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书论道 || 仇高驰:平实工稳——吴大澂篆书《论语》

 青木森森 2022-03-29

图片

  在清乾、嘉之后的晚清书坛,由于邓石如的变法,打破自秦李斯到唐代李阳冰以来陈陈相因单一的“玉箸篆”笔法,创造出一种流美、宛丽、遒劲的篆书新风格,为清代篆书开辟全新境地。从此,篆书名家辈出,篆书创作超宋迈唐,直追秦汉。或朴茂雄奇、或飘逸秀雅、或劲利谨严、或辛辣犀利,形成篆书艺术发展史上继秦、汉之后的第二个高峰。此后的篆书家无不受其影响。如吴让之、莫友芝、杨沂孙、徐三庚、赵之谦等。其中,能跳出当时“邓派”的笼罩,汲取两周金文结体特征而融大小篆为一体者,在杨沂孙之后便是吴大澂了。
  吴大澄(1835—1902),本名大淳,后为避同治帝讳而改大澂,字止敬,又字清卿,号恒轩,晚年号愙斋,江苏吴县(今苏州)人。清同治七年(1868年)进士,历任编修,陕甘学政,左都御史,广东、湖南巡抚等职。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他率湘军出关收复海城,因兵败被革职。吴大澂一生喜爱金石,工诗文书画。吴大澂书法以篆书最为著名,精鉴别,喜收藏,尤能审释古文奇字。著有《说文古籀补》《古玉图考》《权衡度量考》《愙斋集古录》《恒轩所见所藏吉金录》《愙斋文集》等。
  吴大澂篆书从秦篆入手,后取法唐代李阳冰,对邓石如用功尤多。中年以后,随着金文研究的进展和受杨沂孙启示,书篆开始上溯《石鼓文》及两周金文,融小篆笔法和大篆造型于一体,字形方整,凝重劲挺,剔除所谓锈蚀斑驳的“金石气”,使笔画光洁、瘦硬,给人一种精神、严肃而有秩序之感。可以说吴大澂篆书这种在工整中蕴含金石气质的独特风格,与他研究古文字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此件篆书《论语》(如图),是吴大澂晚年以小篆笔法书写金文的得意之作。形体刚毅方正,笔法稳健,中锋涩进,线条挺劲而富有弹性。

图片

吴大澂 篆书《论语》(局部)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

  篆书《论语》用笔刚柔相济,方圆并用。书写时笔尖微提,点线给人以醇和典雅之感。这一用笔方法被稍后的黄牧甫所吸收,并进一步固定和强化,从而形成辛辣犀利的个性书风。在此作中,许多字的字形,往往处理为上方下圆、外方内圆,并出现明显的横折之笔。显得端稳之中有灵动,不失典雅和谐的韵致。在结字上,由于此作全篇采用的是金文字形,因而大小参差、一任自然。既工整谨严,又富有变化,具内敛外放之势,稳固而又活其体。通篇章法井然整饬,首尾一气。正如刘恒先生所评:“他写金文已不是简单的临摹铜器款式,而是进一步在研究辨识基础上,将金文的字形、结构规范统一,使其便于掌握运用。同时以小篆的笔法来写金文,变烂漫为整饬,化斑驳为光洁。这种审美取向既反映出一个学者的严谨与冷静,同时也体现了封疆大吏动辄楷模后学的习惯本色。以这种身份和胸怀游戏于翰墨,在初衷和效果上自然与落魄文人和山林逸士的极力表现自我、抒发性情有所不同。”确是知言。

  平心而论,吴大澂的金文书法确乎存在着工整谨严有余、变化不足的问题。也许是他在书写中过于刻意,损害金文书法点画线条的苍茫古朴和生动,在结字、章法上也显得较为平淡和缺少变化。近人马宗霍《霋岳楼笔谈》评吴大澂:“愙斋好集古,所得器最多,手自摹拓,而下笔却无一毫古意;其篆书整齐如算子,绝不足观。”丛文俊先生对吴大澂篆书也作了更为深刻的评析:“吴氏对字形的整饬是以损害金文大篆原生状态的古朴生动为代价,有削足适履之嫌。”这些评论都是我们在临习篆书《论语》时需要引起注意的。

  有清一代,篆书创作的复兴主要体现在小篆方面,而两周金文几乎无人涉猎,正是由于吴大澂的创作实践,使得几成绝响的金文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从而丰富篆书创作的面貌,仅此一点,吴大澂便可不朽了。

来源:书法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