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严氏济生方·鼻门》苍耳子散,为治鼻渊要药。《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鼻》鼻塞流涕不止,有冷热不同。清涕者,脑冷肺寒所致,宜细辛、乌、附、干姜之属。浊涕者,《素问》胆移热于脑,宜防风、甘菊之属,以清

 任我游129 2022-04-12

​慢性鼻窦炎(转)

2018-03-14

阅读 2053

慢性鼻窦炎

本病属中医鼻渊范畴,亦称脑漏、脑崩、脑渗、脑泻,古代相关文献资料极为丰富。鼻渊病名及其定义最早见于《内经》。如《素问·气厥论》说:“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又《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少阴之复,懊热内作......甚则入肺,咳而鼻渊。”指出了胆、肺之热可致鼻渊。至宋、金、元时期仍多从胆热主论辨治,并在治疗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如《严氏济生方·鼻门》所制苍耳子散,被历代医家认为是治鼻渊要药,一直沿用至今。元·戴原礼《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鼻》卷10说:“鼻塞流涕不止,有冷热不同。清涕者,脑冷肺寒所致,宜细辛、乌、附、干姜之属。浊涕者,乃《素问》所谓胆移热于脑,故辛頞鼻渊是也,宜防风、甘菊之属,须以清浊别冷热。”明代对本病的病因病理论述观点颇多,治疗方法亦多。如虞抟《医学正传》卷5说:“其或触冒风寒,始则伤于皮毛,而成鼻塞不通之候,或为浊涕,或流清汁,久而不已,名曰鼻渊,此为外寒束内热之证也。《原病式》曰肺热则出涕是也。”提出了“外寒束内热”的观点。李时珍《本草纲目》卷4说:“鼻流浊涕,是脑受风热。脑崩臭秽,是下虚。”提出了“脑受风热”、“下虚”的观点。《先醒斋医学广笔记·脑漏》卷3说:“《经》云:胆移热于脑为鼻渊。夫髓者至精之物,为水之属,脑者至阳之物,清气所居。今为浊气邪热所干,遂下臭浊之汁,是火能消物,脑有所伤也。治法先宜清肃上焦气道,继以镇坠心火,补养水源,此其大略耳。”对鼻渊的治法提出了独特的看法。陈实功《外科正宗》卷4说:“脑漏者,又名鼻渊,总因风寒凝入脑户与太阳湿热交蒸乃成。其患鼻流浊涕,或流黄水,点点滴滴,长湿无干,久则头眩虚晕不已。治以藿香汤主之,天麻饼子调之,亦可渐愈。如日久虚眩不已,内服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丸相间服,以滋化源始愈。”指出了风寒、风热、湿热、虚损的原因和补虚的具体方法。张介宾《景岳全书》卷27谓:“鼻渊证,总由太阳、督脉之火甚者,上连于脑,而津津不已,故又名为脑漏。此证多因酒醴肥甘,或久用热物,或火由寒郁,以致湿热上熏,津汁溶液而下,离经腐败,有作臭者,有大臭不堪闻者……常以清化饮加白蒺藜五钱或一两,苍耳子二至三钱。若火之甚者,再以清凉等剂加减用之,每获痊愈,或用宣明防风汤之意亦可。但此证一见即宜节戒早治,久则甚难为力也。凡鼻渊脑漏虽为热证,然流渗既久者,即火邪已去,流亦不止,以液道不能扃固也。故新病者多由于热,久病者未必尽为热证。此当审察治之。若执用寒凉,未免别生他病。其有漏泄既多,伤其髓海,则气虚于上,多见头脑隐痛及眩运不宁等证。此非补阳不可,宜十全大补汤、补中益气汤之类主之。”从而对本病的病因病理、治疗方法等均作了比较全面的论述。清代对鼻渊的论述亦很多。如张璐《张氏医通·鼻》卷8说:“鼻渊,鼻出浊涕,即今之脑漏是也。《经》云: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传为衄蔑瞑目。要皆阳明伏火所致。宜风药散之,辛夷散加苍耳、薄荷,夏月加黄芩、石膏。不应,非火也,膈上有浊痰,湿热也,双解散加辛夷。”提出了“阳明伏火”的病因病理及其治法。冯兆张《冯氏锦囊秘录·杂症》卷6说:“鼻流浊涕不止者,名曰鼻渊,乃风热灼脑而液下渗,或黄或白,或带血如脓状,此肾虚之症也。《经》曰:脑渗为涕。又曰:胆移热于脑。《原病式》曰:如以火灼金,热极则反化为水。”又说:“久患鼻脓涕极臭者,即名脑漏。气虚者补中益气汤,阴虚者麦味地黄汤。”提出了肾虚、气虚、阴虚的证治。庆云阁《医学摘粹·杂证要法·鼻病》说:“鼻病者,手太阴之不清也。……若肺逆不降,则宗气壅阻,而鼻塞流涕之病作矣。……如中气不运,肺金壅满,即不感风寒,而浊涕时下者,此即鼻渊之谓也。而究其本源,总由土湿胃逆,浊气填塞于上,肺是以无降路矣。”认为鼻渊病机与脾胃、肺的失调有关。费伯雄《医醇賸义》卷2说:“脑漏者,鼻如涌泉,涓涓流涕,致病有三:曰风也,火也,寒也。鼻为肺窍,司呼吸以通阳,贼风侵入,随吸入之气上彻于脑,以致鼻窍不通,时流清涕,此伤风之脑漏也。阳邪外烁,肝火内燔,鼻窍半通,时流黄水,此火伤之脑漏也。冬日祁寒,感冒重阴,寒气侵脑,鼻窍不通,时流浊涕,此寒伤之脑漏也。致病不同,施治各异,宜随症辨之。风伤脑,桑菊愈风汤主之。火伤脑,清肝透顶汤主之。寒伤脑,通阳圣化汤主之。”费氏所论,基本上概括了前人对鼻渊病因的认识。可见,古人对鼻渊(包括急性和慢性化脓性鼻窦炎)其病机多从虚、实、寒、热认识。其属实、属热者,如胆移热于脑,或脑受风热,或湿热、火热上蒸、外寒束内热等;其病属虚、属寒者,主要是脑寒、肾虚、阳虚、气虚等。

慢性化脓性鼻窦炎属鼻常见病之一,由于其病程长短不同,病情轻重不一,因而证候很多。但其基本证候主要有气虚邪滞鼻窍、阳虚寒凝鼻窍、郁热熏蒸鼻窍三类。其兼证亦复不少,主要是兼表寒、里寒、兼里热、兼湿浊或湿热、兼气血瘀滞等证(如病程较久者)。

本病的辨证论治规律主要有:

1、气虚不足,邪滞鼻窍证:可分为肺气亏虚,邪滞鼻窍证和肺脾气虚,浊上干证。本类证候的特点是在慢性化脓性鼻炎基本特点(鼻塞,流脓涕,或有头痛等)的基础上,表现为气虚不足的证候,如遇风寒则症状加重,舌质淡或偏淡,苔白,脉细或弱。因鼻属肺,如无脾虚证候,宜辨证为肺气亏虚,邪滞鼻窍证,治宜益气固表,祛邪通窍,常用方如玉屏风散,或补中益气汤加减;如见有倦怠乏力、纳差、便溏,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脉濡等脾虚或脾虚湿郁的某些症候,当从脾气虚亏虚,湿浊上干(邪滞鼻窍)证认识,治宜益气健脾,化浊通窍,常用方主要是参苓白术散加减。从所录病案看,本类证以肺脾气虚,浊阴上干证居多。

2、阳气亏虚,寒凝鼻窍证:可分为肾阳亏虚、脾肾阳虚,以及肺肾阳虚,寒凝鼻窍证等证候。本类证候的特点是在慢性化脓性鼻炎基本特点的基础上,出现阳气亏虚的某些证候,如脾阳虚者,手足不温,肢凉畏寒,舌质淡或淡胖,脉沉细弱;以肾阳虚为主者,或兼有小便清长,腰膝酸软,阳萎等症;兼脾阳不足者,或有大便溏泻、纳差、肢困等症;兼肺阳不足、寒凝鼻窍者,往往鼻塞、头痛或局部胀痛明显,或有沉重感,遇风冷而重,得热则减清,涕粘白量少。肾阳虚为主者,常用方如附桂八味汤加减;脾肾阳虚证,常用方如补中益气汤加附、桂、干姜之类;肺肾阳虚证,常用方如麻黄附子细辛汤或真武汤加味。

3、腑脏郁热,熏蒸鼻窍证:可分为肺胃郁热、肝胆郁热、脾胃湿热,熏蒸鼻窍证。本类证候的特点是在慢性化脓性鼻炎基本特点的基础上,出现脏腑郁热的某些证候。如大便干结,小便黄,舌质偏红,苔黄或微黄,脉实或稍数。由于鼻属肺窍,与阳明经关系密切,如整体证候无肝胆病症,多从肺胃郁热辨证认识,常用方如泻白散、凉膈散、升麻解毒汤(见急性化脓性鼻窦炎)加减。若出现口苦咽干,心烦易怒,脉弦稍数,或见眉棱骨处疼痛,当从肝胆郁热辨证认识,常用方如龙胆泻肝汤。如出现肢困,纳差腹胀,舌质偏红,苔黄见腻,脉濡等症,宜从脾胃湿热辨证认识,常用方如甘露消毒丹加减(滑石、茵陈、黄芩、石菖蒲、木通、川贝母、射干、连翘、白蔻仁、藿香、薄荷)。

4、气虚不足,郁热熏鼻证:本证属虚实夹杂证,其气虚为整体辨证,郁热熏鼻主要是指局部辨证,即整体辨证具有肺气亏虚或肺脾气虚的一些特点,如易出汗,易感冒,身疲乏力,胸膈痞闷,短气纳呆等,同时兼有涕黄浊、鼻粘膜偏红;亦或在气虚证表现的同时,具有某些脏腑(肺胃、肝胆)郁热症候,如舌质红,苔微黄,脉小数等。治宜益气清热,祛邪通窍。当随证拈方。

5、气血瘀滞,邪阻鼻窍证:在慢性化脓性鼻窦炎中,本证多属兼证。当患者具有头痛明显,涕难出,鼻甲暗滞,舌质暗或有瘀点,月经有血块等某些血瘀的证候特点时,可以考虑从气血瘀滞,邪阻鼻窍认识。常用方如补阳还五汤,常用药物如皂角刺、穿山甲、当归尾、地龙、桃仁、红花、川芎、赤芍药之类。

6、辨识本病的局部症状与体征对指导治疗用药亦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慢性化脓鼻窦炎的局部症状和体征主要有头痛、鼻塞、多涕,以及鼻甲色泽改变。

(1)头痛、头昏:一般说来,在气、阳亏虚证中多属风寒凝滞鼻窍,宜酌情配伍温经散寒之品,如制川乌、制草乌、细辛、川芎之类,以祛风止痛;在郁热证中,多属气血瘀滞,宜酌情配伍凉血活血,化瘀通络之品,如地龙、丝瓜络、穿山甲、皂角刺,但在临床上,亦有不少医家在大队清热药中,配伍辛散祛风止痛之品,如防风、独活、细辛、川芎、白芷、羌活、蔓荆子、藁本之类,往往亦可取到宣散活血之效而止痛。

(2)鼻塞、鼻甲色泽改变:在气、阳亏虚证,或伴鼻甲色淡或偏淡时,多属寒湿凝滞鼻窍;在郁热证中,或伴鼻甲偏红或暗红时,多属气血郁滞;鼻甲色泽的改变,不一定与主证一致。常用药物参见“慢性鼻炎”。

(3)多涕:涕属湿浊之邪,其表现与主证不一致时,作为兼证对待。涕粘白属寒湿,涕黄浊属湿热郁滞,治疗中,一般宜注意选用芳香化浊与排脓除涕之品。慢性化脓性鼻窦炎各证均可选用芳香化浊药物,如白芷、石菖蒲、藿香之类;升提排脓之品如桔梗、升麻,在气虚证中多用;活血排脓之品如穿山甲、皂角刺,在鼻塞重而涕难出时多用;除湿排脓之品如苍耳子、冬瓜皮、薏苡仁,在脓涕量多时宜用;解毒排脓之品如鱼腥草、瓜蒌、天葵子,在涕黄浊量多时宜用。

1、肺胃郁热,邪滞鼻窍证

主证:鼻涕黄粘,鼻塞,鼻粘膜暗红肿胀,并见咳嗽少痰,口微干,小便黄,大便或干结。舌质略红,苔微黄,脉洪缓有力或滑略数。

证候分析:鼻属肺窍,与阳明经脉关系密切。因饮食不节,脏腑郁热内藴,热邪循经上蒸,邪滞鼻窍,故见鼻塞,涕黄浊;热郁血滞,则鼻黏膜暗红肿胀;肺经郁热,宣降失调,则咳嗽有痰。全身及舌脉所见,为肺胃郁热之证。

治法:清泻肺胃,化浊通窍。

方剂:清肺通窍汤(经验方)

药物组成:辛夷10g,苍耳子9g,桔梗10g,桑白皮10g,鱼腥草10g,黄芩10g,麦冬10g,赤芍药10g,川芎6g。

加减:涕难出者,酌加皂剌,穿山甲排脓;伴头痛,酌加皂角刺,露蜂房;口微干者,酌加花粉或葛根清热生津;大便干结者,少佐生大黄,入煎剂汤中泡服。

2、肝胆郁热,邪滞鼻窍证

主证:鼻涕黄绿粘稠如脓,味或带臭,鼻塞,检查见鼻粘膜红肿带暗。伴头痛头昏,口苦咽干,烦躁易怒,小便黄,大便或干结。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或弦滑略数。

病机分析:胆为奇恒之腑,胆气升发,上通于脑,脑连于鼻。若肝胆郁热,热毒循经上蒸,熏脑灼鼻,邪阻清窍,故见鼻塞,脓涕黄绿,其色应胆;热血滞,则鼻黏膜暗红肿胀;肝胆郁热上蒸,清窍不利,故见头痛头昏,口苦咽干,烦躁易怒等症;热邪内郁,则大便结,小便黄;舌脉所见为肝胆郁热之征。

治法:清胆泻热,化浊通窍。

方药:加减奇授藿香汤(经验方)。

药物组成:藿胆丸15g,柴胡6g,黄芩10g,龙胆草10g,茵陈15g,辛夷10g,木通10g,白芷10g,苍耳子10g,皂角刺10g。

加减:头痛者,酌加露蜂房止痛;苔腻者,酌加法夏、陈皮、薏苡仁或苍术健脾燥湿;口苦、急躁易怒者加栀子以助清肝;大便秘结,酌加瓜蒌仁清热通便。

3、肺气亏虚,邪滞鼻窍证

主证:鼻涕粘白量多,嗅觉减退,鼻塞时轻时重,遇风寒则症状加重,检查见鼻粘膜暗淡肿胀。伴面色不华,恶风,容易出汗。舌质淡,苔薄白,脉缓弱。

病机分析:鼻为肺窍。肺气不足,邪毒久滞鼻窍,则鼻涕粘白量多,嗅觉减退,鼻塞时轻时重,鼻粘膜暗淡肿胀;肺主卫外,肺气虚,卫外不固,故遇风寒则症状加重。全身及舌脉所见,为肺气亏虚之证。

治法:温补肺气,祛风散寒。

方剂:温肺止流丹(《辨证录》)合苍耳子散(《严氏济生方》)加减

药物组成:党参10g,荆芥10g,细辛3g,诃子10g,鱼脑骨10g,甘草6g,桔梗10g,白芷10g,苍耳子10g,辛夷10g。

加减:容易感冒,加玉屏风散(党参,白术,防风)以助益气固表;涕难出,加皂角刺,穿山甲之类;涕黄或舌苔黄,酌加黄芩,桑白皮,银花,鱼腥草之类。

4、脾气亏虚,邪滞鼻窍证

主证:鼻涕粘白量多,鼻塞重,嗅觉减退,鼻甲粘膜肿胀暗淡,或中鼻甲息肉样变。伴倦怠乏力,纳差,大便溏。舌质淡胖,苔腻,脉细缓或细滑。

病机分析:脾主运化水湿。脾虚湿浊内生,上干清阳之位,结聚鼻窍,则为鼻涕粘白量多,鼻甲粘膜肿胀暗淡,,或中鼻甲息肉样变;邪阻于鼻,清窍不利,故为鼻塞,嗅觉减退。全身及舌脉所见,为脾虚湿浊内郁之证。

治法:健脾益气,化浊通窍。

方剂: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药物组成:党参10g,白术10g,茯苓15g,甘草6g,淮山药15g,扁豆10g,莲子肉10g,薏苡仁15g,缩砂仁6g,桔梗10g,川芎6g。

加减:酌加白芷,苍耳子,辛夷,石菖蒲;川头痛加草乌;纳差加神曲,麦芽之类。纳差腹胀,苔腻,浊涕量多,加苍术,薏苡仁,砂仁之类;鼻涕难出加皂角刺;苔黄或涕黄,酌加黄芩,茵陈,黄柏之类。伴鼻甲息肉样变或鼻息肉,加泽兰,泽泻,石菖蒲。

5、肾阳亏虚,寒凝鼻窍证

主证:头痛,鼻塞,浊涕粘白,嗅觉减退,伴形寒肢凉,精神萎糜,常感腰背冷痛,或有背寒如掌大,小便清长,夜尿多。舌淡苔白,脉沉细弱。

病机分析:肾阳亏虚,寒湿内生,上干清窍,故见鼻塞,浊涕粘白,嗅觉减退;寒主收引,寒凝经脉不通则头痛;阳主动,阳虚生外寒,故形寒肢凉,精神萎糜;督脉行于背,腰为肾之腑,肾气不足,督脉虚寒,故常感腰背冷痛,或有背寒如掌大;阳虚则气化不利,故小便清长,夜尿多。舌脉所见为肾阳亏虚之征。

治法:温肾壮阳,散寒通窍。

方剂:麻黄附子细辛汤(《伤寒论》)合苍耳子散(《严氏济生方》)加减

药物组成:麻黄6g,附片6g,细辛3g,白芷10g,苍耳子10g,辛夷10g。

加减:头痛,少加川乌,重加白芍,佐甘草;涕难出,加皂角刺,穿山甲之类;

【经验方】

1、玉屏风散合苍耳子散加味(李祥民,朱政衡.中国社区医师2009年第24期P162)

药物组成:黄芪30g,白术20g,防风10g,苍耳子15g,辛夷15g,薄荷10g,细辛3g,白芷30g,川芎15g,当归10g,柴胡10g,菊花10g,连翘20g,葛根20g,浙贝20g,桔梗10g,穿山甲3g,甘草6g。

煎服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2、鼻渊舒丸加减(崔俊明.河北中医2007年l1月第29卷第11期P1026)

药物组成:苍耳子100g,细辛80g,藿香90g,桔梗80g,川芎100g,路路通80g,土茯苓90g,防风80g,生牡蛎150g,黄芩80g,甘草60g。

加减:头痛剧烈者,可根据头痛不同部位,适当选用清利头目,止头痛的药物,如巅顶痛用白芷,蔓荆子;后枕骨痛及颈项痛用葛根;双侧太阳穴痛用柴胡。鼻塞较甚者可选加辛夷,石菖蒲等。鼻涕黄浊而量多者,可选用冬瓜仁,瓜蒌仁,薏苡仁,马勃,鱼腥草,皂角刺等;痰多者,加北杏仁,桔梗等。

制用法:上药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g,用蜡纸包好。每日2次,每次1丸,温开水送服。

3、麻杏甘石汤加味(刘占通.河南中医2008年8月第28卷第8期P22)

药物组成:麻黄,甘草,细辛各5g,石膏80--150g,苍耳子,辛荑,白芷,杏仁各12g,黄芩,川芎各15g。

加味:头胀眩晕,闷热昏沉加薄荷,菊花各12g;鼻涕黄稠或腥臭加银花,连翘各20g;涕黄量多加蒌仁10g;阴虚内热加生地黄12g,知母,麦冬各15g。

适应证:有反复发作的鼻窦炎病史,临床表现为头痛头胀,或有昏沉眩晕,或有前额闷热,间歇性或经常性鼻塞,流浊涕或粘液性脓涕或流血,证属邪热壅肺,闭阻窦窍者。

煎服法:每日1剂。

4、参苓白术散加味(孙昌文,张海龙.中国医药指南2008年2月第6卷第2期P213~214)

药物组成:莲子肉15g,薏苡仁15g,砂仁15g,桔梗15g,白扁豆20g,茯苓30g,人参30g,甘草30g,白术30g,山药30g。

加减:涕多者加乌梅15g,诃子10g,苍耳子10g;喷嚏较多者,加僵蚕10g,蚕蜕15g,苍耳子10g。

煎服法:将上药加水400ml,浸泡30分钟,煮沸20分钟,共煎两次,混合约400ml,分早晚个各服200ml

5、小柴胡汤合苍耳子散加减(刘淑红.世界中医药2008年5月第3卷第3期P143)

药物组成:柴胡10g黄芩10g,党参15g,制半夏10g,炒苍耳子6g,白芷6g辛夷10g,薄荷6g,钩藤15g,藿香10g,石菖蒲10g,炙甘草6g。

煎服法: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服。

6、苍耳子散加味(杨巧红.光明中医2008年6月第23卷第6期P764)

药物组成:苍耳子10g,辛夷10g,细辛3g,白芷12g,野菊花15g,鹅不食草15g,自芍12g,胆南星10g,薄荷6g,白附子los。

加减:头痛重者加川芎,蔓荆子,鼻涕黏稠结块不易出者加皂角刺,风盛见头部窜痛,鼻流清涕者加自蒺藜,防风,鼻涕中夹有血丝者加田七,旱莲草,卫气虚弱易感冒者加玉屏风散。

煎服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300ml,分早晚2次温服。

7、千金苇茎汤加减治疗小儿鼻窦炎(何勉彭璐璐.四川中医2008年第26卷第3期P110)

药物组成:苇茎5g,苡仁5g,冬瓜仁5g,桃仁5g,银花5g,连翘5g,黄芩5g,黄芪8g,苍耳6g,辛夷5g,白芷8g,甘草3g。

煎服法:水煎服,4岁以上每日1剂,年龄小者量酌减。

8、通窍止痛汤(可新玲马启林.中国医药指南2009年7月第7卷第l3期P81)

药物组成:苍耳子10g,辛夷15g,白芷15g,细辛3g,川芎30g,荆芥9g,防风9g,薄荷(后下)6g,羌活15g,藁本10g,黄芩10g,甘草6g。

煎服法:分早晚2次,水煎服。

9、通窍解毒汤(张国珍,成辉.陕西中医2008年第29卷第9期P1195)

治疗方法 通窍解毒方:柴胡,辛荑花,桔梗各15g,防风,黄芩,白芷,苍耳子,赤芍,天花粉,前胡,川芎各10g,薏米仁,鱼腥草,公英各30g,,生甘草6g。

加减:分泌物黄稠者可加栝楼皮,冬瓜仁各15g;分泌物清稀者加杏仁,浙贝母,茯苓各10g;鼻塞重者加细辛39g,藿香10g;气虚明显者加黄芪30g,,白术10g;便秘者加大黄3~6g;头痛甚者按部位分经用药。

煎服法:水煎服,每日剂,分2交服。

10、深刺下关穴治疗慢性鼻窦炎(马小允,徐智广,孟建国.河北中医2008年1月第30卷第1期P69)

患者侧卧位闭口,取下关穴,常规消毒后,用3寸毫针直刺2.5寸左右(儿童酌减),即可刺到蝶腭神经节,刺中神经节后,即有酸、麻、胀、痛感并向周围呈喷射状强烈放射,行强捻转及振颤刺激后即可出针,不留针。每次双侧分别针刺,每周针刺1次,3次为1个疗程。

【外治】

1、滴鼻:治以宣肺通窍,祛邪止涕之剂,常用药物如滴鼻灵,辛链液,鹅链液,50%鱼腥草液等,每日2~3次。

2、吹鼻:用碧云散,冰连散,吸鼻散,肃窦散之类吹入鼻腔,以祛邪止涕,每日2~3次。

3、塞鼻法:用通鼻散(药物组成:青黛l0g,炒苍耳子l0g.黄苓l0g,鹅不食草l5g,白芷l0g,辛荑l0g,银花l0g,细辛5g.冰片5g。共研细末,用药棉球开水攫湿(捏之不出水为度),蘸药末塞患侧鼻孔,保留2小时后取出弃用,每日1次。双侧鼻窦炎者,先塞一侧,2小时后再塞另侧。

4、蒸气吸入法:此法是将药液煮沸.或用开水直接冲泡药物.以鼻吸其热蒸气治疗鼻病的方法,每次15~20分钟,每日1~2次;或将药液超声雾化吸入,每次20~30mL。所用药物可按辨证论治处方,或用苍耳子散加味。

5、洗鼻法:此法是将药物煮沸后去渣,取上清液,调温至37℃左右,将药液从鼻中吸入,从口中叶出,每天1~2次。常用药物按辨证论治处方,或用苍耳子散加味。

6、鼻窦冲洗:对慢性上颌窦炎,在应用上颌窦穿刺冲洗方法时,冲洗液使用中药制剂(一般按注射剂或口服液要求,水煎液过滤,取上清液,高压灭菌,分装备用),如五味消毒饮加减(辛夷30g,苍耳子30g,金银花30g,地丁30g,蒲公英30g,天葵30g,薏苡仁30g,茯苓30g,赤芍15g,丹参15g,黄芪15g,野菊花30g),清开灵注射液,鼻渊口服液(市售成药),或其他中药煎液,每日1次。

7、置换疗法:用于全组鼻窦炎,置换药液使用中药煎液(如鼻渊汤:辛夷10g,丹皮6g,赤芍6g,川芎6g,菊花6g,栀子10g,防风10g,黄芩6g,金银花15g,蓉香6g,自芷6g,煎成汤汁,过滤,灭菌,装瓶备用)或上述鼻窦冲洗液中药制剂,每日1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