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佛教的创立及基本教义

 晋见人文 2022-03-24

公元前6世纪,在古印度恒河中下游地区逐渐形成了两种思潮:婆罗门教和诸沙门团体,这时的印度思想界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而佛教,正是沙门团体的其中之一。所以佛教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与它同时存在着诸多沙门思潮。沙门,意译为“息恶”、“修道”等。按照佛教经文记载,当时除了佛教之外,主要存在着六大流派,佛经把他们称之为“六师外道”,或“六师”。在我们欣赏佛教雕塑、壁画时会经常看到这些“外道”人物,云冈石窟就有大量的表现“六师外道”的造像,所以了解佛教历史,是我们欣赏佛教艺术的基础。

“六师外道”中最有名的是“耆那教”,其创始人名叫“尼乾陀·若提子”,佛教界把耆那教的信徒称之为“尼乾子”,耆那教把尼乾陀·若提子尊称为“大雄”,是印度历史上除释迦牟尼佛外另一位著名的人物。

释伽牟尼出家的原因佛教中常见的有“出游四门”的说法,但是实际的原因可能比较复杂,是多种原因造成的。释伽牟尼出家之后的事情,透过光怪陆离的充满神话色彩的记载,我们约略能看到大概真实的情况。

云冈石窟第六窟中的“游四门”

岩山寺金代壁画中的游四门

乔达摩20岁时离家,先到摩揭陀国国都王舍城郊外漫游,跟随“数论派”先驱“阿逻逻迦罗摩”和“郁陀伽罗墨子”学习禅定。数月后,感到不满,接着尝试通过苦修去寻求解脱。于是他逐渐减少饮食,直到每天只吃一粒,后来七天进一餐。他穿鹿皮、树皮,睡在鹿粪、牛粪上,有时卧在荆棘上。六年后,骨瘦如柴,却依然没有获得解脱之道。乔达摩意识到苦修也不能获得解脱之道,于是开始净身进食。他度过尼连禅河,来到菩提迦耶,坐在毕钵罗树(后称菩提树)下沉思。据说,经过七天七夜,终于悟出“四圣谛”真理,这标志着他觉悟成道了,因而被称之为“佛陀”,或简称“佛”,意思是“觉悟者”。这一年他35岁。

岩山寺山中苦修图

据说佛陀成道后首先前往婆罗奈城郊的鹿野苑,寻找曾经随他一道出家的憍陈如等五位侍从(阿若憍陈如、马胜、跋提、十力迦叶、摩诃男拘利),向他们讲说了“四圣谛”,据说从不同的角度讲了三遍,佛史称做“三转法轮”。鹿野苑初转法轮是佛教界重要的大事,最初听他讲法的五位侍从便是佛教最早的五位弟子,号为“五比丘”。这时,“佛法僧”三宝俱全,标志的佛教正式成立。鹿野苑初转法轮是佛教艺术中最常见的题材。

岩山寺中完全中国化的“五比丘”

云冈石窟鹿野苑初转法轮

佛陀的一天似乎很有规律,黎明起床,坐禅静思,近中午时外出乞食,有时在午饭前访问某些沙门。午饭后到聚落外僻静处坐禅沉思。黄昏时分为弟子讲法,或到聚落中向俗人传道,一直到晚上。他一年中大部分时间是漫游、布道。

当时王族是沙门运动的支持者,佛陀的传教就受到商人和王族的支持。他有两个最重要的经常说法的住处,一处是居萨罗国国都舍卫城南的祇园精舍,这是居萨罗国富商须达多(也叫给孤独长者)布施的;一处是摩揭陀国国都王舍城的竹林精舍,竹林是迦兰陀长者所赠,精舍是摩揭陀国著名的国王频毗沙罗王出资建造。

佛陀于80岁时在拘尸那迦附近的希拉尼耶伐底河边的娑罗林中逝世。

以竹林精舍为名的五台山竹林寺

以纪念双林入灭为名的平遥双林寺

这大概就是佛祖的一生。当然里面会有很多虚幻的色彩。但是,我们从中可知,原始佛教宗教的色彩不是很浓,但到后来,随着佛教的发展,神话成分越来越多,宗教色彩也越来越浓,也与佛祖在世时的原始佛教渐行渐远。那么,原始佛教的教义是什么?

原始佛教根本的教义是“四圣谛”或者叫“四谛”,这也是佛祖悟出的思想核心及初转法轮的主要内容。“四圣谛”应该是比较接近佛祖的思想的。了解何为“四圣谛”是我们了解佛教的基础,那么什么是“四圣谛”?

“四圣谛”为“苦、集、灭、道”。简单的说,“苦”是表现,是佛教的根本人生观,认为人生来是“苦”的,这与佛祖生活的时代是息息相关的,也应该与自己国家家族悲惨的命运是有关的。“集”是造成苦的原因。“灭”,是佛教修行的目的,即“涅槃”,“涅槃”是梵文的音译,意译是“灭度”、“圆寂”。而“道”则是方法。整个佛教理论全是围绕四圣谛展开的,了解“四圣谛”是我们了解整个佛教理论体系的基础。

所以,佛教是什么?一句话,佛教就是寻找苦的解脱之道的。然而,佛祖的去世之后随着佛教的发展,也为了佛教的生存,渐渐披了一层一层浓厚的神秘色彩,之后又加上原始巫术,中国的谶纬思想,一步一步变成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佛教。

云冈石窟佛传故事

云冈石窟佛传故事

岩山寺佛传故事

山寺佛传故事

山寺佛本生故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