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庞德《在地铁车站》中译之商榷

 置身于宁静 2022-03-29

    李丽琴

  摘要:本文对埃兹拉·庞德意象派代表作《在地铁车站》的十数种中文译文做初浅的翻译比较研究,以此抛砖引玉,籍以诗歌爱好者和翻译者意识到目前尚存在着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是阅读着翻译诗歌长大的诗歌写作者,翻译者担当的责任是逐渐消除良莠不齐的翻译现象,这个使命是任重而道远的。

  关键词:埃兹拉·庞德;在地铁车站;翻译比较

  Abstract: The thesis illustrates more than ten pieces of Chinese translation of “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 and analyses the differences in the aspects of the noun, the numeral and quantifier, the structure, and the lingual aesthetics. The translator acts as important cultural spread to poem readers, so the responsibility of translator is graveness.

  Key words: Ezra Pond; 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 Comparative translation

  作为20世纪美国文坛上一个极有争议的人物,庞德为了逃避在他看来是偏狭和令人窒息的美国社会和文化,于1908年到了欧洲大陆,并投身于意象主义等先锋派运动。庞德的诗学为现代英美诗歌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成为英美现代诗歌的先驱和领路人,他编辑的《意象派诗选》(Des Imagistes,1914),为现代诗的崛起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积极推动了美国诗歌的振兴。《在地铁车站》这首小诗就是一个以意象作为叙述语言的典型范例。全诗只有短短两行,甚至构不成一个完整的句子,但它却展现了一幅色彩丰富、构图生动的画面。据庞德本人回忆,诗的灵感来自巴黎地铁车站,当时他写下了一首31行的诗,但觉得很不满意。半年后,他将这瞬间的印象压缩到了15行,可仍觉得表现力欠佳。又过了一年,他将该诗浓缩成两行,才感觉差强人意。尽管评论界有人认为这首诗歌不过是一首平庸的标本诗(意象派的标本),但它却为人们所广泛传颂,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典范。无论是探讨意象派还是英美现代主义诗歌都免不了要面对埃兹拉·庞德。因此对这首意象派诗歌代表作的翻译也此起彼伏。这首诗虽只有两行,但目前尚没有绝然相同的中文翻译,在网上出现频率较高的大约有十七、八种,都译得差强人意。鉴于此诗的代表性和重要性,现将此诗的原文及多家中译同列如下,供有识之士比较研究:

  原文:
  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
 
  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
  Petals on a wet, black bough.
 
  赵毅衡译:
  地铁车站  
  人群中这些面庞的闪现;  
  湿漉的黑树干上的花瓣。  

  飞白译:
  在地铁车站  
  这几张脸在人群中幻景般闪现;  
  湿漉漉的黑树枝上花瓣数点。  

  裘小龙译:
  地铁车站  
  人群里忽隐忽现的张张面庞,  
  黝黑沾湿枝头的点点花瓣。  
  又:  
  人群中这些脸庞的隐现;  
  湿漉漉、黑黝黝的树枝上的花瓣。  


  杜运燮译:
  在一个地铁车站  
  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一般显现;  
  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    
  又:地铁车站  
  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般显现;  
  湿漉漉的黑枝条上朵朵花瓣。  

  张子清译:
  地铁站里  
  出现在人群里这一张张面孔;  
  湿的黑树枝上的一片片花瓣。

  江枫译:
  在一个地铁车站  
  这些面孔似幻象在人群中显现;  
  一串花瓣在潮湿的黑色枝干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