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认识自己3 ![]() 01 要统一,而不是分裂 我们满嘴仁义道德,背地里却为了个人私利而不择手段、蝇营狗苟。我们很多时候其实都处于一种分裂的状态。 而分裂的结果,就是把自己的生活过得分崩离析、支离破碎。 我们在办公室表现出来的是温良谦恭让,回到家里则变成了躁狂冷漠狠; 我们有时候会善良得感天动地,有些时候却又邪恶得让人发指; 我们会对别人严厉苛责、不近人情,却对自己放任和纵容、没有底线; ![]() 我们很认同一句话:知道所有的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这些道理我们真的知道吗? 其实我们只是自以为知道而已。 很多时候,你以为的并不真的就是你以为的样子! 知道而做不到,就等于不知道,甚至还不如不知道。 因为你以为的那种自己做不到的所谓“知道”,会误导、带偏、甚至害了你。 知行合一从来就是一回事,而不是独立的“知”和“行”两个概念。 知就是行,行就是知。 ![]() 02 时间因素并不是观察自己的好方法 我们不能人为地把所有的感觉、思想、行动的整体意识分成两个不同的层面,即人们常说的显意识和潜意识。 显意识是我们感知、触摸得到的,某些时候可以调整和控制的。 而潜意识则是我们看不见、摸不着、不知道如何进入和调整的。 显意识是我们,潜意识也是我们。 如果我们非要把二者分开、甚至对立,我们的内心就开始了摩擦和内耗。 ![]() 同时,我们在重新认识自己的过程中,习惯于像学习一门知识或者一项技能那样,靠着时间和经验的累积,一步步、一串串地去挖掘、检视每一个感觉、思想和动机。 几天、几个月、甚至几年都陷入自我分析的过程中难以自拔。 可我们是一个永远在发展和变化的非常复杂的存在,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的那样: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我们如果接受时间作为认识自己的一种因素,我们就无法避免各种曲解和偏见。 只有在每一个当下、不受时间限制地从整体上来审视自己,我们的心才不会支离破碎,我们才能够看见一个完整的“自我”。 而这个整体,就是此刻当下的真相。 ![]() 03 具备关怀之心,才能做到觉察 在觉察、审视和认识自己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全神贯注,眼睛、耳朵、鼻子、心脏、每一根神经末梢都要投入进去,达到一种忘我的地步。 当我们达到了这种忘我的境界,也就是所谓的“心流”,或者说是佛家所说的“空”、道家所说的“无”,或者我们前面介绍过的“零极限”的状态。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就是一种全观的状态,也就是人们所说的“上帝视角”,它不仅仅只是一种专注。 ![]() 因为专注是排他的,也是受限的。 而全观则是一种整体性的觉察,无边无际,无穷无尽、包容一切,却又不为一切所干扰和左右。 在这样一种觉察的状态中,矛盾、恐惧、焦虑、哀伤、挣扎没有了存在的一席之地和机会,我们的内心也就不再会产生冲突和内耗。 而这一切,需要我们具备关怀之心。 因为只有在我们必须由衷地想要去了解一件事物的时候,才会愿意付出全部的精力和智慧,全神贯注地去正视、面对和觉察它。 ![]() 04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我们总是习惯了在外面、特别是向权威去乞求、模仿和寻找答案。 这是一种比较和分别之心,是把自己活生生地割裂,从而否定了我之为我,制造出来的只不过是一种虚幻的假象,从而导致了我们的幻灭、挣扎和痛苦。 别人的锦衣玉裘温暖不了我们冻得瑟瑟发抖的身体,别人的饕餮盛宴也填不饱我们饥肠辘辘的肚子。 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满足于现状,不再摸索、寻找和突破。 而是收回对权威的盲信、盲从、对别人的羡慕和期盼,在自己的身上和内心来下功夫。 ![]() 正如清理和整理房间,保持房间的干净、整洁和井井有条的秩序,从某个方面来看很重要。 但从另外的一个角度来看,也许一点都不重要,因为我们的目的是打开那扇窗。 而为我们打开窗的并不是自己的意志力和欲望,而是我们还不知道的“那个东西”,它并不是我们能够邀请来的,它也不会听从我们的期盼、渴求和指令。 我们唯一能够做的,就是不抱任何功利之心地保持整洁,即为了自己的整洁而保持整洁、理性和井井有条。 如果运气好的话,也许有一天,那扇窗子会自行打开,阳光明媚,清风徐徐。 ![]() 当然,也可能不会。 一切全凭我们自己的道行和修为而定。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能够开悟也好,不能看破也罢,只要我们始终抱持“求诸于己”的心念,知行合一致良知,我们或许就真的能够拨云见日,接近、甚至看到事物的本质和真相,成为真正的自己。 而不是成为东施效颦、拾人牙慧的“二手货”。 您说,是吗? ![]() 这是“晏私语”的第531篇原创文章,感谢您的陪伴和阅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