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处无为之事———《道德经》第二章解读

 daikz 2020-04-08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一、横看成岭侧成峰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我们来看看这一章的第一句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天下的人都知美之所以为美,那就不好了,那就糟糕了。这不奇怪吗?为什么知道美之为美就不好了呢?这个话我们要认真领会,细心体悟。我先说一个的例子吧:一个老人走路不稳,摔倒了,张三立马上前扶老人起来。这是一件小事吧,结果网上一片点赞,还有人替他担心:小心被敲诈。点赞的也好,担心的也罢,肯定都是觉得张三做的好吧。这么一点小事,举手之劳而已,大家都觉得美,而且还有人替他担心,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我们的社会风气坏到了什么程度。大家明白了没有,这就是老子的思维,换一个角度看问题。“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嘛。天下皆知美之为美的话,说明恶已经非常流行,做好事而被敲诈,有的人道德沦丧得没有底线了,美成为社会的稀缺资源。

我记得小学语文课本里有一篇叫《搭石》课文,那里面的人们,都会主动补上有缺损的石头,走在用石头搭成的路上,彼此都很默契。主动让路、帮助老人妇女已成习惯,用不着说感谢,说了感谢反而就奇怪了。为什么?因为大家觉得应该这样做,不这样做才是怪事。你说这个民风多淳朴,人与人之间多融洽啊。这才是真正的美,人们感到了美吗?没有。只有当美成为稀缺资源的时候,人们才都去呼唤美,有了那么一点点的美都去称赞,你说,这种情况说明什么?说明社会特别特别需要美。可见社会风气太糟糕了。所以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另外,如果大家都知道美的好的,都朝这个方面去努力,必然出现伪诈,或许出现令人啼笑皆非的结果。就说女人美容吧,本来不是坏事,但是刻意追求,就有问题了。去削下巴、高鼻子、文眉、丰胸、翘臀,有的手术几十次,倒是真的脱胎换骨了,但面目全非,大家都不知道她是谁了?完全不认识,不真实了吧。如果我们稍加留意,还会发现很多奇怪的现象:东施效颦者有之,邯郸学步也有之,美没追上,反成笑柄。斯恶已了吧。

还有更厉害的,闹出人命来了。《墨子·爱中》里面记载:楚灵王喜欢男子有纤细的腰身,所以朝中的一班大臣,惟恐自己腰肥体胖,失去宠信,因而不敢多吃,每天都是吃一顿饭用来节制自己的腰身。每天起床后整装时先屏住呼吸,然后把腰带束紧,扶着墙壁站起来。一年之后,满朝文武面黄肌瘦,据说死了不少。所以,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老子的意思应该是这两方面:第一,社会上都知道美赞美美,说明社会缺乏美,丑恶非常流行;第二,我们特别强调美提倡美,会出大问题的,会作伪的,会把整个社会风气搞坏的,甚至把人搞死的。美,本身就是恶衬托出来的,你提倡美,强调美,那恶也会无限膨胀,发展下去就无法收拾了。强调提倡要求,就是有为,没有按事物的规律去做。

我们来看第二句: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天下人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就有不善的了。这句可以仿照第一句来理解。上一句是就其外形说,这一句是针对内在说的。

我们追求完美,一旦人生没有达到自以为完美的状态时,就会痛苦难受,甚至绝望。这就是恶了。我们追求善,并且还会利用自己的智慧来想方设法追求善,甚至不惜卖弄机巧,自作聪明,不就作伪了吗,就不善了啊。比如我们提倡学雷锋做好事的时候,为了做好事,刚开始我们寻好事做,后来投机取巧了。再如汉朝的举孝廉,孝就是孝子,廉指廉洁的官吏。人们为了当官或升官,一个比一个孝,一个比一个廉。刚开始还不错,越往后就越假。这就是“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是在告诉我们相对的事物,要注意平衡,失衡就出问题了,把握平衡就是关键,不可厚此薄彼。

当然我们还可以从另外的角度去理解这两句话。

老子并没有说不能做,我的理解是不能过分,更不能成为常态。我们以前不是学过雷锋吗?搞过五讲四美三热爱吗?在该搞的时候也要搞,达到效果就要停。不能让这种无奈之举成为常态。那常态是什么呢?下面老子就告诉我们了。

二、有无相生

老子在举了美和善这两个例子之后,又一口气说出了六个常态的情况: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这六个短语,我反复研读过,可以有两种句读,我认为都成立,且对我们全面理解这六个短语有帮助。为什么会有这两种句读和理解呢?主要取决于“相”的意思。相,有相互的意思,就是双方都有动作。那就应该这样句读:有无/相生;“相”也有一方对另一方的意思,动作由一方发出,那应该这样句读:有/无相生。

下面我分别叙述:

第一种句读: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有/无相生,有是无生成的。这一点我们在前面讲“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的时候说过。我们现在再从现实生活中举例,说说对有无相生的另一种理解。比如,你是精英,你优秀,你取得了不凡的成绩。你知道你为什么会有这些傲人的光环、了不起的资本吗?是因为社会上很多的人没有这些,是他们的“无”,成就了你的“有”。这就叫无中生有。有/无相生。如果都有这些,甚至比你还强,你还能有吗?那你就是生有的无了。所以,有,无相生,有是无生出来的。你说说你“有”了,应不应该对成就你的那些个“无”好一点呢?

难/易相成,老子在《道德经》第63章中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难的事情,难的问题,都是由容易的事情,简单的问题构成的。解决难的问题,要把它分解成若干容易的简单的问题,就很容易成功。这叫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 ,长的东西是因为有短的东西相比较才凸显。大家都觉得姚明高大,是因为我们才显出了他的长。同样,优点都是缺点衬托出来的。

高/下相倾,高是因为与低有了落差,才得以显现。天的高是因为有地的低才突出的。鹤立鸡群,有鸡的矮小才显出鹤的高大。高贵是因为有低贱才能凸显。所以,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汉朝郑玄说:“音,宫商角徵羽,杂比曰音,单出曰声。”音,是由声组成的,正是因为有声的应和,音才和谐美妙。领导的决策,一定是集中群众的智慧;领导的指示,一定要得到下属的拥戴和共鸣,才会有作用。

前/后相随。前是因为有后的连接相随,才成其为前。你走在前面你是领路人,是因为有后面的跟随,没人跟随,你一个人就无所谓前后。为什么会有人跟随?不是因为你能解决他的问题吗?所以,你要想想,你该干点什么才对得起跟随你的人呢?

第二种句读: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有无/相生,有和无相互生成,即无生有,有生无。这叫有无互根。不是有一个千古难题吗——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其实这个问题,在至少5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解决了。怎么解决的?通过阴阳的关系解决的:阴和阳他们是互根的。大家对太极图有印象吗?阴鱼的眼睛是阳,表明阴的根在阳里;阳鱼的眼睛是阴,表明阳的根在阴里。阴是阳所生,阳是阴所生,鸡是蛋所生,蛋是鸡所生。就这么简单。我们的思维不能受到一个平面甚至一条直线的限制。有的有先后,那是射线方式,一直延续下去不可逆;有的是循环往复,互为根基。我们老祖宗的智慧真是高妙。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具有相互为根、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互为因果的特点。把握这一点,就能理解这六个短语“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难易/相成,难和易相互促就。一件事,你去办难或许他去办易,或者你去办易他去办难;你现在办就难,你将来办就易;你遇到更难的事了,那这个事就成了易。难的可以变为易,易的可以变为难。

长短/相形,长和短相互显现,相比较而凸显。你的个儿和小孩比算长,和姚明比就短。有时候长就是短短就是长。你的长处就是你的短处,你的短处也是你的长处;你的强项往往成为你的弱点,你的弱点有时也会成为你的强项。《庄子》里有很多这样的故事。比如《逍遥游》中就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庄子的好友惠子对他抱怨:“我家里有一棵树,周围的人都叫它樗chu1。这棵树看上去疙疙瘩瘩的很粗糙,就连树枝也是歪歪扭扭,根本不符合绳墨取直的要求。虽然它就长在路边,却从来没有路过的木匠对它感兴趣。这棵树虽大,却大而无用,不能成材,人们都只是嫌弃它。”无用就是他的短处、劣势,但就因为这一点,使得它活下来,有用的树早被木匠砍走了,短处却成了长处。

高下/相倾,高和下相互倾斜。高的要向下倾,下的要往上涨,这样总在趋于平衡的过程中,既有动能,有很和谐。所以,领导不要高高在上,要与群众打成一片,要让人民向上行,才是最好的。历史上有权有势之人,往往为权势所害,以至株连九族。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音声/相和,音和声彼此应和。对音和声也可以这样理解:音,是我们所听到的,从外而来。声,是我们发声器官发出来的,由内向外发。我们听到的能引起共鸣,然后再发声与之应和;或者我们发出的声音,能引起他人共鸣,这样才和谐一致,美妙动听。

前后/相随。前和后是连接相随的,相互依存又相互对立,相互为根又相互转化。没有后就没有前;没有前也没有后。前可以变为后,后也可以变为前。老子先举了美与恶、善与不善的例子,说明相对应的事物都是相互依存又相互对立,相互为根又相互转化的,厚了此就薄了彼。所以,当我们发现一方流行的时候,另一方肯定会稀缺。接着,老子又用了六个短语,来印证这个观点。如果仅仅为了说明相对应事物的关系,一组就足够了,为什么要列举六组呢?这是值得深思的。

任何事物都有一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的过程,这六个短语,单个来说,都能独立说明相对事物的关系,连在一起,就反映了事物发展的方方面面、发展的过程以及规律。下面我以修道为例简单的说一说:

“有无相生”: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从不能进入无欲有欲的状态,这是“无”;到能进入有欲无欲的状态,并且体验道的妙要、发现道的端倪,即“无欲以观其妙,有欲以观其徼”,这就进入了“有”;再到总是在有欲无欲的那种状态,进入和没进入已经没有分别了;这又是“无”。

“难易相成”:修道的过程是一个难易转化的过程,是一个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生为熟的过程。从简单易行的开始,发展到能轻松驾驭困难的复杂的,最后归于到无易无难的状态。比如可以从念咒、打坐、观想开始,慢慢进入状态,从没法控制“剪不断理还乱”的各种各样的杂念,到杂念像“意识流”一样,一有即过,再到似有念实无念、似无念实有念的状态,体会到难者易也、易者难也、不易不难、不难不易的无为的状态。

“长短相形”:经过一段时间的修炼,你会有所成就,或感到气流周身运行,或觉察丹田火苗咋起,或呼吸细若游丝,或听得光明霍霍有声……总之是有了感觉,这就是长;但长了之后就想多体验一会,当你这样一想的时候,感觉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这就变成了短;当你什么都不想慢慢又进入状态了,长又出现了;到后来是消失了还是出现了,已经分不清了,不用去分了,长就是短短就是长。不长不短不短不长。

“高下相倾”:心火在上要向下走,肾水在下要往上行,督脉往下走,任脉向上行。在上的往下,在下的往上,以至交通互流、随意而行就进入状态了。

“音声相和”:心声与外音浑然融合,内心与外界和谐共鸣。那就进入老子所说的“]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的状态了。

“前后相随”:实现了音声相和,就容易打通前任后督二脉,就进入了前后相随的新境界。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都具有相互为根、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互为因果的特点。不能厚此薄彼,不然,就出问题。

三、处无为之事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圣人,位高品正得道之人,特指君主。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所以,圣人用无为的态度来处事,不做那些虚妄的事情,用不言的方式来行教,减少繁苛政令,还老百姓自由发展空间。

什么是无为呢?就是前面说的不厚此薄彼。《淮南子·原道训》中是这样说的:“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不先物”,也就是说无为要顺应事物的本性,要尊重自然的规律。就像肚子饿了吃饭,口渴了喝水,困了就睡觉,这就是无为。我们现在流行的一些养生的观点,或许有问题。比如说,人一天要饮多少升水(言之凿凿6大杯)才是合适的。这不笑话吗?一个在地里劳动的农民和一个待在空调房里空虚无聊的人,饮水量能一样吗?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不同的环境中不同的身体状况下,对水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最有智慧的做法,是按需分配,这就是无为嘛。还说不要等口渴了再喝,那什么时候喝才对呢?一天到晚不停地喝。要自然无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无为,就是尊重“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的客观实际,不偏不倚。无为,才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无为,才会“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与无为相反的情况是有为,就是为了达到目标无所不用其极,不管是否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再通俗一点说,两只眼皮都打架了,还在加班;肚子饿得咕咕叫了还不吃饭;嗓子都冒青烟了还不喝水,这就叫有为。有为多了一定会病,有为本身就是病。当然,我也知道人家真的要这样,那一定是没办法了,为工作生活所迫,我不过是列举有为的例子而已。你看现在的世界,我们的环境生态不就有问题了吗?为什么会这样?一言以蔽之曰有为。这是处无为之事。那么。行不言之教呢?言,政教号令;“不言”,不随意发号施令,不随意颁布政令。教,教化。不言之教,就是不随意发号施令进行教化,应该以身示范、潜移默化。在23章说了“希言自然”45章说“大辩若讷”。强调的是一件事,统治者不仅要少发政令,而且要少说话,你的话往往就是指令。其实,这对我们这样的普通老百姓也是适用的,多言必失啊。

《论语·阳货》里记载了孔子类似的话:子曰:“予欲无言。”(孔子说:“我现在只想沉默。”)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贡说:“如果你不说出心里想什么,那么我们这些学生还拿什么去记述呢?”)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孔子说:“上天,他又说过些什么?但四季周而复始,百物蓬勃生长。上天又说了什么啊?” 看来孔子的这些学生还是不够聪明,不能体察孔子的不言之言。

由是观之,不言才是最高境界。达不到不言的境界,那就尽量少说吧。

中华民族的两大伟人,都体悟到了不言的智慧,并用以教育后辈,也让今天的我们获益匪浅。

当然,你把“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当做修道的方法,也是很可乐的,但意思都是差不多的。就是指你在修道之时不要说话,也不要有所作为,对于欲念,让它自然产生自然流过,不要去干涉它,也不要随意让它停留,这叫“物来则应,物去不留,安住当下,无弃无求。”

好了,那我们具体应该怎么做呢?老子又告诉我们了:

四、功成弗居

万物作而不为始,作,兴起;为始,造作事端。“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的意思就是:万物兴起让它自由发展,不要去随意动他,不要去造作事端,不要越俎代庖,不要揠苗助长。让它自由生长是最好的,我们想帮它可能就是帮倒忙。揠苗助长的故事大家应该耳熟能详吧,你不是让它自由生长而是人为拔高,它焉能不死呢。“万物作焉而不为始”就是无为的表现。

生而不有,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想一些适合老百姓致富办法,让他们能改善自己的生活,而不是只为自己去占有。这就是生而不有,也就是无为。

为而不恃,恃,凭借依靠。培育万物而又不想通过这得到什么好处。能真心实意的为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带领老百姓发财致富,而不是想从中捞到什么好处。这是一种没有功利的行为,或曰无为的行为。

功成而弗居 。功业成就而不自我夸耀。人民富裕了,国家强盛了,不自夸其功,不要觉得自己英明神武了不起。事实上是时势造英雄,而不是相反,所以你有什么值得炫耀的骄傲的。有,无相生嘛。红军之父朱德就是典范。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正因为他不自我夸耀,他的功绩不会泯灭。越是不争夺不膨胀,你就越有威望,越有公认的成就,越是否定不了,抹杀不了,歪曲不了,遮蔽不了。越无,就会越有,无中生有嘛。居功自傲只会适得其反。一个单位评先评模,争的人往往得不到,只有那些又有成绩而不去争的人,才顺理成章的得到。

“万物作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也可以理解为修道的方法:修道之时,当我们进入有欲或无欲的状态的时候,自然而然的观想万物的产生、生长、和消亡;当各种欲念产生的时候,不要去干涉它,自然流过,不造作,不停留;当我们境界有所提升的时候,也不要停留,更不要凭借他去买弄炫耀,体悟到了“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玄之又玄的妙境,也不能特意停留,随缘起随缘落,这样,你就真的得道了。

我们来总结一下,这一章主要是讲无为。先通过“美与恶”“善于不善”的例子,说明把握相对事物的平衡尺度特别重要,为怎样无为张本;接着指出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他们都具有相互为根、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互为因果的特点;最后落脚到做人做事要能做到“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那么,究竟应该怎样去“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除了“作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这四点之外,治理国家还应该怎么做呢?下一节解读第三章的时候,我们再来学习研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