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昨日:陈正薇辞世!

 棋逢对手918 2022-04-10
   陈正薇(1933—2022),本名陈乐华,京剧旦角演员。工青衣、花衫,祖籍上海。其父陈大悲是中国话剧界的开拓者之一。她9岁入上海戏剧学校正字班学戏。14岁在北平登台演戏。先后随徐紫云、陈月梅、周斌秋等老师学戏。1948年拜梅兰芳为师。擅演《天女散花》、《穆桂英挂帅》、《洛神》、《廉锦枫》、《霸王别姬》等剧,她扮相俊美,嗓音甜亮,表演细腻,教学方法严谨。20世纪50年代在上海参加华东实验京剧团,60年代加入扬州地区京剧团担任主演,1981年任教于江苏省戏剧学校
   此访谈是2013年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京剧艺术传承与保护工程——老艺术家谈戏说艺》录制,她讲述了学习梅兰芳大师艺德人品,和在老师指导下研习梅派艺术的往事,并结合《天女散花》、《廉锦风》等梅派经典剧目及自己多年的舞台表演和教学实践,就如何传承流派,弘扬梅派表演艺术谈了自己的切身体会与感受。
   本号刊发以示悼念

图片

学习梅先生的艺术理念



     陈正薇  口述

               (童航 陈书桐整理)

   我是1933年农历的六月份出生的,是在上海的淮海中路尚贤堂。我在家里排行老二,在我的上面有一个哥哥,名字叫做陈建。我的哥哥是一位作家,特别是在文革以后他写的《泪血樱花》,后来拍成电影,是王凤丹主演的。我的嫂子叫白丽,在五十年代的时候演过电影《上海姑娘》,还受到了周总理的夸奖和表扬。

图片

                          陈正薇全家合影

   我们这个家庭在当时是非常幸福的,自从1957年以后,家庭有了一系列的变故,我被发配到扬州,一待就是23年。这一段时间对我来讲,我个人并没有觉得是灾难,现在审视起来反倒觉得加快了我的成长,并且一定程度上使我的艺术有了进步,为什么这么说呢?在当时上海的环境下,有很多很棒的演员和前辈艺术家,那个氛围是非常好的,我那时候的演出机会相对来说是很少的。
   到了扬州京剧团之后,和上海就不同了,剧团是自负盈亏的模式,国家不但没有财政上的支持,我们剧团里还要上缴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一年四季都有非常繁重的演出任务,我在上海演不到的很多戏,比如全本的《天女散花》和《花木兰》、《西施》、《太真外传》等等的好多剧目,在这里都有机会演出,在大家的帮助下,经过排练磨合,都呈献给了观众。

图片

   谈起我的学艺经历,我觉得我是很幸运的。当时梅先生第一次到上海演出的时候,认识了我的父亲陈大悲,还有胡恨生和汪优游等几位先生,当时梅先生告诉我他跟我的父亲几位一见如故,尤其在艺术上谈得非常开心,都觉得是相见恨晚。当时梅先生第一次来上海演出的时装戏,服装都是我父亲他们几位帮忙借来的,还一起照了很多照片,使得这些资料都留了下来,我们这些晚辈能够看到。正是有着这么一段渊源,梅先生就收了我这个徒弟,当时的我是年龄最小的,那时候还完全不懂什么是京剧艺术。

图片


【按:陈大悲(1887年6月15日-1944年8月19日),原名陈听奕,笔名蛹公、大悲,中国话剧的命名者、中国现代话剧第一本入门书《爱美的戏剧》的编著者,也是中国第一所培养现代话剧人才的学校“北京人艺剧专”的创办者。 他是著名新剧社团春柳社的重要成员,中国话剧最早的职业演员、导演之一。他还写过小说、剧论、杂文与电影剧本,翻译出版过外国戏剧、小说与理论作品。对中国话剧的理论、创作与教育均有贡献。】

图片
                           
   当时在拜师的典礼上,梅先生特为语重心长的告诉我,说我的父亲陈大悲先生是很好的艺术家,尤其对当时的话剧艺术有很大的贡献,正是因为我父亲第一次把日本的“爱美的戏剧运动”这种理论带回了中国,所以关照我一定要学我的父亲,热爱艺术。还跟我讲进了这个门学了戏了就要一心一意的学习,再苦再累都要无怨无悔,这些话我到现在都记在心里,他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家,对我这样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女孩这么用心的培养,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按:“爱美的”系英语amateur的音译,意为业余的、非职业的。中国五四运动后兴起的非职业演剧。】
   那时候梅家在思南路,正好那时候梅葆玖、梅葆玥也在学戏,梅先生特为我们请了一支很优秀的教师组合。王幼卿先生教我们文戏,昆曲是朱传茗先生教授,练功打把子腰腿功夫是陶玉芝先生负责传授,有时候王少卿先生来上海,我们也跟他学戏,比如《生死恨》和《祭塔》这些戏。那个时候50年代初,梅先生没有什么任务,比较清闲。
   他老人家每天下午五点钟左右要到冯幼伟先生家里谈一会,然后在那里吃晚饭,再回思南路。那时候我们加班到了复兴中路,离思南路很近。我每天的下午在复兴坊的门口等着,给梅先生开车的张师傅接上我,把我带到冯先生那里,他们谈话的同时,给我说一点点戏。我觉得很幸运,有这么一个机遇,《麻姑献寿》、《红线盗盒》、《廉锦枫》等等,包括《天女散花》的加工,都是在那段时间里完成的。

图片
前排:陈正薇与梅兰芳夫妇
后排:梅葆玖、言慧珠、梅葆玥等

   那时候我学习《天女散花》,正好文艺界掀起了学习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潮流,我学习天女,就去问梅先生这个天女是个什么性格。那时候他老人家抽烟,慢条斯理的说了一个“庄严妙相”,我一辈子都觉得真是妙不可言的说出了天女的特点。
   《天女散花》是梅先生早期所创造上演的,久演不衰,而且载歌载舞。那时候梅先生训练我们运用绸子,在跑圆场,耍绸子的时候,要用巧劲带动绸子,使之翩翩起舞,真的跟在云彩里面一样。他老人家在教的时候,说这个绸子一定要跟剑一样,绸花到哪里,眼睛也要跟到哪里,如果脚底下功夫不到家,对绸子的控制没有练到家,不但不会表现出天女的风采,反而会成为演员的累赘,要慢慢的一点一点的练习。

图片

   这个戏的第四场就是比较经典的西皮的整套唱腔,梅先生设计的十分悦耳动听,包括了导板、慢板、二六、快板、散板,很全面,再加上舞蹈随着唱腔的慢板减速,二六时中速,到了快板快速等等。在编排上是天衣无缝的,和音乐唱腔水乳交融,我自己也很喜欢这出戏,深爱这出戏,我也一直在反复的实践揣摩,所幸的就是我学全了也演全了,而且这一辈子对这出戏的爱意有增无减。
   这出戏不是很简单的戏,它有很多的讲究和窍门。比如说导板完了之后出场,两个胳膊拿着绸子,要抬一点胳肢窝,有一个线条的美,一高一矮,不能两个手平着就出来了,自己心里时刻要有一个天女的意识。因为梅先生说过,天女不同于织女,也不同于《洛神》里的宓妃。天女有一定的身份,在最初出场时的身段宜慢不宜快,到了二六的时候,由于唱腔节奏加快,绸子的舞动也加快,但要注意,每一下都要交代清楚。梅先生自己也是不断实践和揣摩的,包括这出戏的服饰,原来也是准备过四根和六根飘带,后来在实践中觉得两根最合适,本来觉得多一点好看,但是不利于舞蹈,就用了两根。

图片
陈正薇《天女散花》剧照

   我自己也在实践中做过处理,比如我看盖先生《恶虎村》,有一个大鹏展翅的身段,我就想起《天女散花》的一句唱“大鹏负日把神翅展”,可以用这个身段,经过我处理和吸收之后就用在了这里。梅先生那张《太真外传》的照片我觉得很美,在念“好风景也”的时候,我把绸子舞起来,往前一投正好做了这个动作,也觉得很合适,既好看,又增加了舞蹈语汇。
       

图片

《皇帝与妓女》1950年代陈正薇与王金璐
在上海合作演出

   如果演出全剧的话,后面要上一老一少两个和尚等等情节,散花的时候还需要搭一个高台,比较繁琐和麻烦,所以演得很少。那时候梅先生演,要借八张红木桌子,摞起来,搭一个高台才能够天女上去。然后弄一些云片,渲染一下舞台效果。梅先生在这里安排了两段昆曲,当时也试过皮黄,他老人家觉得皮黄表达不出散花的意境和仙境的感觉,所以就用了《赏花时》和《风吹荷叶煞》两个牌子,加上梅先生创造的身段一合起来之后效果很好。
   在散花的时候,梅先生跟花奴先是在四个犄角有一些舞蹈,这个时候就换成比较短的绸子了。手里从花奴那里接过篮子,跟花奴亮几个高矮相,不是太复杂,最后把篮子里的花倒下来,就是点题的天女散花了。

2013年录制的陈正薇谈《天女散花》片段

   《廉锦枫》是梅派剧目中一出非常经典的也是载歌载舞的剧目,情节也好,观众很是喜闻乐见。是梅先生根据清代小说家李汝珍一百回的小说《镜花缘》十三回的故事把它放大,经过梅先生奇思妙想改编出来的剧目。
   第一场穿的是斜襟古装,头上戴的是草帽圈,类似于《打渔杀家》萧桂英戴的那个,只是小一些,而且周围加上小珠子和穗子,就有了动感。蓑衣是特制的,一般京剧里的蓑衣就是丝线的穗子穿成一排一排,梅先生设计的蓑衣,用的是一块绿缎子,穗子不是平的,是一排排斜着缝上去的,披到身上跟云肩似得,上面还点缀了玻璃管的珠子回文的图案,代表的可能是海水的波鳞效果,这就由观众自己去想象了。这个戏的唱腔前半部分是西皮板式为主,《刺蚌》的时候是反二黄,所以板式也编排的很丰富。

图片
                    陈正薇《廉锦枫》剧照

   梅先生当时告诉我们,唱的时候要注意尺寸,因为梅先生的戏,每一出都有讲究,都有不同。在海滩的那一段,要表现廉锦枫十四五岁的少女看到大自然的海滩美景,心里清新快乐。唱出来感觉也是甜甜的,很柔美的意境,这就需要通过行腔吐字,对自己嗓音的控制,以期达到该表达的意境。
   反二黄披着水纱出来,除了动作优美,唱的时候要表现刚劲力度,这种英武气和前面的不同,因为廉锦枫下了水了,要提高警惕,还要表现有决心找到海参为自己的母亲治病。那么在海底前行的时候,尽量的在行高腔是都要唱到位置上,不能有所懈怠。
   原来这个戏是有水袖的,我觉得剧情上她要去海边了,要劳动了,不穿有水袖的衣服也是说得通的,而且有水袖下面的好多动作都不方便作的那么到位,我到南京演出等等就不用水袖了。这个戏有个特点是拿着鱼竿,这个鱼竿梅先生设计的是扛着,手挎着剑,出场脸稍微侧一点点,脚底下基本是丁字步,有个子午相。特别要注意的是宝剑,穗子和钓鱼竿,都在身上,在舞蹈的时候,要注意不能让它们打架,要控制好它们。走脚步唱的时候,自己要控制气息,声音还要柔美。

图片

   《霸王别姬》也是梅先生演出很多的一出名剧,一直到五十年代,梅先生从服饰方面还在不断的改进。虞姬的出场第一场穿的是帔,不像一般地青衣。因为她是会武的一个女性,又是多年在军营中随军打仗的,所以要稍微挺拔一些。梅先生关照后面穿斗篷的时候,要注意剑的位置,拿的时候,要耷拉着,防止把斗篷后面支起帐篷,形象上看起来不美观。
   舞剑是很重要的一个看点,在剧情里这时候虞姬希望自己舞剑来取悦大王,使大王忘记忧愁,看到大王强颜欢笑,转过头来时悲痛欲绝,生离死别的感觉。这个舞剑是梅先生根据太极的太极剑设计出来的,太极剑是养生的,比较缓慢,用在这里就要稍微快一些,而且力度也要大一些。
   梅先生的《霸王别姬》电影由于镜头的原因,很多的身段受局限,所以很多需要放大的动作都收小了。比如说有几个亮相是横着的,但是梅先生讲的就不是这样。梅先生设计的双剑原来是有穗子的,后来觉得搅,就拿掉了,拿掉了之后他又觉得捋剑穗子的身段特别的美观,在给我们传授的时候就教给我们加以保留。
图片
上:陈正薇与盖叫天  下:陈正薇与福芝芳
  右:梅兰芳与陈正薇

   在我们练习的时候,这把剑是横着的,刺出去的时候像推出去一样,不能含糊的跟画符一样,必须每一下都有力度。要时刻注意剑的位置,走身段的时候,包括探海都要把它搁在位置上,这样线条才好看。脚底下同时要贯满台的四个犄角,剑花也是要耍匀,由慢到快。
   其实,除了在具体的戏里有不同的讲究和要求,很多基本的章法也有要求。比如有玉带的戏,端带的时候右手拿着这个带,不能太鼓,要略微的往下压一点儿,左手配合着有一个线条,再往前一看,就有一种气势。坐下的时候,要注意坐三分之一,还一定要立腰,慢慢地坐下去,如果椅子不合适要请检场的师傅处理,换椅子也好,垫垫子也好,都是为了把最美的舞台形象呈现出来。不管青衣还是什么戏,穿裙子的马面一定要笔直,彩鞋不能露出来,一定两只脚并齐缩齐。

图片

陈正薇在江苏省戏剧学校授课

   还有水袖不要捂胸口,很不舒服,可以把水袖叠好之后,放在左边或者右边,要美一些。还有圆场,梅派的圆场要求就是莲花瓣的步子,一步一步都跟莲花瓣一样,不是小脚一步一步挪的,梅派没有这样的脚步。《春香闹学》,就是步子稍微小一点点,也没有那么小的脚步。
   一个演员要是真热爱这门艺术,就要全身心地投入进去,只要用心就会有收获。梅先生不断在完善,我在教学和实践的同时也在不断思考和做出尝试。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不断进步,使自己的艺术不断的完善,一个演员才能保证自己的艺术不落后,学习演戏一定要多琢磨,多总结,在学习梅先生的剧目的同时,更要学习梅先生的艺术理念和不断思考发展的长处。
              


图片

扫描二维码获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