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年的第一茬蒲菜,你吃了没。

 翟萌萌同学 2022-04-15

水烛

Typha angustifolia

香蒲科香蒲属

四月,江南的浅水湖荡里,蒲和苇开始疯长。

蒲草抽青,春水映绿,美的如同诗经里的一幅画。

而水面之下,塘泥肥沃,蒲笋如玉。却是实实在在的生活。

蒲笋的采收是个辛苦活儿。直到今天,仍然保持着和几百年前相同的样子。

采摘者早上五点就要出发,下到没胸的水中。

先用手在水下探寻可以采摘的蒲笋。

然后,再用一只手抓住蒲草的叶子,另一只手持一柄状如镰刀的利刃潜入水中,将蒲草沿根部整齐地割下。

运到岸边后,再斩取基部一段约20公分的由叶鞘抱合而成的假茎

剥去层层外衣,露出最里面一段嫩黄色的蒲芯。

这段蒲芯,便是有着「天下第一笋」之称的蒲笋了。也常常被叫做蒲菜

蒲有多种。

在东亚各地的湖沼潮湿地带,弱水浅滩之上,到处都有野生的各种「香蒲」。如水烛、香蒲、长苞香蒲、宽叶香蒲……等。

因其老叶韧性极强,可以编成蒲包、蒲席等,故也被称做蒲草。

蒲草常常与茭白和芦苇混杂丛生,几乎无法辨别。

只有到了夏日溽暑时节,等蒲草慢慢挺出了黄莹莹的蒲棒,才会变得醒目起来。

蒲棒上部的雄花序,过了花期就会逐渐脱落。

而下部的雌花序,则会慢慢的,由刚开始的淡黄,逐渐转为深黄,再到褐色。一直挺立到初冬。

宽叶香蒲

Typha latifolia

香蒲科香蒲属

宽叶香蒲和香蒲的雄、雌花序是紧密连接的

而水烛的雌、雄花序是远离的,存在间隔

所有香蒲属的植物都可以生产蒲菜。

蒲菜状若葱白,脆嫩多汁,略带一丝纤维感。有清香,但非厚味儿。

焖煨烩炖,又可吸纳百味儿。

古人很早便体会到了它那妙不可言的入口之味。

请人吃饭,该用的什么肉呢?「炰fǒu鳖鲜鱼」。炖鳖蒸鱼,那叫一个鲜。

什么菜最上档次?「维笋及蒲」。就蒲菜和嫩笋吧,绝对美。

南京菜场四月份的蒲菜

河南淮阳,江苏淮安,济南的大明湖畔,都盛产蒲菜。声名远播。

蒲菜炒软兜,开洋蒲菜,还有蒲菜水饺,都是淮扬菜里的经典。

用鸡汤和虾仁煨炖出来的「开洋蒲菜」,蒲菜的每一层都吸满了汤汁的鲜美。一口咬下去,层层破裂,汤汁溢满唇齿。至鲜至美。

其中开洋,即指晒干的虾仁。而蒲菜炒软兜,其实就是蒲菜炒鳝鱼。

还没有剥去外衣的蒲菜

在淮安,几乎每家每户都会做一道家常菜,蒲菜炖肉圆

没有复杂的工序,也不讲究精致的摆盘。就香气十足的一大锅,弥漫着踏踏实实的幸福感。

「奶汤蒲菜」有济南汤菜之冠的美誉。上过舌尖上的中国,是济南人的挚爱。

奶白色的汤汁上漂浮着玉色的蒲菜段儿,再加上火腿、香菇、和冬笋的陪衬,黄白红绿,鲜香倍增……

虽叫奶汤,里面却并无牛奶。

而是用猪油加面粉炒制,再添入高汤调味后,即成奶汤。

奶汤蒲菜

云南红河州建水县盛产「草芽」

草芽和蒲菜,不过是同一个物种的不同部位而已。

蒲菜是香蒲的假茎。而草芽,则是它藏在水下的匍匐茎

不像假茎,吃的时候还要剥出里面的嫩芯。匍匐茎从水里拔出来直接就可以吃了。

因为颜色和形状都像微型的象牙,所以也叫「象牙菜」。

云南菜场上的草芽

草芽口感脆甜,清凉无渣。私以为比江南的蒲菜还要嫩些。

不管是烤草芽、炒草芽、凉拌草芽,还是草芽米线,都实在是太太太好吃了。

草芽人工栽培很多,一年四季都可以采。但只在云南才能吃得到。

烤草芽

茭白倒是南北皆有,是一道家常菜。

经常和蒲草、芦苇等混生在水边,平平无奇。因为感染了菰黑粉菌,更是连花穗都抽不出来了。

只能把全部营养都用在茎杆上。

把茎杆养得又肥又大,又鲜又甜。这就是我们平时吃的茭白了。

菰/茭白

Zizania latifolia

禾本科菰属

正常菰的茎杆不过筷子粗细,但是感染了菰黑粉菌的菰,茎杆已经变得跟擀面杖差不多了。

菰黑粉菌本来是土壤里的真菌,当茭白的地下根茎开始萌发新芽时,它便会趁机钻入茭白体内。

和茭白形成一种特殊的共生关系。

过老的茭白里常常会散布一些黑斑

这些黑斑是菰黑粉菌的孢子,对人体无害

它需要茭白提供的养分,但也会释放出以细胞分裂素为主的生长激素,刺激茭白的茎基部膨大,形成肥美可口的茭白。

同时,也会抑制茭白抽穗、开花、结种子。

也有一些过于强健的茭白,由于抵抗力太强大,导致菰黑粉菌无法侵入,茎杆不能膨大。

茭农们最讨厌这类健康的茭白,将其称作「雄茭」,要及时从茭田里清理掉。

只留下有病的畸形茭白,也即「雌茭」,当作蔬菜食用。

以后繁殖的时候,只需要把「雌茭」的根收集起来,连同土壤里的菰黑粉菌,一同栽到新的茭田里即可。

茭农们在种植茭白

野外常会见到一些可以开花结果的茭白,被视作退化的野生种。

这种茭白的茎杆虽然不会膨大,但也可以像蒲菜一样,将其茎基部斩下,剥出里面的嫩芯食用。

被称作茭儿菜,或是野茭白是南京的水八鲜之一。

茭白结出的种子叫菰米,又称雕胡,曾是古代重要的粮食作物。与稻、黍、稷、麦、菽并称「六谷」。

可惜由于产量等原因,逐渐被人们疏远。

如今,人人都晓得五谷杂粮,却不知道第六谷去哪儿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