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6. “有无相生”还是“有生于无”?

 舞酒绿林 2022-05-01 发布于广西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是王弼版本的原文。通行本依据帛书本和竹简本改了两个字:“长短相形,高下相盈”,意思一样。

本章第一段讲对立的出现,阴阳的存在,也即矛盾的产生。第二段讲对立的统一,如果只有“对立”没有“统一”,事物就不会存在也不会发展。所以,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这些现象与美丑,善恶一样,结对产生又同时存在,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没有“美”就没有“丑”,没有“善”就没有“恶”,没有“无”就没有“有”,这就是“对立统一”。推而广之,无论在什么领域,任何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都有对立面,包含着矛盾。而矛盾双方的统一与斗争,又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第四十二章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也就是这个意思。

对立统一的规律:矛盾双方不仅仅是相互比较,相互斗争,还需要相互配合,相互转化,相互依存以达到统一的“和”的局面。

本段以“故”开头,承上启下引出六对哲学问题,首先是“有无相生”。第四十章有:“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到底是“有无相生”还是“有生于无”呢?先看看“有无相生”是如何解释的。河上公和王弼的注解都太简单。王弼注:“此六者皆陈自然,不可偏举之名数也。”说六个相对统一的现象都是自然平等的,不能说哪个重要哪个不重要,名位礼数都一样。河上公章句:“'故有无相生’,见有而为无也。”说得更简单。现代名家解释是:

余秋雨说:“既然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之间,都是互相生成的,那么,人就不要根据它们的表面差异去胡乱折腾了。”(余秋雨:《老子通释》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1年,第12页。)说的是“互相生成”。

南怀瑾解释:“从人类的经验来讲,天地万物的从有还无,是很自然的事实。但是要说到万物的有,是从无中出生,实在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南怀瑾:《老子他说》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49页。)他说的是无中生有。

刘笑敢认为:“值得特别注意的是'有无相生’一句。……有与无不因一般的量的增减而改变。从事实来讲,已有的事物可以逐渐消失,即有可转化为无,没有的事物可以演化诞生,即无可转化为有。从概念来说,'有’与'无’也是相对而言的,有了'有’的概念才有所谓'无’,没有'有’就无所谓'无’,反之亦然。这就是有无之相生。”(刘笑敢:《老子古今》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114页。)说的是有无相互转化。

陈鼓应今译:“有和无互相生成,难和易互相促就,长和短互为显示,高和下互为呈现,音和声彼此应和,前和后连接相随。”“说明一切事物在相反关系中,显现相成的作用:它们互相对立而又相互依赖、相互补充。”(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 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84页。)

“有无相生”与“有生于无”,表面上看,确实是存在矛盾。但仔细一想,反复推敲一下,还是有不同的地方的。关键是对这个“生”字的理解。生,读shēng ,读音只有一个,字意却接近二十个。“有无相生”的“生”不能理解为生产的“生”,而是有活力的生存,生命,依赖之意。“有无相生”就是有无相互依赖而生存,没有“无”当然没有“有”,没有“有”也就没有“无”,相辅相成。“有生于无”才是生产的“生”,有来源于无,无中生有。

成语“无中生有”现代汉语是贬义,比喻毫无事实,凭空捏造,而在《道德经》中则是哲理。这里的“有无”,它们之间没有依赖关系,只有隶属关系。两章的“有无”,文字虽然相同但代表的事物不同。本章的“有无”与第十一章“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意思相同,指的是现实社会中的有无关系。第四十章的“有无”与第一章的“有无”相同,说的是宇宙生成与演化,即宇宙观,两者不能混淆。依此,后面的解读就容易了:

“难易相成”。难易相对,又如何相成?相成,就是相辅相成的相成,是指互相扶持,互相成全,互相转化。难事办成了就是易事,易事办不成就成了难事。所以,如何办好事、办成事那是需要知识、智慧和方法的。

“长短相较”。长与短也是相对的概念。又如何相较呢?相较,就是相互比较,物有短长。屈原《卜居》:“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意思是,尺比寸长但与“丈”比则是短的,寸比尺短但与“分”比又是长的,任何事物都有不足的地方。知道了事物短长的道理,方可进行比较。人可以追求完美,但没有十全十美的事,能做到扬长避短就行。

“高下相倾”。高下或者高矮、高低均可。倾,是趋向、倾向、倾心。相倾,互相倾慕。下仰高,高高在上,高不可攀,但高处不胜寒啊;高望下,小巧灵活,短小精悍 ,但也容易低三下四。安徒生的童话《长颈鹿和羊》的故事很能说明这个问题。长颈鹿个子高、脖子长能吃到树上的鲜果和嫩叶;小山羊身体矮、个子小,但钻洞爬山灵活,也能享受不一样的美妙生活。在现实社会中,不论是人还是动物,都各有各的长处,不能只看到自己的长处,别人的短处;而是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意识到自己的短处,取长补短才好。

“音声相和”。“音”与“声”,现代汉语常用为一个词“声音”。古代常用的是单音节词,这两个字是有区别的。声,是原始的振波;音,是含有韵律的声。音把声韵化而成音乐,声是音的来源也才有声音和音乐。只有声,那是噪音;只求音,则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音声和谐才美妙。

“前后相随”。有前才有后,有后才知前。有前有后才好相随,前后相随才能前赴后继。没有前后相随就会空前绝后。空前绝后就应了唐朝陈子昂的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那是悲凉的情景,老子不提倡。前后不是一直不变,也会前后转化。比如人在落后的情况下,只要积极努力也会赶上或超过先进的。

整句翻译应该是:

所以,有与无相互依赖,难与易相互转化,长与短相互比较,高与下相互倾向,音与声相依和谐,前与后紧密跟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