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云帆视点】高朝先:关于当代散曲创作几个问题的思考

 云帆诗友会 2022-04-29



【云帆视点】

关于当代散曲创作几个问题的思考

作者:高朝先


作者简介

高朝先,赣鄱散人,古稀老者,惯以诗词创作为乐,以理论研究为趣。偶遇兴致所赐,间或亦以散文、故事、寓言之类逗乐时光。

关于当代散曲创作几个问题的思考

高朝先

唐诗、宋词、元曲,三者鼎足而立,素称我国诗歌发展史上三座艺术高峰。然而,诗词复兴以来,元曲(仅指散曲)总见短足,相关问题明显突出。为利于当代散曲正常发展,本文仅就目前散曲创作存在的几个标志性问题,提出个人思考意见,并就教于方家。

第一,南北偏颇,完整有缺问题。众所周知,元曲有分南北,且南北二曲又各分剧曲与散曲,故就散曲言,亦有南散曲与北散曲之分。但是,较长时间以来,人们或议论,或创作,或会议、文件导向等,总一直偏于北曲,以至缄默不言“南北”二字,让世人感觉,似乎元曲只有北散曲而再无其他。这种有意无意、有形无形的以偏概全和以“不知”废“有知”,对我国新时期散曲事业发展是非常有害的,至少不利于传统诗歌的完整继承和创新。

第二,南北相混,体制不清问题。例如,一些作者,因为不知何为南曲,创作时只在宫调名前加一“南”字而称“南曲”;因为不知何为“带过”,故而不分南北,只以一曲“接着”一曲姑且“带过”;因为不知何为散套,更不知散套与宫调、声情的关系,只将“前腔”、“么篇”、“尾”、“煞”之类,无分南北地随心所录。尤其对于“衬字”,无论北曲、南曲,只作自由添加,并且以此误认为写散曲比写诗词容易得多,等等。

第三,唯“俗”认曲,难见艺术问题。一些作者片面理解“诗庄”、“词雅”、“曲俗”的说法,认为只要表现一个“俗”字就是散曲。所以在创作时,多为任意选定一个曲牌,用一些空话、大话或概念解释按谱填词,难以达意处则用“衬字”填充,唯一用心的是在作品中设法塞进一些方言俚语,以至用一些极为低俗的语言,以所谓“土气”标显“曲味”。是不知何为散曲艺术。

上述问题的存在,说起来是基础理论缺失,不知者不为过;也可以理解为复兴之初的正常现象,不能过于苛求。但是,苗之不秀,果则不硕。从“实现完整意义上的传统诗歌复兴”出发,诗词复兴不能没有散曲,散曲复兴也不能没有南散曲。对于当代散曲创作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犹当正视和着力解决,不然不好向后人交待。

一、关于南北二曲。问题多表现在对南曲的不知,实质是对元曲源流与发展知之甚差。关于元曲源流,常听有说元曲源于元代蒙辽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或乡间俚曲。这种说法是对“元曲”二字望文生义的错误认识。其实,元曲既不是源于元代,也不是源于北方民族音乐,元曲形式早在宋代就已形成,而且无论北曲、南曲,其渊源都与古曲、唐宋大曲、宋词、宋唱赚、金诸宫调等直接关联,最早源头甚至可溯乐府。元代称散曲即称“乐府”,只因盛于元,至清代才称“元曲”。关于散曲,有人认为源于剧曲,这种说法也不正确,因为许多资料已经显示,散曲形成比剧曲早,它们之间的关系,只是曲体运用上的基本一致性。至于说元曲为什么有南北之分,当然是因宋金和宋元时期政治与军事的南北对峙而成。所有这些,都有许多研究成果证实,在此不必多说。

南曲为什么不如北曲流传广?是不是南曲不如北曲“正统”,还是艺术不如北曲优秀?回答都是否定的。事实是,南曲与北曲分别形成于宋、金两个不同的政治环境之下,不存在谁正统谁不正统。而且南曲形成比北曲早,南曲艺术成就也远胜于北曲。南曲流传之所以不如北曲,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南曲复杂,北曲简单,文人创作多避繁就简,南曲创作少,流传自然少;其二,散曲作者多为戏曲作者而兼有,南戏多为民间艺人集体创作,他们多倾心于剧曲以“娱人”;北戏作者多为文人学士,他们在体制较为简单的剧曲创作之余,为显露个人才华则多作散曲而“自娱”。这种“娱人”与“自娱”的不同,自然带来各自作品和流传的差异。其三,南方语音复杂,无论于声律还是韵律,都给南散曲创作和流传带来困难。比如,北曲一个《中原音韵》可“一统天下”至今,南曲虽有《洪武正韵》尚难得传承。

说南曲艺术成就胜于北曲,是有历史根据的。如王国维先生所说:“至元杂剧出而体制遂定,南戏出而变化更多”(《宋元戏曲史》第114页)。元杂剧即北曲,元杂剧体制,一剧仅四折,每折限一宫调,又限一人唱;南曲则不然,南曲自南宋时期“温州腔”的产生称南戏,其一剧就无一定折数,而且多行当合唱一曲,各色又有唱有白,是为南曲之“变化更多”。所以王国维又说:“此则南戏之一大进步,而不得不大书特书以表之者也”(同上第98页)

南曲艺术还因南方语音复杂而得促发展。事物总是呈两方面的,南方语音复杂带来南曲流传困难,却又给南曲发展不断带来挑战。因为南方“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调”,为了让人听懂,南戏每流传一地,都不得不与当地语音结合,此种流传方式称“改调歌之”和“错用乡语”。正是由于这种不同寻常的流传方式,数百年间,南戏不仅造就了昆山、海盐、余姚、弋阳“四大声腔”,不仅以“徽班进京”造就了中国京剧,更有以青阳腔流传为代表的“高腔”剧种达数十种之多,并有不少仍活跃于当今舞台。

因语音复杂最具挑战性的更在艺术创造。南戏于“温州腔”流传杭州初期,就因“改调”而始用“约韵”(即沈约韵),元末有高则诚作《琵琶记》,“用清丽之词,一洗作者之陋”,明代汤显祖作“临川四梦”,其词“以合律称”,“诚一时之隽”,明嘉靖年间,又有魏良辅改革昆山腔,致戏曲始有“板眼”,且与汉字“四声”和“宫商”记谱相融。说南曲艺术含量比北曲更丰,仅此足以为论。

二、关于体制不清原因。当代散曲创作体制不清,看似表现在作者,实质与社会、与引领相关。仅以“曲谱”和“韵谱”为例,当下且不说连一本《常用北曲新谱》都只从台湾找来,而南曲曲谱,不是无觅,就是不规范的“独撰”。说到韵谱,北曲尚有个《中原音韵》,而南曲韵谱却是打着灯笼难找。如此致散曲创作体制不清,于千万散曲作者能有何为?事实上,无论曲谱或曲韵,也无论北曲和南曲,还有包括南北曲基础理论,历史不是没有流传,当代也不是没有研究,只不过都深藏于一些图书馆和科研机构书库而难见天日。在散曲曲谱与韵谱的挖掘整理方面,“无为”于大众所需是一说,“有为”于权威规范又是一说。2018年由国家教育部和国家语委发布的《中华通韵》,可谓当代权威韵书,且标明“通用”于当代诗歌、戏曲等韵文,殊不知却不“通”同样为中国诗的南曲,而且对此没有片言只字的交待,是不是告诉人们:中国从来就不曾有过南曲,或者说是人为的排除?

“无为有处有还无”。丢掉南曲,等于断送中国散曲的半壁河山。笔者理解这里有一个令人尴尬的汉字“入声”问题,却无法理解一些人为什么总是那样地仇视“入声”。多少年来,只要一谈声韵,一些人就把“入声”视为大敌。须知,汉字入声,不仅是南曲,而且是包括词与戏曲等韵文在内的原生态特征之一,作为艺术,“原生态”是不容破坏的,破坏了就不是原来的艺术。与此同时,汉字入声,更是中国汉字和汉语自古以来就有的语音特征之一,是中华民族骨子里的文化,而且汉字“古四声”并不古,直至现代,“中国大约还有一半的地方是保留着入声的”(王力《诗词格律》第13页),那么,汉字文明也是不容破坏的,破坏了就不成汉文化。

笔者当然也理解,说“取消入声”,是因为使用入声与普通话应用不一致问题。但问题的实质不是这样。普通话有多少年历史,中国汉字有多少年历史?再说,旧时也有普通话,称“官话”,历朝历代都有当朝当代为实施政令及经济、文化交流所需的官话,但从来都没有与艺术原生态形式发生过任何冲突。今天的普通话不就是元大都时的“官话”吗?元一统中原后,南方语音为什么没有被取消,以“入声”为重要标志的南曲,为什么在那时反而能得到空前发展?今天推行普通话,国家也从来没有限制过任何艺术形态(例如京剧及许多地方戏曲、曲艺等)传统语音的传承,而且相反是提倡“百花齐放”和留住乡音,我们的诗词界为什么就那么自作多情呢?所以说,当代散曲创作存在的诸多问题,归根结底是社会问题,是缺乏真正的艺术引领问题。

三、关于“曲俗”与散曲艺术。首先必须指出,散曲艺术决不是一个“俗”字了得。所谓“曲俗”,是区别于“诗庄”、“词雅”的一种总体风格取向。风格有艺术内涵,但不等同艺术。散曲艺术,首先有着与一切文学艺术一样所必须具有的形象艺术性,只有先讲艺术形象,才有艺术风格可言。诗写形象思维,词写形象思维,一切文学艺术都写形象思维,散曲不能例外。关于散曲的艺术特征,王国维先生考证元曲艺术成就时,在其《宋元戏曲史》中有过这样几段记述,他说:“元曲之佳处何在?一言以蔽之,曰:自然而已矣。古今之大文学,无不以自然胜,……故谓元曲为中国最自然之文学,无不可也。”又说,元曲“文章之妙,亦一言一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古诗词之佳者无不如是,元曲亦然。”说得多明白、透彻,与诗词一样,散曲一样以自然为宗,以意境为上。只在语言方面,他说:因自然故,“曲中多用俗语,……辑而存之,理而董之”,并说,“元剧实于新文体中自由使用新言语。”这就是散曲之“俗”,是“俗”在语言。而语言之“俗”,必辑而能存,理而能懂,自由而有新意。至于北曲与南曲的区别,王国维说“唯北剧悲壮沈雄,南戏轻柔曲折,此外殆无区别。”综上所述,散曲之艺术要义,除风格有别外,其讲自然,讲意境,讲意新,与诗和词的要求并无他样。只不过王国维更有说,元曲“优足以当一代之文学,……能写当时政治及社会之情状,足以供史家论世之资”。评价何等之高,其道理值得我们深思,其艺术更在我们的创造。

曲者,一代之大文学,非能小觑,亦非能轻狂也!

(原载2019年第4期《心潮诗词》评论版)

2017.9作

2019.7有改


高朝先新著《南散曲概论

购书指南

《南散曲概论》,原名《南散曲基础概论与写作实务》,是一部现当代以来首推南散曲理论专著。作者秉承唐诗、宋词、元曲为我国古典诗歌三座艺术高峰理念,针对南曲“消亡”论,用大量历史与现实事实,证明南曲传承不灭及其独特民族文化特色,指出南北二曲作为元曲不可分割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本书以简练明快文笔,在记述南散曲起源与发展史实的同时,并以南北二曲比较方式,介绍了南散曲格律艺术及其创作基本知识。书后附有《南曲九宫正始》曲谱与《洪武正韵》韵谱,为南曲爱好者提供了创作方便。

本书30多万字,由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由诗词名家、《中华诗词》主编高昌先生作序,由中国书籍出版社副总编辑、著名诗人、书法家赵安民先生题写书名。装帧设计考究、印制精良、纸质纯正,极具收藏价值。

本书定价68元/册,云帆书店以定价68元发售,国内包邮。前100名下单购买者,将会得到云帆书店额外赠送的神秘礼品一份。

点击篇末“阅读原文”,即可一键下单,优惠购。



声明

        作品由云帆诗友会约稿,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赞赏不返还作者,部分图片转自网络,仅为欣赏、交流、分享使用,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版权人有异议,请联系编辑删除。

【云帆诗友会】微刊投稿须知

参看往期精彩:

【2022】女神节诗词大会

【诗海云帆 因你而美】云帆诗友会六周岁生日特辑

【年度盛典】四海诗人壬寅迎春大团拜

2021云帆“庐山·金秋名家笔会”圆满落幕

【云帆头条】星汉 我的庐山缘

【风雨同舟】璐雨诗:我与云帆一起走过的日子

【风雨同舟】郎晓梅:我和云帆

【风雨同舟】韦散木:我与云帆二三事

【风雨同舟】濯缨:我与云帆这些年

【风雨同舟】刘仁平:云帆,是我今生错不过的缘

【风雨同舟】杨子怡:我与“云帆”这些年

【风雨同舟】李晓明(新西兰)与云帆缔结诗缘的故事

【风雨同舟】刘能英:我与云帆这些年

【云帆平台六周年庆同题访谈】胡迎建:我与云帆这些年

【风雨同舟】郭顺敏:与云帆共同走过的日子

【风雨同舟】陈秋莲:我与云帆这些年

【风雨同舟】张栋:云帆印象

【云帆平台六周年庆同题访谈】南国风笛:我与云帆这些年

【风雨同舟】张海鸥:我趁云帆识雅人

【风雨同舟】钱治中(美国):感恩云帆

【风雨同舟】雷海基:我认识的“云帆”

【风雨同舟】萧雨涵:竹缘之缘,吾与云帆

【风雨同舟】崔德煌:我的云帆情

【风雨同舟】宋善岭:我与云帆未了缘

【风雨同舟】崔杏花:我在云帆这些年

【风雨同舟】凌泽欣:我与云帆这些年

【风雨同舟】何其三:我与云帆不得不说的故事

【风雨同舟】武斌:我所知道的云帆“五个一”

【云帆平台六周年庆同题访谈】林丫头:我与云帆这些年

【风雨同舟】段维:我与云帆那些事儿

【风雨同舟】楚家冲:初阳、云帆与我

【云帆平台六周年庆同题访谈】张小红:我与云帆这些年

【征帆重启】忆雪堂 云帆歌 为平台诞生六周年作

【风雨同舟】高朝先:祝福云帆

【风雨同舟】吴长龄:弯道超车向云帆

【风雨同舟】杨胜强:我与云帆,天生的缘

【云帆平台六周年庆访谈】燕河:我与云帆这些年

【云帆诗友会】2022 迎新诗词大会

【云帆诗友会】2022 迎新诗词大会

【云帆】辛丑重阳节诗词大会

【云帆·辛丑中秋特辑】乾坤同一瞬,举目各天涯

【云帆】辛丑 七夕节诗词大会

【云帆·2021】父亲节 诗词大会

【云帆辛丑端午诗会】云帆诗会总第472期

【云帆】2021 母亲节诗词大会

【云帆】青春诗会 || 2021

【云帆】2021 女神节诗词大会

【年度盛典】云帆·辛丑迎春大团拜

【云帆】庚子重阳节诗词大会

今月曾经照古人 || 云帆·庚子中秋节诗词大会

【云帆】庚子·七夕诗词大会

【云帆】2020·父亲节诗词大会

2020·云帆女神诗词大会

【云帆】2020·母亲节诗词大会

【云帆】2020 || 迎新诗词大会

【年度盛典】云帆·庚子迎春大团拜

【年度盛典】云帆己亥迎春大团拜暨平台创建三周年特辑

首届“云帆诗友历年佳作评选活动”获奖作品公示

【诗事快讯】云帆诗友会2019年会在庐山召开

己亥金秋·云帆庐山年会雅集(一)

己亥金秋·云帆庐山年会雅集(二)

己亥深秋·云帆庐山年会雅集(三)

己亥暮春·云帆庐山工作室雅集

已无峰可仰   且喜道能居 ——匡庐仰止八家吟

打开如下链接,赏读高朝先先生更多作品:

【诗词年鉴】高朝先 辛丑诗词曲删存

【风雨同舟】高朝先:祝福云帆

【云帆诗家】高朝先:咏物诗选(一)

【云帆视点】高朝先:新田园诗是当代农村题材诗词创作的主旋律

【云帆视点】高朝先:浅谈禅理诗无我别趣

【云帆视点】高朝先:无我是诗词艺术之高境界

【当代散曲】高朝先南散曲作品小辑

【云帆品读】高朝先:云帆·辛丑谷雨诗会佳作选评

【云帆视点】高朝先:切莫轻言南散曲——兼评“南散曲不定型说”

【云帆视点】高朝先:怨刺诗写作浅说

【云帆视点】高朝先:到位与到味

【云帆视点】高朝先:浅谈宋诗散文化特征 对当代诗词创作的影响与现实意义

高朝先:实例点评话改诗(上)

高朝先:实例点评话改诗(中)

高朝先:实例点评话改诗(下)

【云帆品读】高朝先:共同的心声——“云帆”挽袁隆平诗选读

【云帆视点】高朝先:草根诗说

【云帆视点】高朝先:浅谈南散曲艺术特征及其与北曲比较

云帆团队


顾问(以接受邀请时间先后为序)

熊东遨 熊盛元 杨逸明 李树喜 钟振振 周啸天 邓世广 张海鸥 周燕婷 星汉 江岚 抱朴书生 方伟 丁欣 段维 林峰(香港) 胡迎建 魏新河 陈仁德 刘能英 南广勋 马建勋 周达 杨子怡 王玉明 凌泽欣 唐双宁 黄友富

法律顾问

李清安

策划(排名不分先后)

南国风笛 罗琦 扈超峰 李军 何其三 李静 韦树定 邢涛涛 韩保汇 小乙

诗教

阿朱 段维

外联(排名不分先后)

吴瑾 静如 左启顺 袁晓宏 孙文 曹江宁 非也

编审(以年齿为序)

安全东 司马小生 崔德煌 半隐庐 邓建秋 抱朴书生 宋善岭 萧雨涵 郎晓梅 崔杏花 唐颢宇

美编

张小红 牛应萍

收稿

牛应萍 木兮 邹志洪 雷彦 翰墨童 可观

执行主编

璐雨诗

云帆诗友·个人专辑集结号(不断添加中)

熊东遨  杨逸明 范诗银 李树喜 周笃文 陈永正 刘梦芙

熊盛元 钟振振 胡迎建 魏新河 周燕婷 郑欣淼 钱志熙

方伟 林峰 高昌 段维 丁欣 江岚 金水 星汉 苏俊 无名

刘庆霖 刘能英 陈仁德 邓世广 蔡世平  张海鸥 赵京战

萧雨涵 王蛰堪 半隐庐 崔德煌 崔杏花 唐颢宇 韦散木

抱朴书生 沈华维 苏些雩 张红果 武立胜  徐晋如 屈杰

潘泓 李子 阿朱 金锐 天许 深南 谢郎 罗伟 崔鲲 千山

周啸天 包德珍 廖国华 姚泉名 刘道平 郎晓梅 李葆国

安全东 何其三 孟依依 何智勇 吴化勇 萧剑勇 渠大白

唐双宁 张智深 陈逸卿 戴霖军 徐中美 李兴来 李宗原

宋彩霞 冉长春 林丫头 凌泽欣 耿立东 师红儒 廖海洋

杨强 雍平 鉴水 燕河 曹辉 曹阳 何静 吴瑾 宁静 赵英

莫真宝 李伟亮 王纪波 王海亮 莫雨涵 倾一阁 黄飞鹏

王玉明 何永沂 张家安 张晓虹 孔繁宇 王守仁 周泽安

汪冬霖 赵秀敏 曾俊甫 王连生 王超群 冯仲平 李增山

闫震 何革 李静 月白 楚成 慕白 郭七 郑杰 张栋 何强

楚家冲 陈思明 邢涛涛  黄友富 程运钦 李荣聪 陈晓敏

杨子怡 陈楚明 李俊儒 楼立剑 徐俊丽 孔祥庚 马旭升

唐云龙 陆玉梅 刘曙光 杨森翔 国印周 赵义山 张银华

马建勋 祁丽岩 周维芳  韩倚云 郭定乾 姚晓明 东阁茶

刘泽宇 董学增 扈超峰 张明新 林看云 胡文汉 刘南陔

史外外史 观棋不语 落雪听禅 眭谦 晋风 胡晓明 曾真

梦烟霏 杨春杰 汪良忠 刘英明  李梦痴 白秀萍 许洁华

倪昌盛 张芳君 李昊宸 马峥嵘 周路平 蔡红柳 曹树友

杨新跃 韩保汇 蒋世鸿 王善同 张庆辉 邓荣森 曹继梅

楚凌岚 时玉维 黄爱和 刘希波 查筱英 左启顺 张建章

风清 孙文 尤悠 梅庐 龙佩 匡晖 姜彬  黄莽 小雨 枫叶

染清尘 朱思丞 戴爱琴 彭中文 王映锦 邓寿康 沈鉴宇

南广勋 胡水莲 华慧娟 侯兴黉 海天风 马建华 张力夫

张海燕 杨勇民 夜轻寒 风马驴 郑晓京 杨景乔 王柳华

黄金辉 陈志文 冯恩泽 程良宝 熊华禄 周吉潭 孙临清

南风 非也 木樨 玉蟾 何鹤 曹谦 潘松 桐荫 安儿 月儿

王海娜 毛谷风 程裕祯 李如意 蒋有亮 哈声礼 陈雅国

周学锋 周向东 严锦尧 蒋昌典 刘太品 杨益安 傅筱萍

巴晓芳 柳金虎 汪时健 郭亚军 李正安 陶永德 王惠玲

孙才 张奕 雨虹 老胡 文裳 陈越 刘燕 晓梦 眉卿 王琼

傅占魁 褚宝增 邵天柱 冷迎春 刘红霞 段兴朝 孔祥金

辜学超 朱泽民 陈少聪 晏水珍 王惠玲 邬小香 刘秦文

顾青翎 王瀚林 苏小隐 武建东 燕雁无心 天然 泰然

梦欣 文弱 卢星 马征 张琳 樊令 大凡 高寒 郑毅 于勇

王悦笛 翁寒春 杨名忠 熊天锡 黄启深 詹三霞 李晓明

潘乐乐 江合友 郭宝国 阮莉萍 雷海基 张正清 刘金平

王永江 沈尘色 程章灿 许建军 涂宏飞 姚从新 王红娟

李海彪 张彦彬 刘清天 周逢俊 钟子邦 张岩山 张伯晋

张和平 胡平贵 横道子 陈麦岐 陈显赫 闫双时 杨宝翔

李清安 余秀玲 罗小娟 李瑞河 黄小遐 洪君默 宋晓光

陈少平 林志雄 康永恒 吴汉林 何乃政 诗影同春 郁犁

周达 潜斋 南风 杨敏 樵风 田茂 李兵 梁风 刘军 周晶

静如 瘦竹 玲珑 吴楠 苏燕 文森 秦凤 苏声 秋宝 周秦

范义坤 布凤华 金嗣水 李云桦 杨世龙 王继权 牛应萍

谢少承 梁二白 叶兆辉 蒋永桢 方跃明 张金英 陈金如

唐龙 胥奇 张洋 天放 静云、微灯 武斌 张雷 土土 小乙

安洪波 朱宁 玉启 蒿峰 鹿红丽 章剑钧 曹淑贞 曾继全

张青云 高语含 毛薆松 狐公子 紫菩提 卢金伟 袁绍藻

成文生 杨立新 赵清莆 梅玮峰 陈秋莲 魏丹 相看不厌

郑力 王一舸 六也 饶惠熙 韩开景 王惠维 曹国祥 吴容

胡长虹 向咏梅 梅凤云 蒋继辉 张颖娟 石晓玲 邱晓林

蒙显鹏 崔秀春 高志文 雨季 王聪颖 王改正 卓玉郎 

陈竹松 于虹霞 阙东明 徐吉鸿 吴长龄 周继舟 张建中

宋善岭 慧质兰心 芳芳 丰云 胡彭 紫筠 左云 戴庆生 

李文朝 吴洪滨 庄辉 健 李红星 刘正中 周红平 刘刚 

王国钦 云裳 青石 阿岑 祁连雪 方建飞 朱昌元 赵瑞松 

吴硕贤 邢建建 储昭时 郑登平 向志平 史耀华 陈金梅

马斗全 高朝先 何阳义 钟庸庸 肖芳珠 廖润昌 张幼鸣

卢冷夫 王少刚 郑安 楚雪 谢南容 王啸林 严秋林 秋词

张伟新 郭顺敏 蔡雨红 金越 程志远 卢竞芳 光头阿来

归樵 韩夫子 邓玉柱 郭子华 岳贵春 汪俊辉 杨树林

陈海洋 马星慧 周佐福 拾雨斋 徐中秋 李轶贤 周磊

石厉 詹强 文曦 高友群 曹新频 小鹿哟哟 虎岩三少

周坚桥 楚白起 陈姝棠 郑小粤 吴文彦 田成才 李歌甫

周文彰 孙和平 郭羊成 刘文 陈静 鲍海涛 毛瑞花 鸿雁

刘鲁宁 张志坚 龚晴宜 冰心无尘 翟向杰 牛能 赵秋凯

辛中发 黄祥寿 翰墨童 卢荻 何香懿 黄从明 岳春霞

郭通海 余智武 谭君 何江 付威 王湛梅 徐耿华 王远方

丁海军 萧萧行吟 张玉梅 钱治中 彭诗云 碧玉箫 梓煜

黄海涛 叶永新 白发科 王海燕 张小红 璐雨诗 曹初阳

高朝先:关于当代散曲创作几个问题的思考

刊头题字:魏新河;刊头动图:邓莉璇(马来西亚)

约稿:静思居;编辑:璐雨诗

本专辑由云帆诗友会独家呈献,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