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 床 医 案 ![]() /// 湖北中医大师周安方教授治疗痤疮医案 首诊 于某,女,25岁,未婚。2016年6月24日初诊。 主诉:面部痤疮4年。 患者于2012年开始面部生长痤疮,初起仅限于鼻夹部,继则满布面颊、前额。刻下患者面颊、鼻部、前额等部位满布痤疮,有的是大小不一的毛囊性红色丘疹,有疼痛或挤压痛,用手挤压有小米粒大黄白色脂栓排出,有的是黑头粉刺,多数黑头粉刺周围形成炎症性丘疹,部分丘疹顶部有小脓疱,面部遗留多个暗红色结节,伴有口臭,便秘。舌质黯红,舌苔黄腻,脉象濡数。 中医诊断:粉刺。 西医诊断:痤疮。 辨证:湿热内蕴,痰瘀互结。 治法:清热利湿,活血化痰。 方剂:五味消毒饮、连翘金贝煎等方加减。 处方:蒲公英30g、野菊花30g、金银花30g、紫花地丁30g、鱼腥草15g、连翘30g、土茯苓30g、赤芍20g、大血藤30g、浙贝母15g、黄药子10g、甘草10g。14剂,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二诊 2016年7月8日,患者诉其服上方后痤疮显著好转,口臭消失,大便通畅。刻下患者鼻部、前额等部位红色丘疹及小脓疱消失,黑头粉刺周围的炎症消退,面颊仍有少数红色丘疹及多个暗红色结节。复查舌质黯红、舌苔黄腻、脉象濡数。药用蒲公英30g、野菊花30g、金银花30g、紫花地丁30g、鱼腥草15g、连翘30g、土茯苓30g、夏枯草20g、赤芍20g、大血藤30g、浙贝母15g、黄药子10g、甘草10g。14剂,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三诊 2016年7月22日,患者诉其服上方后痤疮基本消失。刻下患者鼻部、前额等部位已无痤疮,仅面颊部位有散在暗红色结节。复查舌质黯红、舌苔薄黄、脉象濡缓。药用金银花30g、鱼腥草15g、连翘30g、土茯苓30、夏枯草20g、赤芍20g、大血藤30g、浙贝母15g、黄药子10g、醋鳖甲20g(先煎)、甘草10g。14剂,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四诊 2016年8月5日,患者诉其服上方后痤疮已经消失,要求巩固治疗。复查患者面部痤疮结节基本消失;舌质淡红,舌苔薄黄,脉象细缓。药用金银花30g、鱼腥草15g、连翘30g、土茯苓30、夏枯草20g、赤芍20g、大血藤30g、浙贝母15g、黄药子10g、醋鳖甲20g(先煎)、甘草10g。10剂,制小蜜丸,每服10g,每日3次,以资巩固。 按语 【按语】痤疮,是一种多因素引起的疾病,以颜面、胸背部黑头、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等损害为特征;其发病主要是因性激素水平改变、皮脂腺大量分泌、痤疮丙酸杆菌增殖,造成毛囊皮脂腺导管的角化异常及炎症所致。本例患者证属湿热内蕴、痰瘀互结所致。湿热内蕴,损害颜面组织,腐败颜面血肉,故见颜面生疮、红肿疼痛;湿热内蕴,湿热阻碍血行而致瘀,湿邪内停过久而生痰,痰瘀互结,故见痤疮结节。湿热内蕴,停聚胃府,胃浊上泛,故见口臭;湿热内蕴,结聚大肠,腑气不通,故见便秘。治拟清热利湿、活血化痰,药用五味消毒饮、连翘金贝煎等方加减。方中蒲公英、野菊花、金银花、紫花地丁、鱼腥草、连翘、土茯苓等清热解毒利湿;赤芍、大血藤、浙贝母、黄药子等活血化痰散结;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利湿、活血化痰散结之功,使热毒去、湿邪除、痰瘀化,则痤疮可愈。二诊时仍有痤疮结节,故以前方加清热散结之夏枯草;三诊时以前方去蒲公英、野菊花、紫花地丁是因其热毒已减、大便已通,加鳖甲是增强其软坚散结之力。 名师简介 周安方 国家级名老中医 湖北中医大师 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国家级男科、内科及疑难杂病专家 周安方教授先后毕业于湖北中医药大学及中国中医科学院,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50余年。任现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北省中医师协会会长。曾任湖北中医药大学副校长。系第四批及第五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中医优秀临床人才研修项目指导老师,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周安方教授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30余部,获省级以上科技奖励6项。 ![]() ![]() ![]() |
|
来自: 阳光61psa2dxqg > 《皮肤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