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儿童心理学专家:四个方法让孩子不被电子游戏所绑架

 课程教学研究 2022-04-16
本文共3920字,仔细阅读需10分钟

2018年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游戏成瘾的人群已高达27.5%,其中青少年占比高达30.5%。《国际疾病分类》中给出了以下明确的标准,如在9项中满足超过5项,且长达12个月(症状严重者可缩短观察周期),即可列为“游戏成瘾”患病者。
 
完全专注游戏;

停止游戏时,出现难受、焦虑、易怒等症状;

玩游戏时间逐渐增多;

无法减少游戏时间,无法戒掉游戏;

放弃其他活动,对之前的其他爱好失去兴趣;

即使了解游戏对自己造成的影响,仍然专注游戏;

向家人或他人隐瞒自己玩游戏时间;

通过玩游戏缓解负面情绪,如罪恶感、绝望感等;

因为游戏而丧失或可能丧失工作和社交。

精神疾病正在蚕食孩子健康

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将“游戏成瘾”列为国家公共卫生问题,并积极采取各种应对措施。英国在2018年就开设了第一家公共网络成瘾诊所;韩国法律规定16岁以下的青少年禁止在午夜到清晨的时间段内玩网络游戏;法国美国等多国都限制学生将手机带到学校;我国更是逐年增加限制未成年人玩游戏的条件……
 图片

但是长期以来,从“三好学生”堕落到“网瘾少年”,因暴力游戏而导致孩子暴力倾向,家长将网瘾孩子送入“戒网机构”用极端电击疗法最终导致孩子丧命等等悲剧始终都在发生,很多家长已经意识到游戏成瘾的危害性,但是却不会采用正确的方式去引导孩子,反而导致更差的结果。
 
精神科医生呼吁家长将疾病交给正规的医疗机构,让网瘾的孩子接受正规、科学的治疗。早发现、早治疗,不仅仅关乎孩子身心健康,更是在挽救家庭和社会。
 
针对上述这一问题,我们特别邀请了中科院儿童心理学教授张梅玲老师进行了解读,张老师认为:“长时间的、不节制的游戏很容易导致上瘾,可以说“游戏成瘾”是21世纪分布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一种新型流行病。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想要让孩子绝对不接触游戏是不可能的,但是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游戏观、在不影响学习的前提下适当游戏,是家长应该去做的。
 

图片


要知道,出于“放松一下”为目的的游戏娱乐本身是无害的,游戏带来的愉悦感可以很大程度上放松大脑,让孩子更好地投入到下一阶段的学习当中,真正有害的是难以把握这个“度”。试问有多少人在深夜与“赢一把就睡”、“再赢一把就睡”的思想做过斗争,成年人尚有自制力,都难以把握好这个“度”,年幼的孩子又如何能与诱人的游戏作斗争呢?
 
这就需要家长参与到这个过程中,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游戏观,对此,张梅玲教授给出了如下建议:
 

科学方法让孩子不再迷失于网络

1

善用首次效应


首次效应,也叫首因效应,指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影响,即是“先入为主”带来的效果。虽然这种第一印象并非完全正确的,但是却决定着今后双方的交往过程。
 
这个效应同样适用于孩子与电子游戏的“交往”过程中。当孩子第一次接触电子游戏,家长就放任其玩任何游戏、不限制时长,孩子就会认为玩游戏是不需要节制的;相反,当孩子第一次玩游戏,家长就引导他玩有益的游戏,并限制时长,孩子就会了解相应的规则,很大程度上减少游戏上瘾的几率。
 

图片


所以,当孩子第一次接触游戏时,家长就应该给他们制定规则。
 
第一,要和孩子商量玩游戏的时长。家长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规则一定是与孩子商量来的,不应该是命令口吻的要求,强制的要求会激发孩子反抗的心理,反而不利于规则制定。
 
家长可以询问孩子每天想要玩多长时间的手机,20-40分钟都是合理的,可以根据当天孩子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适当增加或减少这个时间,还可以在星期天可以把时间延长至一小时。在合理的范围内调整孩子玩游戏(或者玩手机)的时长,让孩子在规则的保护下享受自由的休闲娱乐。
 

图片


第二,规定的时间要严格执行。很多时候,规定的半小时到了,可能有由于孩子一局游戏还没结束或者是孩子耍赖想再玩十分钟等原因,家长会一时心软不把手机收回来,殊不知有了第一次就会有将来的无数次。值得一提的是,教育孩子执行规则的过程就是教育孩子诚信的过程,诚信是人的立身之本,是孩子将来做人做事的基础,一个可以按照约定及时从乐趣中抽身的孩子,势必会成长为一个自律且诚实的人。
 
第三,教孩子正确使用网络,浏览正能量的内容,用以补充线下学习知识网。孩子会用手机、电脑玩游戏,但父母一定要让他们知道手机和电脑不仅仅可以休闲娱乐,更是强大的学习工具。书本上的知识是有限的,而各个科目的知识又是在不断更新的,网络刚好可以补充这个时间差,让孩子可以学习更多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补充线下学习的知识网。
 

图片


但网络上的内容良莠不齐,游戏的质量更是存在参差,只有让孩子自己掌握识别的方法,才能更好的运用网络这把双刃剑。这就要求父母在孩子使用网络的前期关心孩子的浏览动向,并且教他正确知识的获取途径,让智能产品不仅仅是孩子玩游戏的工具。
 

2

增加陪伴,不要让孩子在游戏中寻找爱


有的孩子沉迷于电子游戏是为了排解生活中的负面情绪,可能是孤独或者不安,而游戏世界是虚拟的,在游戏过程中获得的满足感会随着游戏的结束而消逝,这时游戏者就会陷入更深的负面情绪中。
 
这要求家长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发现孩子情绪的变化,帮助孩子疏导。而陪伴就是最直接的爱,让孩子感受到爱,给他们充分的安全感,不是让他们只能寻求游戏的“安慰”。
 图片

很多家长认为,把玩具、积木给孩子,自己坐在孩子身边看手机电脑就是在陪伴孩子,其实不是,有效的陪伴是参与到孩子的活动中去,根据孩子的年龄段制定一些专属的亲子活动
 
孩子年幼时,可以给孩子讲睡前故事、与孩子一起进行早教课程,帮助孩子塑造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

孩子长大些后要带孩子去外面的世界接触,丰富孩子的生活;

即使孩子成年也可以与孩子一起运动、一起旅行,温馨的亲子关系可以很大程度上帮助孩子消除负面情绪,与孩子一起成长。
图片

3

用孩子更喜欢的事情替代游戏


图片


有一位妈妈分享了她教育自己的两个孩子“戒卡通片”的经历:
 
家里大宝6岁,小宝4岁,照顾两个年幼的孩子给妈妈带来了很多压力,为了有片刻空闲时间,这位妈妈开始给孩子看卡通片。

卡通片色彩丰富、情节生动,两个孩子很快爱上看动画片。每每看起,便不愿再做其他事情,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妈妈渐渐发觉不对,开始尝试不再给他们看卡通片,但是孩子的愿望得不到满足就哭闹不止。

后来这位妈妈只好带孩子去室外,让孩子们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做游戏,在草地上奔跑。她发现,在外边玩的时候孩子从不主动提及卡通片。

于是妈妈有意问孩子:“我们不要在这里玩了好不好?回家看卡通片好不好?”两个孩子都给出了否定的答案,于是孩子动画片上瘾的难题就迎刃而解了。

孩子之所以喜欢玩游戏,是因为游戏的编排符合或者说利用了人类几百万年来进化出的神经机制、心理特征。激动人心的游戏设定会直接刺激人大脑令人愉悦的区域,而这个时候大脑的其他区域很少参与其中,换句话说就是这时人可以很容易觉得开心;而充满挑战性的对战、仿佛置身其中的参与度、积极地反馈等等,无一不在强烈地吸引着孩子。这与动画片的色彩、声音吸引小朋友的关注是一样的。

 图片

不过,这些神经机制、心理特征不是电子游戏专属的,其他领域也可以利用。如果孩子身边有比电子游戏还吸引他的活动,他自然就会放弃玩游戏。这就要求父母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参与到孩子的活动中,挖掘孩子的兴趣点,帮助孩子培养兴趣爱好,从而分散掉孩子对游戏的关注度。
 

4

以身


这里要分享另一位家庭的经验:
 
在这个家庭里,有这样一个房间——“家庭机房”,每一位家庭成员,晚上回到家之后,都要将电子设备放在这个房间,非必要不拿出来。

在家里玩游戏或者玩手机,也只能在“机房”里进行,每个成员都有家庭共同商量好的“时间额度”,用完即止。

在实施过程中,不管是家长还是孩子,都要按照规则办事,父母也参与其中,孩子也因此更愿意执行这套规则。

图片


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孩子有很强的模仿能力,他们通过模仿父母的行为来感知世界。如果父母每天回到家就捧着手机认真地钻研或者开怀大笑,孩子会天然地认为手机是值得研究的、令人开心的事物,便会也会喜欢玩手机。同样的,如果父母回家后会认真读书,也会取得同样的效果。
 
游戏成瘾是一项不容忽视的精神疾病,不仅是游戏,与此相关的手机、网络上瘾都是需要家长关注的。家长是孩子生命中的引路人,教育孩子是家长的责任,适当游戏休闲放松,过度游戏危害健康,孩子游戏上瘾绝不是他自己的责任。作为家长应该以身作则树立好榜样,制定规则限制玩游戏,增加陪伴发掘孩子兴趣爱好,不要让孩子在游戏中去寻找被爱的感觉。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