于脾,应属肝脾同病而以脾病为主之证,运用肝脾相关理论治疗肝硬化,更自拟慢肝六味饮软肝煎等方,取得较好临床疗效。

肖会泉、罗日永等根据邓教授经验研制的中药制剂肝舒胶囊,临床治疗乙肝病人129例,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治疗丙肝病人31例,患者谷丙转氨酶复常率为32.2%,丙肝抗HCV复常率为12.9%。

1)肝与脾在生理、病理上的联系:中医学认为,肝脾在生理上有着密切的联系。脾土居中焦,为气机升降的枢纽,主运化水谷精微,同时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主疏泄,其性升达,五行属木。生理上脾胃正常的运化和升降功能有赖于肝气的疏泄。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气机条畅,则脾胃升降有序,运化功能健全,故《素问·宝命全形论》曰:土得木而达。

同时,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气健运则生化有源,肝血充盛。肝血充足,才能制约肝阳,防其太过,而使肝气冲和条达。病理上脾病可影响于肝,脾气不足,血无化生之源,或脾不统血,失血过多,可累及于肝,形成肝血不足。脾失健运,水湿内停,日久蕴积生热,湿热蕴蒸,使肝胆疏泄不利,可形成黄疸。

反之,肝病也影响于脾,肝失疏泄,可影响脾之运化和升降,形成肝脾不调或肝胃不和的证候。如恼怒抑郁所致的胸胁痞满、食欲不振、嗳气不舒或食后腹胀就是肝失疏泄影响脾胃功能造成的。由此可见,脾病传肝,肝病及脾,肝脾两脏在病理上相互影响。

2肝硬化腹水与脾的关系:《医门法律·胀病论》曰:胀病亦不外水裹、气结、血瘀,三者互为因果而形成恶性循环,以致正气日衰,膨胀日甚。又如《张氏医通》中言:单单腹胀久窒,而清者不升,浊者不降,互相结聚,牢不可破。实因脾胃之衰微所致。

肝硬化起于肝郁气滞,气滞血瘀,日久肝病及脾,肝脾同病,且由实转虚。肝硬化腹水主要是由脾虚或肝病传脾,木贼土衰,运化失职,堤防不固,水湿不能泄利,渐致水邪泛滥而成,从而形成气、血、水三者相兼为患之病证。气血水之为病,各有侧重,其中以气虚为本,血瘀为标,腹水乃标中之标。因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虚气之生化无源,故气虚。

气为血帅,气虚则血无以帅行,或血行不畅而滞留,形成瘀血。脾居中焦,司升降之职,具坤顺之德而行乾健之功。脾虚中土不运,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壅滞中州,肿势更增。气血水三者又相因为患,气血不行则水湿难化,反之水饮内停又进一步加重血瘀。

然三者之根本在于脾虚,正如《景岳全书》中言:此实脾胃病也。夫脾胃为中土之脏,为仓廪之官,其藏受水谷,则有坤顺之德,其化生血气,则有乾健之功。脾胃强健,则随食随化,何胀之有?此唯不善调摄,而凡七情劳倦,饮食房闱,一有过分,皆能戕贼脏气,以致脾土受亏,转输失职,正气不行,清浊相混,乃成此证。

本文转载自http://blog.sina.com.cn/u/311092544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