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潮祖临证精华》——人生精华篇(下)

 陈潮祖医学论坛 2022-04-11

三、不囿旧说 锐意创新

他对中医学术的发展,既强调继承,又倡导创新,如他对方剂学的研究,绝不满足于君、臣、佐、使的泛泛分说,而更注重从脏腑病机入手辨析统方之法、组方之义和对方剂的疑点、难点、要点分析,因而不仅开创了以五脏为纲类方和从病机入手研究医方的新体例,而且把方理研究推上了由形入神的高度。

更为可贵的是,他在谈治论方的过程中,对某些中医基础理论问题以临床运用为前提,作了创新性发展。如在讨论三焦治法时,为究明三焦实质,吾师在深研《内经》、《难经》,综合百氏的基础上,提出“膜腠三焦”说。认为三焦组织结构包括“膜”、“腠”两个部分,膜是筋的延伸,腠是膜外组织间隙。人体内外上下、五脏六腑、经脉血管,均有膜腠存在。因其无处不在,随处异形,故《内经》能详指其生理病理情状,而《难经》则谓其有名无形。此说不仅以名、实、形为区分,把千百年来以《内经》、《难经》为导源的三焦形质有无之争统一了起来,而且对前人“脂膜三焦”说多有发挥。

前人论三焦仅及于膜,吾师更言及腠,并谓“腠是膜外组织间隙”,即组织及其空间结构才是三焦的完整体现。前人所论三焦之膜较为局限,多指联系五脏、间隔胸腹之膜,吾师所论三焦之膜十分广泛,人体各部无所不及。

前人提出三焦之膜发源于命门,而并未阐明所以然之理,吾师以肝—筋—膜的有机联属,提出三焦之膜根源于肝,有较强说服力。

他以自己的独特见解,不仅拓宽了三焦形质研究的范围,更为重要的是,此说符合三焦病变遍及全身、无处不在的病理表现特点,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因而在1995年的全国出师大会上,被王永炎院士赞誉为“中医学新的理论生长点”。

再如,有关五脏气机活动特点的研究,前人只提出了“六腑以通为用”,对五脏气机活动特点是宜通还是宜塞,却从未明确论及。

对此,吾师响亮提出:“五脏宜通”,并通过脏腑生理、病理、治疗等方面的论述,深刻阐明“五脏宜通”的所以然之理,从而指出,在前人创立的各类治法中,无论是解表还是通里,祛痰还是除湿,散结还是导滞,破瘀还是排毒,疏郁还是开窍,无不寓通于其中。

吾师不仅在理论上敢于大胆创新,而且在临床上也有不少打破常规、突破前人思想方法的创造性发展。如他以真武汤消肥减胖,以五苓散治疗前列腺肥大等多种疑、难、顽、怪病证的诊治,无不匠心独运,蹊径独辟。所用虽都是古人创制之方,但对病机、方理的认识,却有较突出的新意。这就既从理论高度,又从一个全新的视角,为我们认识治疗这些病证开拓了广阔前景。

四、辛勤笔耕 硕果累累

他在从事中医教学、临床、科研的数十年中,为实现济世活人的愿望,一直刻苦钻研,辛勤笔耕,夙夜匪懈。吾师强调,中医科研要从解决中医现存的理论缺陷、逻辑不强、疗效欠佳三大问题入手。人云亦云、全无新意的低水平重复,是不能为提高中医临床疗效服务的,严格地讲,不属于中医科研。

目前中医科研趋势多是对某些病种、某些药物进行单一研究,这样的研究当然也是必要的,但如果这样的研究成果反而把中医灵活的思维方法凝固了,那就应该引起我们深思了。研究的目的是什么?是提高中医疗效?还是简化中医思维?如果简化思维可以提高疗效,那当然是再好不过的事了,如果简化思维的同时,丢掉了中医赖以取效的灵魂,中医的前途就足堪忧虑了。中医科研必须服务临床,才能为中医所用,才是真正有价值的研究。

中医学术源远流长,中医典籍汗牛充栋。有《内经》、《诸病源候论》等理论专著,《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等方剂专著,《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药学文献,内、外、妇、儿等各科著述,惟治法专著则未见诸典籍。结合病种探讨病机的著述比比皆是,根据五脏生理探讨病机的著述则至今仍缺。仿效《金匮要略》探求同病异治的著述比比皆是,仿效《伤寒论》探求异病同治的著述则至今未有。古今方书就方论方的著述比比皆是,将理、法、方、药四个环节融为一体,探求四个环节间内在联系和组方规律的著述则至今未见。

1959年,他就着力研究中医理论中理、法、方、药四个环节与临床运用之间的内在关系课题,并白手起家,独力创编了成都中医学院中医药本科生使用的《方剂学》教材,为我院方剂学科的创建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为他的后续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其后的近半个世纪里,他锲而不舍,继续苦求,通过对中医学术发展的深入研究,吾师倾毕生精力完成了以异病同治为基本模式,以理法方药有机联系为基本框架的中医方剂学临床运用研究,最终结出了《中医治法与方剂》这一丰硕成果。

1964年,他精选历代名方,以五脏病证为纲,分析类列,辑成一书,名之曰《中医治法与方剂》。此书选方析理,不因经藏而盲从,不因俚出而轻弃,总以切于实用为目的,方书体例,自此一新。

1983年,他又带领教研室中青年教师编著了《中医方剂与治法》,该书以治法为中心,上承基础理论,下贯药物效用,将理法方药融为了一体。

1988年,他又在“辨证的关键在于捕捉病机,论治的关键在于确定治法……每一病机都是病因、病位、病性三者的综合反映,包含了气血津液的升降出入和盈虚通滞,揭示了定位、定性、定量三个方面的病变本质,体现了以脏腑生理病理为经,病因辨证、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为纬的结构。每一治法均以病机为其理论依据,从消除致病原因,调理脏腑功能,疏通或补充气血津精三个方面阐述治法原理,力求思路清晰,易于掌握”(《中医病机治法学·前言》)这一认识指导下,采精炼华,酿成《中医病机治法学》。

此书虽不以方书名,实则方论并重,以阐释制方用方之至精至微之理为主旨。至此,方理推演,始由形入神,玄机洞明。

该书以脏腑为本,从气、血、津、液的盈、虚、通、滞和升、降、出、入立说,系统而又深刻地阐明了病机三要素;而且以五脏统病机,以病机统治法,以治法统方药,结构环环相扣,说理层层深入,使用方有所本,制方有所宗,颇为临床家所重。该书问世后,迅速被日本、韩国翻译出版,流传海外,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中医学术专著之一。

1995年,他将《中医治法与方剂》和《中医病机治法学》二书精粹集于一体,仍以《中医治法与方剂》名,意在济世利人,使学者不致因书分而识乱,道歧而羊亡。

全书基本特点仍是方随法施,法因证立,证系于五脏。读是书者,只要抓住脏腑病机这个中心,去求法、求方、求化裁,便能举一纲而万目张,处疑临怪,应变无穷。

此书分上下两篇,总论所列三章,分别论述病机、治法、方剂的不同学术本旨和三者间的内在联系。各论以五脏为核心分成五大系统,每一系统成为一章,加上两脏同病,共计六章。每章均按生理功能及其相关结构分节,探讨发生病变时的致病机理;再据病机探讨治法,并举成方为例,使治法成为有形可征的实体;每方均按据证析理、据理立法、依法释方程序阐述方义,突出理法方药间的联系。

全书包括148条病机,148种治法,622首正方,190首附方,虽未能囊括一切病机和展示一切治法与方剂结构,但已大体反映了五脏病变的病机、治法梗概。

五脏生理功能各具特性,五脏病症的治疗原则亦各不相同:肺主气,宜宣降;脾胃主纳运,宜升降;肝藏血、泌胆液,宜疏调;心藏神,主血脉,宜明通;肾藏精,主水液,宜藏化。

五脏生理功能都与气血津液的生化输泄有关,反映了五脏宜通的共性。

根据五脏的个性和共性去分析病机、治法、方义,可以一目了然,所以五脏宜通也就成为分析病机、治法、方义的主导思想。

每一病机都是病因、病位、病性三者的综合反映;包括了五脏功能的盛衰,筋脉经隧的弛张,气血津液的升降出入和盈虚通滞;揭示了定位、定性、定量三个方面的病变本质;体现了以脏腑生理病理为经,病因辨证、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为纬的结构,每一治法均以病机为其理论依据,以消除致病原因,调理脏腑功能,疏通、补充、固涩气血津精,柔和五脏经隧四个方面以阐述治法原理。揭示组方规律,力求思路清晰,易于掌握。

在分析各脏病机时,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

一是肺的宣降功能可以协调和制约其他脏腑,故称肺为相傅之官而司治节之权。

二是脾胃各自代表消化系统虚实两个侧面,亦即实则阳明虚则太阴之意。

三是肝的疏泄功能统管气、血、津、液、精五种基础物质的运行调节,是因五脏经隧均由肝系筋膜构成,少阳三焦膜原由筋膜延展而来,是津气升降出入之路。经隧稍有弛张改变,就会引起气血津精输泄失度。

四是经隧可见松弛、挛急、硬化、破损、增生五类病变,其中挛急约占十之七八,五脏经隧挛急皆从肝治,故《素问·脏气法时论》谓:“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五是少阳三焦包括膜原和腠理两个组成部分。表里上下无处不有,是联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组织,是津气升降出入的通道,它和心系的脉络存在于一切组织之中,构成了气血津液升降出入之路。

六是手厥阴心包实际是指大脑的功能,并非心外包膜。

七是肾的气化功能涉及气血津液精各种基础物质的生化输泄,气血津精是五脏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一旦亏损都要影响肾脏,所以五脏之伤穷必及肾。

八是五脏之间的生克关系,是以气血津液的生化输泄与盈虚通滞为纽带。只有肝木克土、水不涵木,涉及肝系筋膜。

九是五脏六腑宜通的生理特点。

十是气血津液精有不通、太通、亏损三种病理改变。

上述提法,有的是在前人基础上加以总结或发挥,有的则是他个人的独特见解。

吾师一生研究病机、治法、方剂,自著、主编、参编中医著作七部,共二百余万言,堪称洋洋大观。其中,《中医病机治法学》《中医治法与方剂》是他以一人之力,呕心浙血而成的专著。

《中医病机治法学》在 1988年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1991年被译成日文在日本出版,后又在日本国内的医学杂志上连载。

《中医治法与方剂》迄今在国内已发行近百万册。第三版,由我校韩国留学生徐文俊译成韩文,已在韩国正式出版。但他并不以此为满足。他在三版《中医治法与方剂·前言》中说:“只要我还一息尚存,便抱定锲而不舍的信念继续研究下去。”现该书已经连续出了五版,每一版都有不少内容上的修订和充实。真是志士暮年,壮心未已,不能不令人肃然起敬!

吾师自幼受中华传统教育甚深,始终信守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儒家道德规范。体现在具体生活中就是:

热爱事业,忠于职守——数十年兢兢业业地坚守在自己的本职工作岗位上,无论多么劳苦,多么清贫,都无怨无悔地为中医学术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心力。

尊敬长者,爱护晚辈——对家乡父老、学术前辈恭敬有加,对青年学子,则鼓励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早成材,快成材,成大材。

言出必行,以诚取信——无论是学生还是患者,凡有求于他,只要是他力所能及的,他都会慨然允诺,而且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兑现自己的诺言。

仗义执言,敢说敢为——他生性刚直,喜怒必形于色,强烈主张当为者,要不畏权势,勇敢执着地去做;不当为者,决不见利忘义,胡作非为。无论是对上司或是学生,凡错误的东西,绝不阿附,绝不姑息,必厉声相向,严辞抨击。对贪赃枉法、徇私舞弊、不公不平之人之事,尤切齿痛恨,无论其位有多高,权有多重,他都会奋不顾身地怒声谴责,直面抗争。在日常生活和课堂教学中,一有机会,便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忧愤之情,溢于言表,不时流露出廉洁奉公、嫉恶如仇、舍生取义的凛然正气,确是神峻气烈、铁骨铮铮之士。

谦虚谨慎,礼貌待人——与其刚烈性格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对同道、同事的谦恭揖让和对患者的无比仁爱。

在学术研究中,既不妄自菲薄,更不妄自尊大,提倡多向别人学习,多向古人学习,在与人相处时,总是处处为别人着想,宁可委曲求全,绝不损人利己。

他视儒家礼教为中华文明的宝贵遗产,不仅自己努力学习,忠实继承,还积极倡导以儒家道德标准对全社会进行广泛的思想品德教育,让人们知礼而乐道,在渴求物质生活得到改善的同时,也追求高雅精神生活和科学文化进步。只有这样,一个民族的进步才能水有源,树有根,常盛不衰!

在临床上,他对所有患者一视同仁,从无高低贵贱之分,无不尽心诊治。遇绝望者,则热情鼓励;遇悲愁者,则温情抚慰;遇贫弱孤残者,则或免收诊金,或助以药资,或上门服务。义风高扬,每令患者感激涕零,俯身拜谢。遇此情景,他总是仓皇挽扶,款款送别,万千感慨,尽在摇头叹息之中。遇有以财物相酬者,他必固辞不受。

如:一老妇患慢性肾炎多年,微薄积蓄耗尽,19948月病情复发,因无力支付住院费用,待毙家中,后求治于吾师,吾师慨然允诺,每次步行数里前往诊治。因其面色苍白,舌淡,脉结代,吾师先后以炙甘草汤合真武汤化裁治疗月余,使患者得以康复。其间凡数往返,虽烈日、风雨,绝无懈误。且未收取患者分文诊金。患者全家感激不已,每逢节日,必举家前来吾师家中拜望。

再如:王某,52岁,198543日因急怒倒仆,不省人事。经某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住院抢救脱险后,遗留右半身不遂,头部沉重昏痛,检查诊断为脑血管痉挛,住院2周无效。转入某医疗机构续治2周,仍无效。5月初求治于吾师,吾师以黄芪 120g、当归 10g、川芎 10g、白芍 60g、红花 10g、桃仁 12g、地龙 30g、附片 30g、干姜 10g、白术 12g、茯苓 15g、牛膝 30g、葛根 40g、全蝎 10g治之,水煎服,11剂。服10剂后,头痛愈而颈痛难忍;续服10剂,颈痛止而腰痛甚剧;再服6剂后,腰痛霍然而愈,诸症尽解。为对其精湛医术表示酬谢,患者登门以千元酬谢,虽苦苦剖白意出至诚,吾师终不肯受。

即使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他仍一如既往,安于淡泊清贫,洁身自爱,晚节自珍。慕其医术医风,自费前来向他学习的青年中医,累计不下数百,他仍是一文不取,而且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宝贵经验倾囊相授。他常说:青年是社会的未来,也是中医事业的未来,如果没有一大批有志于中医事业的青年中医迅速成长,中医就不可能有辉煌未来。如果中医事业都衰落了,区区一点个人经验又有何存在价值?只有把个人经验传给下一代,让他们去继承,去发扬,才能真正起到长江后浪推前浪,促进学术不断进步的积极作用。一个中医专家的高远眼光,博大胸怀,坦露无遗。亮节高风,堪为后学师表。

——本文摘自《陈潮祖临证精华》

——编辑整理:李汶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