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豆瓣9.0,一口气看完这本书,太真实了!

 栗子的精神食粮 2022-03-23

01。

前天晚上刚收到真实故事计划出版的新书《少年抑郁症》,昨天吃完早饭就捧起书读,一口气读完了。

真实的感觉到:现在中国中学生心理问题好严重,远远比我们那个年代严重多了。

我的学生时代只知道学习考大学,接触不到太多信息。

而现在孩子不仅学习压力更大,接触到的信息源也更多,当然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原生家庭问题。      

[抑郁症让我成为更好的心理咨询师],第一篇故是张雯菁所写。

她是心理治疗师,也是重度抑郁症患者。

有自残行为和自杀倾向,家人普遍性格强势,以爷爷为绝对权威,父亲性格极端,母亲习惯情绪勒索。

久病成医成为心理咨询师后,迎来第一位患者的是13岁女孩苏娜,在与苏菲的治疗过程中,她对其父亲坦言道:

父母的作用比咨询师的作用大太多。跟父母关系很好,被用正确的方式爱着的孩子,根本不需要心理咨询师。

《少年抑郁症》这本书的核心就在这里。

02。     

真实故事计划是国内头部非虚构文学平台,这些年出版了不少非虚构文学书,有点”知音“的味道。

《少年抑郁症》中有好几个案例在真实故事计划上发布过,讲述了几个典型的少年抑郁症的真实故事。

讲述者通常有三类人群:“心灵感冒”(抑郁症)的少年,父母以及心理治疗师。

患者及家属叙述故事,心理治疗师进行专业的点评(干货输出)。这是非常

典型的患者故事写作架构。

而《少年抑郁症》谈及的话题也是热门且敏感的。

“鸡娃教育”的失败产物、留守/寄养儿童、离异家庭、单亲家庭、社交恐惧症…… 

所有抑郁症都是童年不快乐的产物。

书中少年抑郁症患者大多数是幸运的,在确诊抑郁症后父母尝试去理解、去爱他们;也有成年后遇到良好的伴侣,抑郁症状减轻。

但是,现实中更多的少年抑郁症被忽视,被抛弃,被唾弃……

所以,这本书强调父母对少年抑郁症治疗的重要性。

也告诉孩子们不要试图改任何人,尽量去改变自己。

03。     

在《少年抑郁症》中,躁郁症患者吴佳的档案记录给我留下深刻影响。

他的叙述里有着割裂感的文学性。

与抑郁症比起来,躁郁症的他 ,时而情绪低落,时而情绪高涨,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多次企图自杀。

日本留学生却因为躁郁症长期找不到稳定的工作,做过更夫、装卸工、保洁员、学过厨师,摆过夜摊……

吴佳的二伯因为精神病自杀,在吴佳确诊后,薄情的父亲主动联系吴佳。

是父亲的坚持不放弃让吴佳一次次挺过躁郁症的发病期。

作家伍绮诗在代表作《无声告白》中说到,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正如书中写道,瑞典作家弗雷德里克·巴克曼说过:如果我们的孩子长大后没有成为更好的一代,那繁衍后代还有什么意义呢?  

那么更好的一代肯定不应该是在教育内卷疲于奔命的人,而应该是有拥有健全人格、健康体魄和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发光发热的综合型人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