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学之路》

 方所的书屋 2022-03-28

韩剧《便利店新星》

全文1848字,阅读约需4分钟;

今天要介绍的是吴军老师的《大学之路》,之前介绍过他的另一本书——《态度》。《大学之路》是一本介绍西方大学教育的书,是作者吴军在陪女儿走访过十几所欧美顶级名校之后写成的,重点讨论了西方高等教育这一宏观话题。

再来介绍一下作者吧,吴军老师是著名的计算机科学家,投资人,毕业于清华大学和美国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在清华大学担任过班主任,参与过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管理工作等等。

《大学之路》这本书主要介绍的是西方大学教育。这本书有一个副标题,叫“陪女儿在美国选大学”。这是因为,这本书是作者吴军陪女儿走访过十几所英美的顶级名校之后写成的。吴军老师的女儿最终也如愿以偿,进入了MIT麻省理工学院。

不过这本书的重点并不是讲述每个大学的录取规则这些具体的内容,而是将重点放在在讨论西方高等教育这样的宏观话题上。

不知道你有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为什么要上大学?吴军老师认为,在这个问题上,西方和我们有很大差异。对于很多亚洲人来说,上大学,是进入上层社会的唯一办法,是得到体面工作和收入必不可少的手段。所以只要是没有太大的经济问题,大学是一定要上的,不仅要上,还要千方百计地上好大学。

但是如果你去问一个西方人,为什么要上大学?他们会说,因为他想从事某些特定职业。对于像律师、医生、工程师这样的职业,就必须得上大学,可对于厨师、酿酒师、园艺师这样的职业,就完全没必要上大学,因为大学教的内容,和这些行业需要的知识完全是两码事,所以,在西方,上大学和社会地位没有那么强的联系,很多人一辈子都不上大学,他们活得也不错,社会地位也不低。

总的来说,亚洲人认为,大学几乎是一个必选项,一定要上,只有上大学,以后才能有体面的生活。而西方人认为,大学只是众多选项里的一个,只有想从事某些特定的职业,才需要上大学。那为什么会存在这么大的差异呢?吴军老师认为,这是因为东西方大学的历史传统,有本质的区别。这个更深入的内容我还不是特别了解,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原书。

然后我想说一些现代大学的办学理念。

大学有很多种分类的方法,但作者认为,优秀的大学实际上只有两种模式。第一种是纽曼开创的通才教育,另一种是洪堡开创的专才教育。很少有学校能兼顾这两个方面,大多数的学校只能是认同其中一种,并且能坚持上百年,办一所风格鲜明的大学。

先来看第一种通才教育,它最早是由一个叫约翰·纽曼的教育家提出的,纽曼认为,学生们除了学习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彼此成为朋友。他还认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有能力服务社会的人,而不是教授一些具体的雕虫小技。纽曼反对一上来就给学生教授某个专业的具体技能,他认为大学生的知识面一定要广,不能过早的局限在某个具体的专业里。

想要实现通才式的教育,光有理念上的认同是不够的,还必须同时具备两个要素。第一是给学生选课和换专业的自由,如果大一新生刚入学,就被固定在某个专业上,也就说不上是通才教育了。这一点美国大部分的一流大学做得都很好,比如像哈佛、斯坦福、麻省理工等等大学,在选课上都给予了学生绝对的自由。上这些学校的大一新生,不分专业,学生们可以随便选课,在学习的过程中慢慢地了解自己真实兴趣。

实现通才教育的另外一个必要条件,那就是学校要有实力开出足够多、足够广泛的课程。如果没有广而多的课程,即使学校允许学生自由选课,学生们实际上也没有太多选择的余地,还是不能实现通才教育。

光是这两个条件就已经将绝大部分大学给难住了,所以我们接触更多的是专才教育。

再来看看洪堡的专才教育。洪堡是普鲁士的外交家、教育家,他建立的高等教育体系,非常重视职业教育和技能教育。也就是说,强调大学生在学校要学习马上就能用的知识,一走出校园就能为社会提供服务,创造价值。

如今的顶级名校,往往采用的就这两种办学理念其中的一种。那这两种教育理念哪种更优秀呢?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如果从找工作的角度来说,洪堡式的专才教育更占优势,因为洪堡式的教育可以培养出在执行层面很棒的人才,但要说培养具备广阔视野的领袖以及企业家,纽曼式的通才教育更占优势。

这就是我要为你介绍的两种办学理念,在书中,还提到了美国私立名校的管理制度以及对一些美国私立名校的批判,我就不过多介绍了。

作者强调,不管你上大学的目的是什么,都要记住,大学只是教育的一小部分,做一个终生学习者,教育是一辈子的事。

我曾经特别羡慕通才教育,后来才发现要实现它并不是那么现实。我们都只能在目前的处境中拥有很少的选择,可学习既然是一辈子的事情,那我就没有必要那么着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