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上好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课

 宝妞 2022-05-02 发布于河南

口语交际课作为小学语文的重要课程形态,如何上?怎样上?批评者多,建构者少;问题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少;课例多,优秀者少。我们以于永正老师的两课为例来作具体分析。

课例一:在生活情境中开展口语交际训练

上课铃响了,孩子们都在盼着我来上课。可走进教室的不是我,而是一位阿姨。

阿姨问小朋友:“小朋友,于老师在这里上课吗?”

小朋友们点头。

“小朋友,我是鼓楼区文教局的,局长要我通知于老师,今天下午两点,带着教学计划到文教局开会。我还有事,不等他了。等会儿于老师来了,请你们转告他,好吗?谢谢!对了,告诉于老师,千万别迟到!”

这位阿姨说完,转身走了。片刻之后,我匆匆走进教室,说明了迟到的原因——刚才有位家长找我。话音未落,小朋友纷纷举手,说有一位阿姨找我。

“阿姨姓什么?叫什么名字?”

小朋友摇头,是呀 ,怎么忘了问呢?

“她有多大岁数?个头是高是矮?身体是胖是瘦?长相怎样?穿什么衣服?”我依次问,学生依次答。

当小朋友生动形象、妙语连珠地将找我的阿姨从头到脚地描述完毕后,我十分高兴地说:“哎呀!那不是文教局的方老师吗?肯定是她!”

小朋友们特别兴奋,他们觉得,这半天没有白说!

我又问:“方老师找我有什么事吗?”

于是 ,孩子们又纷纷向我转述方老师的通知。

第二节课,我请小朋友们将方老师的外貌和送通知的事写下来。我说,写好之后 ,我打个电话请方老师来,读给她听,看谁写得像。

孩子们来劲了。

当方老师再次出现在学生们面前时,孩子们热烈鼓掌,并争着为方老师读作文。

写得像的,方老师就奖励一张小卡片。孩子们开心极了。

课例二:看望病人

师:教我们数学的王老师,因为高血压犯了,住进了医院。我想请几位同学代表全班同学去看望他。我们应该做哪些准备工作呢?(生讨论,发表意见)

生:准备一束鲜花,再带点别的东西,例如水果什么的。

生:我们可以搜集一些治疗高血压的偏方,告诉王老师。

师:这个主意不错。还可以了解一下,高血压患者需要注意什么,这是比送水果还要好的“礼物”。大家再想想,见了王老师说什么、怎么说,王老师听了才能心情愉快,有利于战胜疾病。(分小组讨论,请小组长把小组的意见说一说)

师:请同桌的两位同学按刚才大家说的,一人扮王老师,一人扮去看望的学生,先演练一下。之后角色要互换一次。(这期间老师要巡视指导,特别要关注说话有困难的学生,注意发现好的典型)

师:大家练得很认真。现在我当王老师,请三个同学来看望我。我这里准备了一束康乃馨,你们拿好。我现在在医院里。(说完,坐在一把椅子上)

(三个学生轻轻敲门,然后推开门,慢步走进病房,齐声问:王老师好!)

师:你们好!快快请坐。

生:王老师,我们代表全班同学来看望您,送您一束康乃馨,祝您早日康复!(师接花,连声说“谢谢”)

生:王老师,您的病好了吗?

师:好多了,血压基本正常了,头也不晕了。

生:王老师,您以后少吃盐,不然血压会增高。

生:如果您能吃蒜,每天可以吃几瓣,吃大蒜能降血压。

生:还可以多吃点醋。

师:谢谢!你们知道的还真不少。

生:还要注意休息,适当锻炼身体,多走路。您这么大年纪了,走路就是最好的运动。

师:我最担心的是王刚那几个同学,担心他们掉队,不知这几天他们又调皮了没有?

生:他们好多了,上课很专心,是校长代的数学课,您就放心养病吧。您一定得乐观!(笑声)

师:听你这么一说,我就放心了。

(演练完毕,同学进行评论,指出优缺点)

让我们来梳理一下于永正老师课例的教学环节:

课例一:设计一个真实的交际情境,一位阿姨找于老师传达通知,学生描述来人的相貌,学生转述来人的通知,写作,反馈。交际训练的形式:描述与转述。

课例二:设计一个真实的交际情境;学生讨论,教师适时引导;小组讨论,角色互换,人人发言;当场演练;反馈。交际训练的形式:讨论与表演。

于永正老师运用了哪些教学知识,使得整堂课生动活泼而又处处充满了师生深度交流呢?

一、模拟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典型性语境的创设能保障口语交际顺利展开

我们不难发现,于老师这两个课例都创设了一个近似真实的情境,正是这两个交际语境的出现,让学生不是在模拟生活、想象场景,而是自然投入其间,感受生活的真实,吐露生活的自我。特别是第一个课例,看似是偶然事件,其实是教师有意为之。

任何一种形式的口语交际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都必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如果没有良好的语境的创设,口语交际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所以,在口语交际中创设语境,是口语交际教学成功的重要保障。教师可以根据活动内容,创设适宜的交际环境,使学生“忘记”实际的课堂,融入逼真的交际氛围。口语交际情境的设计应该具有真实性、现实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

用于永正老师自己的话说:如果说走入自然,走入社会,是把作文教学的课堂搬入社会,搬入自然界,那么,创设言语交际的情境进行说、写训练,则是把社会搬入了课堂。创设的情境虽然来自于现实生活,但必须要动脑子,精心设计,做到既有实用性,又有可操作性,还要有趣味性。我在情境的创设上是花费了很大心血的,常常达到“食不甘味”“卧不安席”的程度。创设创设,不开动脑筋,是很难“创”出来的。

广义的语境包括三个方面:1. 上下文语境(口头的和书面的);2. 情景语境,由非语言因素构成;3. 民族文化传统语境。其中上下文语境包括:口语的前言后语和书面语的上下文;情景语境包括:时间、地点、话题、场合和交际参与者。其中,交际参与者包括:身份、职业、思想、教养和心态;民族文化传统语境包括:历史文化背景,社会规范和习俗,价值观。我们的研究应侧重于狭义的语境,即教师运用语言或媒体创设语境,指导学生观察物境,体味心境,融入情境,适应语境的训练,从而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语境能力。其实在生活中也常常有关于语境的训练,比如:“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对什么人说什么话”,“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跟书生谈书,跟屠夫讲猪”等。只有真实的语境,学生才能把自我融入其中,才能在课堂进行交际训练,从而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那么怎样在教学中有效地创设语境呢?教学中创设语境的方式有很多。从语境来源的角度考虑有:利用教材情境,自行创设情境。从语境性质的角度考虑有:利用现实情境,虚拟生活情境。从创设手段的角度考虑有:展示实物,张贴图片,利用多媒体,道具表演,语言描述等。可以综合运用环境营造、角色表演、音乐渲染、录像或多媒体呈现、道具或实物陈设等方式来创设口语交际情境。

下面的课例我们选择了孙双金老师的《二泉映月》,来看他如何借助音乐创设有关的语境,让学生在较为真实的情境中进行自由的交际。

师:阿炳又是怎么挣钱度日的呢?请你们想象。

(播放《二泉映月》,大屏幕出示)

场景一: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双目失明的阿炳是怎么卖艺的呢?

场景二:夏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阿炳是怎么卖艺的呢?

场景三:一天,阿炳生病了,发高烧,浑身发抖,他又是怎么卖艺的呢?选择一个画面,想象一下。

(《二泉映月》凄苦、悲哀的旋律回荡在礼堂,所有人都沉浸其间,默默想象,有学生间或喃喃自语)

师:说一说,你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生: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阿炳却只穿着破长衫。他走在雪中,两手发抖,都操不起琴来。阿炳又冷又饿,他觉得更加寒冷了,拉着凄惨的曲子。但是谁也不理他,好不容易挣到一点钱,却有人仗着阿炳看不见,把钱抢走了。这一天,阿炳一个铜板也没有挣到。

生:夏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阿炳非常热,汗水从头上一颗一颗滴落下来。阿炳也非常渴,嘴上都裂了,可他没有钱买水喝,仍然非常努力地拉琴。他眼睛看不见,他看不见路上有没有人向他伸出援助之手,看不见自己已经挣了多少钱,看不见有人将他辛苦挣来的钱拿走了,看不见别人对他的讽刺,给他的白眼。

生:一天,阿炳生病了,发烧已经烧到了四十度,但是为了他喜爱的音乐,为了生计,他仍然坚持出去卖艺。卖艺时,他手中的乐器随着他的咳嗽声不停地颤抖,琴声也受到了影响,他克服疾病的干扰,继续拉着,拉着……

孙老师通过营造一种氛围,让学生大胆想象,并通过想象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这是音乐起到的一种补充作用。

二、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交际策略,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交际任务

我们先来看一段《家有儿女》中爸爸与刘星的对话:

爸爸:你说怎么办?

刘星:还能怎么办呀!

爸爸:你想怎么办呢?

刘星:这么办呗!

爸爸:你到底是打算怎么办?

刘星:还能怎么办呀!就这么办呗!

爸爸:我跟你说点中国话怎么这么费劲呀!!!

儿子刘星是故意在绕圈子,不进行实质性的交锋,这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就是采用迂回的策略以达到交际的目的。这就是交际策略在生活中的应用。

“交际策略”这一概念是由赛里克尔 1972 年首次提出的,之后,许多语言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定义。卡德尔在其《交际策略》一书中界定交际策略为说话者在遇到交际困难时运用的一整套系统的技巧。罗德认为交际策略是作为语言交际者的一种心理语言计划。当语言学习者不能很好地运用语言交际时,交际策略是一种潜在的、有意识的替代品。可见原交际策略是在交际受到障碍或能使交际顺利进行下去时调用一些手段和方法。

常见的交际策略有:感知语言策略,倾听策略,调用思维策略,组织语言策略,借助正确的方法表达策略,适应语境策略,话语反馈、反思策略,话语调整策略,指向交际目的策略等。

分析前面的两个例子,我们不难发现,于老师在两个真实的语境中,较好地运用了学生的语言反思策略,从而达到对学生语言的一种监控与调试。

在第一个案例中,于老师通过大家的说,描述了阿姨的外貌体征,转述了通知的内容,通过“写”,再现了当时的场景。从“说”到“写”的过程,其目的是让学生自觉反思自己语言的准确性、全面性。在第二个案例中,小组说、同桌说、全班的表演,这个过程一方面实现了于老师的教学目标,让所有的学生参与其间,另一 方面,也让大家在几个不同范围内的“交流”达到不断反思语言,提高表达效果,提升语言能力的目的。李明洁的研究表明:口语交际教学的全面性、反思性和思辨性使其必须进入课堂教学。口语交际行为实际上是听说双方合作的结果,是对自己和对方的言行不断监控和调试的过程。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于永正老师的另一个课例(《一块面包》课堂实录):

师:今天早上,我发现有位四年级的小朋友把一块吃剩下的面包扔进了垃圾箱。(出示一块只咬了两口的面包)你们说,这事应该如何处理?如果被你碰到了,你打算怎么办?请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生:我准备把面包拾起来,交给校长。

生:我准备写篇稿子,提出批评。

生:我会告诉这位同学,农民伯伯种粮食很辛苦,不应该浪费。

师:你打算当面劝告,是吗?请大家接着说。

生:我将把这件事告诉校长,并请校长在全校大会上告诉大家要爱惜粮食。

师:浪费粮食的现象时有发生,人人都要爱惜粮食,是吗?以上同学都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不错!还有部分同学不举手,不知道是怎么想的。小诚,你准备怎样处理?

生:(站起来)我……

师:(鼓励地)说心里话,没关系。

生:我不敢说……

师:小诚不是不想说,而是不敢说,胆子小。要锻炼自己的胆量和口才。同学们,刚才大家说了不少处理意见。你们认为哪种办法比较妥当?

生:(齐答)劝告。

师:这件事,当面劝告一下比较好,当然,写稿子、报告老师或校长也不失为好办法。不过,当面劝告,不能耍态度,要以理服人。如果请你去劝告,你准备讲哪些道理?对了,有人告诉我,这位扔面包的同学姓李。咱们就叫他晓理吧。你准备讲什么,先列个提纲。这叫发言提纲。(生写,师巡视)

师:哪位同学说说你列的提纲?

生:我先请晓理背古诗——《锄禾》,再根据古诗教育他粮食来之不易。

师:你们是同学关系,“教育”这个词换成什么更合适?

生:把“教育”换成“告诉”。

师:对了。这是第一条。还要告诉他,把粮食加工成面粉到做成面包,不知道要经过多少道工序,不知道需要多少人做……

生:第二条,告诉晓理,粮食的用途很多,谁能离开粮食?粮食是宝中宝。

师:很好。民以食为天,这是至理名言。除了供人们吃,还能干什么?知道吗?

师:粮食还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可以做糕点、酿酒,还有好多药品都是用粮食做的。我们吃的味精也是从粮食中提炼出来的。总之,没有粮食,人类就无法生存。

生:我请晓理算一笔账,每个同学每天扔掉一块面包,那全国将浪费多少粮食?浪费是一种可耻行为。

师:这笔账算得好!这真是一个天文数字!诸葛亮曾告诫他的儿子:“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句话告诉我们,生活简朴,可以培养一个人的美德。浪费是可耻的。

生:虽然我国现在经济发展较快,但还有很多人吃不饱。

师:有些贫困地区的人民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这一点也放在第三个方面说说。这也是一笔账。

生:我给他讲一个革命故事,红军长征时……

师:如果时间允许可以讲,如果时间不允许可以提示一下:你不是学过《马背上的小红军》吗?那位小红军就是因为没有粮食吃而饿死的!还记得他干粮袋里那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吗?这可以算第四条。

生:面包是用爸爸妈妈挣来的钱买的,爸爸妈妈挣钱很不容易。

师:这一点补充很好,可以把它放在第三条。大家想得很周到,讲得很有道理。我如果是晓理,听了以后一定会心服口服的。大家谈了这么多,集中起来大体分为四个方面。我们当面劝告晓理的时候,就从这四个方面讲。现在,请看看板书,回顾一下我们刚才讲的内容。待会儿,我扮演晓理,请你们来劝告我。

师:现在我当晓理。谁借条红领巾给我戴戴?(师戴红领巾)我是谁?

生齐答:晓理。

师:是于晓理,懂得道理。劝的时候,千万别说“于老师您不应该扔面包”。(生大笑)现在,我请一个同学到前边来劝说晓理,其他同学在下面听,允许插话,都要参与,看谁有口有心,能说会道。于婧,请你到前边来。(于婧摇头)

师:我不喜欢摇头,我喜欢听“让我来试试”。(于婧勇敢地走上讲台,老师鼓励她大胆一点)

生:于晓理同学,这是你扔的面包吗?

师:你怎么知道我的名字?(一生站起来插话:小同学,请问你是哪个班的,叫什么名字?)

师:我是四(1)班的,叫于晓理。

生:晓理同学,你扔面包是不对的。

师:我扔面包关你什么事!狗拿耗子多管闲事!

(众笑。于婧一时语塞。师指出:对别人做的事发表意见,应从自己这个角度说,坚持“我”的说法,而且态度要诚恳,要这样说:晓理同学,你把面包扔了我感到太可惜了。如果直接指责对方,就会激发矛盾。)

生:于晓理同学,我觉得把好好的面包扔了太可惜了。(师插话:这样说,对方就不至于抬扛了)你想想,你妈妈在工厂里辛辛苦苦地工作,一分一分地挣钱,你妈妈知道了会怎么想?

师:妈妈知道了会生气,会狠狠地批评我。(这时于老师立即提醒于婧:看看黑板上的提纲,应该先讲什么?)

生:于晓理同学,你知道吗,粮食可来之不易呀!农民伯伯辛辛苦苦地耕地、播种、施肥、浇水、收割,(师插话:脱粒、晒干)付出了多少汗水呀!咱们学过一首古诗——《锄禾》,你还记得吗?

师:记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小姐姐,我错了,我不该浪费粮食。(一生插话:把粮食加工成面包,不知要经过多少道工序,经过多少人的手!)

生:粮食的作用可大了。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粮食除了可以吃,还可以酿酒、做点心、制作药品呢。(一生站起来补充:还能提炼味精,粮食是宝中宝)我们现在的生活虽然好了,但也不能忘记过去。还记得咱们学过的《马背上的小红军》吗?(一生插话:如果我们一人扔一块面包,全国会浪费多少面包呀!)

师:(拿起桌子上的面包)小姐姐,同学们,谢谢你们的帮助,从今以后,我再也不浪费粮食了!我错了。

师:(取下红领巾)我现在不是于晓理了。于婧态度好,讲得好,同学插话补充得也好。

案例分析:

于老师创设的一块面包的情境和学生的生活联系比较紧密,学生在课堂中比较容易进入角色。本案例的最大特色是交际的互动性强,口语交际面向全体学生,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在教师的角色扮演中,有于老师和于婧同学的互动,有于老师和其他发言同学的互动,还有于婧与同学的互动,以及同学们之间相互的提醒与补充,整个课堂气氛热烈。

本案例的第二个特点是讲究口语交际策略潜移默化的影响。于老师在大家发言之初,首先与学生进行讨论并总结、提练了“劝说”的四个内容,拟定发言提纲,注意了劝说过程的针对性和层次性,从而为劝说成功奠定了基础。另外,在劝说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要在尊重对方的前提下进行劝说,要以诚相劝效果更好,如果不注意说话的方式自然会引起交际的冲突而不利于达到交际的目的。于老师还积极鼓励一些不善言谈的学生大胆发言,建立良好的交际心理。

正如于老师在一篇文章中写道:“课堂上我特别重视学生的发言,要先思而后说,要'打腹稿’,我不主张话音一落就举手。一般我也不问'是不是’'对不对’的问题。有时学生的回答虽然只需要一句话,但也要求准确、通顺,不带语病。说得不好或有毛病的,一定予以纠正,或启发学生自改。课堂上,更要关注羞于表达或不善于表达的同学,明显、难度不大的问题尽量让他们说。言语实践是克服心理障碍的最有效办法。”

三、教师要适时对交际的指向进行调控与引导,促进交际目标的达成

口语交际课非预设的成分多,课堂教学中常常会生成一些令教师措手不及的信息,这些信息一方面表现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另一方面,这些信息对于交际目标的达成时时起着阻碍作用。教师要适时把握与调控这些信息,引导学生围绕交际目标进行训练。

我们来看两个老师围绕“乌鸦喝水”这一话题开展的口语交际训练:

案例一

师:除了乌鸦想到的办法,你还有别的办法吗?小组讨论,等一下再说。

生:乌鸦把瓶子砸碎,水流出来就可以喝了!

师:哦!这样做挺不错的。还有吗?

生:乌鸦用嘴把瓶啄碎,然后再喝。

(学生的回答都是大同小异,或用棍子击,或用翅膀推,或用石头砸,瓶碎了,乌鸦就能喝到水了。老师一直点头,说:“好!好!”然后回到课文朗读) 

案例二

师:除了乌鸦想到的办法外,你还有别的办法吗?先自己认真想想,等一下再说说。

生:乌鸦把瓶子砸碎,水流出来,就能喝到水了。

生:乌鸦用翅膀把瓶子推倒,瓶子碎了,就可以喝到水了。

师:这两个同学想的都是把瓶子弄碎,你们赞同他们的办法吗?认真思考思考。

生:我不赞成这个办法,瓶子碎了,瓶子里的那一点点水流出来,跑到地里去,乌鸦一口也喝不到。

生:为了喝水,把瓶子砸了,这办法太笨了。

师:说得有道理,同学们再开动聪明的小脑瓜,想想还有更好的办法吗?在小组里讨论讨论。(生讨论)

生:我们组有个好办法。乌鸦可以找一根吸管来吸水。

生:从哪儿找吸管呢?对了,用麦杆,麦杆的中间是空的。乌鸦会飞到麦田叼来麦杆当吸管。

生:乌鸦会在瓶子下面垫上一些松软的干草,再把瓶子推靠在上面,瓶子倾斜着,乌鸦就喝到水了。

以上两个案例中,两位教师的出发点相同,都想对学生的创造潜能进行开发,但教学成果却迥然不同。显而易见,第一位教师是失败的。原因在于:教师没有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及时调控与正确引导,导致学生的思维沿着同一方向流淌。第二位教师的成功之处在于,除了很好地把握思考的深入和取向外,更主要的是创造了浓浓的交际氛围。“你们赞同他们的想法吗?认真思考思考”“想想还有更好的办法吗?”不时让学生处于思考的“兴奋区”,让学生在相互交流、辩驳中,形成正确、实际的生活体验,“创新潜能”也展示得淋漓尽致。

四、树立口语交际课程意识,明确口语交际的教学内容

审视新课程关于口语交际的理解,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理念而不是课程,口语交际缺少独立的课程形态。体现在语文教材中的口语交际只是一些零碎的口语训练,口语交际教学缺少自己应有的体系和地位,既没有独立的课程形态,也没有专门的教材体系,更没有规定时间和空间。口语交际课成了教师的自留地,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想种多少就种多少,想种什么就种什么。正如有研究者所指出的,“教学大纲的表述变化主要体现在理念的更新上,而实际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时安排、测试系统还有待完善,操作系统的不完善使理论与教学现状分离。'理论先行、实践不足’成了我国中小学听说教学一直难以摆脱的困扰。”孙绍振先生在谈到新课程口语交际时尖锐地指出,(教材)编写者对于口语缺乏起码的研究,甚至缺乏常识,又没有钻研学术成果的愿望,就望文生义地把口语当成了用嘴巴讲出来的话。

事实上,一个人不可能先学说话,然后学习讨论,再学会演讲与辩论,一种交际目的的实现,可能要调动多种口语方式,既有讨论,又有即兴演讲来阐释你的观点,也可能为了某个观点进行针锋相对地辩论,所以围绕交际目的的口语交际方式是多样的。美国的中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课的交际形式无非是会话、讨论(包括小组讨论和自由讨论)、讲演、讲故事、辩论、演说、采访、视听教学等。但是同一种训练方式在不同年级有不同的要求,从而形成了口语交际能力的螺旋式训练梯度。

把口语交际能力按能力体系和训练方式体系分类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两者的交错和融合,在以“能力训练为经,方式训练为纬”的训练体系中,交际能力是训练的重点,是主线,训练方式是为了达到能力目标而辅之以多种有效的训练形式,交际方式体现交际能力,是实现交际目的的必然途径。(作者单位:邯郸幼儿高等师范专科学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