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伤寒论》第(148)条中“阳微结”的困惑与思考

 经方人生 2022-04-08

      在《胡希恕伤寒论讲座》一书中,胡老讲解此条条文时,说“这一段很不好懂”,(胡老在书中讲到将“脉虽沉紧”改为“脉虽沉细”更为合适),初读此书的时候大概觉得都很难懂就没有格外重视,直到后来慢慢发现有些地方说这里有歧义,且随着跟诊的时候遇到一些病例,确实如此,对于这一条文的理解在书中是相对麻烦的。

在解析的时候,书中说此条的“阳微结”所用方剂为小柴胡汤,将病位定在了“三阳合病”或“半在里半在外”的太阳阳明合病(微恶寒而非少阴证——有表阳证未解,大便坚——里有阳证之实但脉不大)(口不欲食——像少阳证,但由于少阳证的诊断一般都是排除法故此处无法断定少阳证)。

在学习《胡希恕伤寒论讲座》时我觉得小柴胡汤应该是正确的,但为什么后来又有说法说这里应该是柴胡桂枝干姜汤呢?

在向老师提问关于此处的理解后,老师给出的答案是柴胡桂枝干姜汤。他说在胡老晚年的的笔记中,胡老认为此处不应是小柴胡汤,而应是柴胡桂枝干姜汤,因为所谓“阳微结”其实是寒热错杂的“结”,而之所以“大便坚”也是因为津液不足,所以柴胡桂枝干姜汤更为合适,因此在跟诊结束后我想通过进一步学习条文来加深理解。

我们可以分别代入两种方剂,用假设法来推演一下:

一、我们假设(148)是小柴胡汤:已知应用小柴胡汤起到的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230)的作用,这是少阳病柴胡证无里实的不大便。为什么无里实?因为此(230)条是“舌上白胎”,结合条文(221)中的“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已知栀子豉汤是有实热但未结成实的阳证热证,且舌上胎是白胎),故此处胃中不实,即(230)小柴胡汤证无里实。(230)中也有“结”,但这个“结”是柴胡证正邪交争“结于胁下”的“结”(“胁下坚满”),胸胁有结影响了上焦的津液向下输布。因此,此处虽是无里实的少阳证但是却会有“大便坚”的表现。而且小柴胡汤中未提到有表证,若是表证和半表半里同病,当是应用(146)柴胡桂枝汤更为合适。

因此出现了矛盾,书中解析(148)阳微结的时候说这里是既有表证又有里结实的阳证,但小柴胡汤不符合此处的设定,而且若是三阳合病也不能按照(99)用小柴胡汤,因为那里的三阳合病中阳明只表现出了“手足温而渴”的热相,尚未成结实。所以小柴胡汤并不那么正确。

二、我们假设(148)是柴胡桂枝干姜汤:第(147)条柴胡桂枝干姜汤,经历了“已发汗而复下之”的汗后误下,使得病人丧失津液;同时误下还使得“气上冲”;“此为未解也”的“未解”我理解是表证在经历首次的发汗后未完全解除(具体可见第(42)-(45)条中有类似的描述),津液丧失+气上冲+外证未解,是明显的桂枝指征。因此柴胡桂枝干姜汤中有桂枝是符合(148)阳微结的表阳证未解的。而其中有柴胡,柴胡用量是半斤3服(同小柴胡汤)较大,且柴胡是苦平“去肠胃中结气”;有瓜蒌根四两,可以缓下补津液,滋阴;牡蛎咸寒;故方中的瓜蒌牡蛎都可以去里实,解决大便难,这也符合了阳微结有里实的表现。

因此,综上所述,按照书中对条文症状的解读(建立在“阳微结”是太阳阳明合病的基础上)柴胡桂枝干姜汤和小柴胡汤相比较,前者更为符合方证。

参考书目:胡希恕.胡希恕伤寒论讲座[M].学苑出版社,2008.

(个人学习心得,仅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和大家一起学习,共同进步~)

附上封面的雪山风景照~(夹带私货jpg.):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