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痛,古代有九种之说,到底是心脏病,还是胃病?不可大意

 chi_ping 2022-04-07

《金匮要略》第79胸痹心痛篇提到了九种心痛,但未见具体论述,但见“*九痛丸 治九种心痛。”方用如下:

附子三两,炮,生狼牙一两,炙香,巴豆一两,去皮心,熬,研如脂,人参,干姜,吴茱萸各一两。

上六味,末之,炼蜜丸如梧子大,酒下。强人初服三丸,日三服;弱者,二丸。兼治卒中恶,腹胀痛,口不能言。又治连年积冷,流注,心胸痛并冷冲上气,落马、坠车、血疾等皆主之。忌口如常法。

唐代孙思邈《千金方》中将九种心痛证治详述如下:

1、虫心痛:痛有休作,发作肿聚,攻冲上下,或兼面黄白斑,乍青,乍白,乍赤,呕吐不食。

治法:杀虫攻击。

2、注心痛:卒而心痛,面目青黯,或昏愦谵语,或脉乍大,乍小,两手若出两人。

治法:温阳行气,活血化瘀。

3、风心痛:心痛而胁下鸣转,妨食不消,胸满,短气,吐涎等。

治法:祛风散寒。

4、悸心痛(虚心痛):心痛而悸,痛有休作,喜按,得食减缓,饥则更痛,脉虚弱。

治法:补益心脾。

5、食心痛:心胸胀闷作痛,或有物杠起,嗳腐吞酸,恶食腹满,脉滑实。

治法:初起宜吐,继则消导。

6、饮心痛:胃脘痛,干呕,吐涎,恶心,烦闷,呕吐,或胁下有水声,脉弦滑。

治法:健脾化饮。

7、冷心痛(又名冷气痛、厥心痛、寒心痛):心痛爆发,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痛势绵绵不休,可伴有手足厥逆,汗冷出,便溺清利,或大便利而不渴。气微力弱,脉沉细无力。

治法:温肾,扶阳祛寒。

8、热心痛(又名大心痛、火心痛):胃脘灼热剧痛,畏寒喜冷,时作时止,或兼见面目赤黄,身热烦躁,掌中热,大便坚。

治法:解郁泄热。

9、去来心痛:心痛倏痛倏止,至一日十数遍,饮食无碍,昼夜不安,久而不愈。

治法:补气温阳,祛湿消痰。

我们可以看出其中冷心痛,悸心痛,去来心痛,有当今冠心病心绞痛之嫌!其余比较类似于胃病!所以姑且理解汉唐时期所谓的“心痛”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正如我们一般身体不适说的心口不舒服,甚至许多冠心病人发作也称作心口痛,胃炎,胃溃疡也会说心口痛!

我们看《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篇

1、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

文中提到了“胸痹,心痛”阳微阴弦!前边是病证,后边是病机脈理!只要是阳微阴弦,可以胸痹,可以心痛。心痛可能是胃疼,心绞痛,胸痹可以是心绞痛,也可是肺病!

如:“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楼薤白白酒汤主之。”明显写出来“胸痹之病,喘息咳唾”,显而易见可以是肺部疾患。

如“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这条比较明显可以理解为胃痛不适!

《伤寒论·太阳病脉证并治》篇,“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其实也是再说阳微阴弦,腹痛,小建中汤可主之。

治法以温中甘缓之意。至此,姑且可以理解,阳微者阳气微,阴弦者,寒气胜,就可以出现上胸痹,中心痛,下腹痛的病证,有是证用是方,古人没有去细分到底是肺,心,胃,肠,但是只要是阳微阴弦,就可以用这个方子!仲景治法大道至简,非深奥晦涩!

但是,在胸痹,心痛中包含了当今临床非常凶险的急病,比如心绞痛,甚至心肌梗塞,我们现代医生不得不提高警惕!比如

“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楼薤白半夏汤主之。”

“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

这种描述就是现在临床心绞痛发作!

“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这就是不稳定心绞痛发作,一会轻一会重!

以上诸方经过很多中医临床验证治疗心绞痛效果确切!

但是最为凶险的乃属“真心痛”

《灵枢·厥病》:“真心痛,手足清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可见此种心痛,与心肌梗死无疑,对于我们中医临床工作要高度重视,要用好伤寒,千金之妙法,又不失胆大心细之担当,既要继承经典的精华,更要读懂先哲的法眼所在,与时俱进,充分掌握每种病的方证,病机所在,有必要结合现代医学的检查,不能贻误治病最佳时机!

清代医家何梦瑶《医碥心痛门》对心痛的描述有进一步的认识,摘录至此,供参考学习

心为君主,义不受邪。若邪伤其脏而痛者,谓之真心痛。其证卒然大痛,切牙噤口,舌青气冷,汗出不休,面黑,手足青过节,冷如冰,旦发夕死,夕发旦死,不治。不忍坐视,用猪心煎取汤,入麻黄、肉桂、干姜、附子服之,以散其寒,或可死中求生。如但见爬床搔席,面无青色,四肢不厥,声尚能出,即非真心痛,乃心包络受邪作痛也。而包络之邪,皆由各脏腑经脉传来。如从胸痛至心,是肺心痛;从胃脘痛至心,是胃心痛;从胁痛至心,是肝心痛;从腰痛至心,是肾心痛,可类推之。盖五脏六腑任督各支脉,皆络于心,其邪气自支脉而乘心者,不易人于心,而但犯其包络也。于是气血为邪所滞,邪正相击,故痛矣。

心包络痛,在胸下 骨处,稍下即为胃脘痛。胃上脘名贲门,在脐上五寸,去 骨三寸,而痛每相连,故世俗总以心痛呼之。且有九种心痛之说,曰∶虫、饮、食,风、冷、热、悸、疰、去来痛。丹溪云∶心膈痛须分新久,若明知身受寒气,口食寒物,于新得之时,当与温散,或温利之。(仲景九痛丸,洁古煮黄丸之类。)病久则郁蒸成热,若用温散温利,恐助火,须加山栀仁。气郁即痛,不必待成热也。

而概以火郁言之者,以气属阳,即属火耳,此义宜知。寒痛,寒气客于肠胃,卒然而痛,二陈(见痰饮)、草果、干姜、吴茱萸、扶阳助胃汤、草豆蔻丸之类。热痛,清中汤,黄连、龙胆草之属。痰积痛,星半安中汤,海蛤丸,或吐之。痰痛,湿痰嘈杂不宁,如饥如饱,欲吐,吐即宽,二陈加草蔻、苍术。清痰流饮,漉漉有声,攻走腰肋,胃苓汤(见泄泻)。寒痰,一月一发,或两发,或二三月一发,发时痛极,闷死,偶怒或劳,乘势涌起,平胃(见伤饮食)加干姜、草蔻、枳壳。咳逆上气,痰饮心痛,海蛤粉( 。)、栝蒌实(带穣)。等分为末,米糊丸。气攻刺作痛,加味七气汤,沉香降气散,(此及下方并见气)。正气天香散。(但忍气即发者是也。)死血作痛,脉必涩,发作时,饮米汤下。或作呃,有时气逆腾,如虫搅,唧唧有声,勿误作虫。壮人用桃仁承气汤(见血),弱人用归尾、川芎、丹皮、红花、苏木、玄胡索、桂心、桃仁泥、赤曲、番降香、通草、穿山甲之属,煎成入童便、韭汁,大剂饮之,或失笑散。虫痛如咬,面有白 ,又面色乍青乍白乍赤,唇红,吐清水,或清黄水,时痛时止,能食,或食即痛,以虫得食而动,故痛也,饱后痛即止。化虫丸(见虫)、川楝子、苦练根、使君子、槟榔、黄连、雷丸、乌梅,不可用花椒,太辣,恐大惊跳,治详虫门。食痛,如有物碍,累累不下,时嗳腐气,略伤食,闷闷作痛,平胃散(见伤饮食)加枳实、半夏、槟榔。旧有酒食痰积,一遇触犯便痛,挟风寒者,参苏饮(见发热)加葱姜;挟怒气者,二陈,(见痰)加青皮、山栀、曲 、山楂、草果;挟火热者,二陈加枳实、黄连、(姜汁炒。)山栀。脉坚实,不大便,心下满痛,不可按者,实也,大柴胡(见疟)、三承气(见大便不通)下之。痛不可按为实,可按为虚,虚者补而行之,或纯补。丹溪治许文懿公食积痰饮,往来如潮,涌上则为心脾痛,降下则为胯痛,以制甘遂末入猪腰内煨食之,(即张子和煨肾散,方峻,勿轻用。)连泄七次,足便能步。然多年郁结,一旦泄之,徒引动其猖獗之势,仍以吐剂达其上焦,连用瓜蒂、黎芦、苦参等。俱吐不透,仍用附子尖三枚,和浆水以蜜饮之,方大吐胶痰一桶。然后治及中下二焦,以朴硝、滑石、黄芩、石膏、连翘等一斤,浓煎冷冻饮料之,四日服四斤,腹微痛,二便秘,脉歇至,于卯酉时,乃阳明之应,胃与大肠积滞未尽也。乃作紫雪(见遗精论末)三日,服至五两,腹稍安。后又小便闭痛,饮以萝卜汁,得吐立通。又小腹满痛,以大黄、牵牛等分,水丸服至三百丸,下如烂鱼肠者二升许,脉不歇。又大便迸痛,与前丸,下秽物如地沥青条尺许。自病至安,脉皆平常弦大,次年行倒仓法(见积聚)全愈。(此得于张子和,无胆识者敢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