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访滇东南窄轨铁路

 铁道之旅 2022-05-09 发布于河北省
探访滇东南窄轨铁路(3)
白山天池
2019-09-05
阅读 985

建水小火车
风和日丽中,建水县城东雄伟的朝阳楼上正在举办《回首临安-百年老照片展》。登上八米高的城垣走入城楼,迅即,又一次被带入了百年前滇东南的时日,又一次被带入了修建滇越铁路的场景。这些照片的拍摄者不是与之无关的记者或旅游者,而是出自于一个亲自奴役中国人民的法国殖民者,清末时期法国驻滇总领事方苏雅(Auguste Francois)。他用当时刚刚发明于世的玻璃干片照相器材拍摄下了他在中国的所到之处:秀美的山川、独特的东方建筑、传统的民俗、还有酷刑下的犯人、衣衫褴褛的民众、表情呆滞的老人和妇女儿童、毫无士气的兵勇、滇越铁路修建的实景……
这些照片实情实录,画面动人心魄,令人震撼。看得出来,拍摄者当时有多么的高傲,那种凌驾于人的姿态实在令我愤恨不已。展览选在始建于明洪武22年(1389年)的朝阳楼-原临安府东城楼上,不知当年得势时的朱元璋可否想到过500多年后的云南会沦落到这么样的一个结果。
朝阳楼迎晖门外不远处有个临安火车站,这是建水县地方与铁路部门合作运营铁路旅游线路的起点站,终点站为团山。在临安到团山的约13公里线路上开行“建水古城小火车”,号称“百年寸轨黄金线”。但实际上,为了运输方便,原有的0.6米寸轨已在1970年8月1日铁道部文下的个碧石鸡街至宝秀段铁轨改造扩展中改扩为与滇越铁路同样的1米轨距,从而可以很顺利地与滇越铁路接轨运行。
建水原有个老车站,始建于1928年,它是原个碧石铁路以及线路延长后的蒙(自)宝(秀)线中非常重要的车站。老站址与临安站相离不远,从临安站乘坐建水古城小火车往返团山的途中便会路过它。与临安站不同,老建水站呈显纯中国式现代建筑,好像7-80年代所建,我推测这不是它原始的建筑。据资料记载,1985年10月,个碧石铁路停止了客运服务。1991年5月28日,又停止了货物运营。建水老车站也逐渐安静下来,面貌也逐渐老旧。
临安到团山的这条线路,铁轨两边风景秀丽,人文资源丰富,全线所设站点共四座:临安、乡会桥、双龙桥和团山。其中终点团山,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火车站,而被叫作“乘降所”,也就是仅供旅客上下车的场所。这里有个故事:当初,全长117公里的个碧石民营铁路全线的修成共花费了银元2070多万,而团山张氏家族在铁路的修建初期担负了许多费用,因此在线路开通后铁路公司特地在团山村设立了方便团山人往返出行的乘降所。
坐上小火车去旅行,体验一把米轨火车的风采是我这次来到滇东南考察米轨的内容之一。火车的停靠点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当地最富人文特色的地方,沿途风景也是一马平川,林木葱葱,一片田园之光。
在临安火车站购买一张50元钱的往返票,同时领取一瓶水和一方面包,然后来到站里铁道旁,铁框加全木包装结构的小火车已经等在那里。登上火车,走进布置成上世纪3-40年代风格的车厢里,坐在干净整洁的座椅上,那感觉真是好极了。
一声汽笛,火车开动了。透过明亮的窗子看着外面慢慢向后移去的房屋、街道、道口、树木和田园,脑子里似乎思维凝固,全神贯注在小火车的里里外外,上上下下。
忽然听到有人在叫她的男友给她拍照留影,才立刻缓过神来,也跟着走到车厢后部的敞开式平台上,拿出相机来拍摄两边的美丽风景。间或,与乘警和列车员攀谈起来。他们很热情地向我介绍临安古城的历史和风貌,讲述建水的古迹和民俗。从他们的口中,我获得了不少有价值的信息,为我以后在建水的游览方便了许多。
 

火车停靠的第一站是乡会桥站,在这里停留的时间是半个小时。车站得名是因附近村镇上的一座廊桥。
利用停车的时间,我急忙赶到那里。因为列车过来时,正路过此桥,远远望去,的确是座与众不同的廊桥。走到近前,仔细观察,廊桥坐落在一条名为泸江的河上,河床几近干枯,床面长满杂草,泥土也堆积较高。桥旁一条堤坝边是稻田,一条石板铺就的道路贯穿桥的廊屋。廊桥内的石板虽已碎裂,但还略显光泽,而廊桥外的石板已被磨得几乎和土面平齐,杂草纷纷从石板间长了出来。现在村里人们的出行主要靠廊桥旁的一条水泥路,廊桥已经作为文物古迹而不作主要通行的道路了。
这座桥为三孔石拱廊桥,主桥长30米,两段引桥均为25米,桥面宽度和中间的桥廊长度均为7米,主桥上的楼阁分为主次,主楼阁面向河流,次楼阁分别面向两端。但不管上层方向如何,底层却是一条通道贯穿桥面。这是建水县唯一的一座风雨廊桥。始建于清嘉庆19年(1814年)。
使我感到奇特的是,此廊桥不同于以往我见过的那些廊桥。其式样很有中原习俗的特点:所谓廊屋完全就是一座砖木结构,呈寺庙形式的殿屋。其建筑风格凸显了汉文化的理念。假设把它搬到平地上,活脱脱就是一处院所。这在有着许多少数民族聚居的云南省是绝无仅有的。由此,我推断这里居住的村民应该是以汉族为主体的。
穿过廊桥,走到一处大门为三楼四柱三门牌坊式的古院落外,从牌子上可以知道这是原乡会镇公所。镇公所为两进四合院,由前后厅、厢房组成,始建于民国时期,是建水地区典型的传统型民居。现在这里是建水地区的红色教育基地,因为1949年10月由打入敌人内部的中共地下党领导了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起义,对建水的解放做出了贡献。现在这个村子叫做西庄镇新房村。
时间有限,我又返回到乡会桥车站,里里外外地把这个古老的车站参观了一遍。


随着汽笛的鸣响,小火车又向前开去。
接着的停靠点为双龙桥车站,停车时间也是30分钟。所谓双龙桥中的“双龙”是指因有泸江、塌冲二河于此交汇,两河蜿蜒流转如二龙。这里是一处风景极佳的地方,河流、古桥、绿树、鲜花在晴朗的天空下相映成辉,构成一处融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为一体的旅游胜地。我走到河边,看到,河中架有一桥,为十七孔,故亦称十七孔桥。从实景中,我们可以看到,此桥实为两段,其中一段为三孔,另一段为十四孔。三孔桥旁在河中位置处有一护桥堤,明显是两段之间的分界线。况三孔中间为大孔,两侧为小孔,以大孔为中心对称排列。我推测,原来可能只有一条河流通过此处,或者说两河之间没有交汇,只是平行而行,因而河面没有现在那么宽,所以三孔桥建设在先,根据史料记载为清乾隆年间。后又于道光19年(1839年)续建14孔桥。但两桥的连接是那么的巧妙、贴合,粗看上去,浑然一体,故有词形容曰“雁齿蝉联”。整座大桥全长148米,用青石砖修身,青石板铺道。中间建有一阁,歇山顶,三层三重檐,通高20米,边长16米,二三层为阁,一层为贯穿廊道。除门窗外通体为砖石仿木结构。桥的南端建有一亭,双层重檐六角攒尖顶,通高9米,同样是砖石仿木结构。阁亭两建筑的顶部均铺设青黄二色琉璃瓦,梁拱施以彩绘。鸱吻和脊兽造型鲜活、漂亮。三孔桥的桥端分立两头跪姿石象,祈福太平吉祥。此桥目前是云南省现存最完整的多孔石构连拱桥,被列为研究我国古代桥梁史及工程技术的实际范例。
 
 
 

徘徊于河的两岸,拉开距离再来看:水光潋艳中的长桥,十七个孔洞如水门排列,翘梁飞脊的楼阁如展翅欲飞的大鸟。青青的视野,静静的世界,美丽的景色,遥远的记忆。


小火车继续前进,来到了团山乘降所。火车将在这里停留1.5小时。
团山是指团山村,来到这里主要是让游客可以参观游览古老的民居,从中了解和领略当地的民俗与民风,还有古村落长久历史中所发生的故事。
来到团山村,村口有一大大的池塘,虽未见荷花,但密密的莲叶几乎覆盖住整个水面,一片青翠。池塘旁一条水泥路蜿蜒着将人们引向寨门。此村建于清末光绪年间,仅建筑面积就达16158平方米,实为一个大村。离上车返回的时间很近时,我还没有走完一半,因为可看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村子以寨的形式存在,东、南、北各有一个寨门。寨门不仅是村寨的门户和脸面,同时也是防御设施,具有瞭望、射击等功能,在村寨受到威胁时能够起到较好的防范作用。民居中现存的古建筑有包括寨门、寺庙、宗祠以及民居在内的12座。从平面布局上看民居中有一些典型的合院式建筑,比如在云南常见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马转角楼等这样的三合院、四合院,还有不常见的,当地叫做三间六耳下花厅的组合体。砖雕、木雕、石雕、竹雕这些滇南民居不可缺少的房屋与门窗装饰被制作得无比细致、精巧,充分显示了团山人的精湛手艺、艺术情操和聪明才智。全村房屋的主体呈青瓦白墙木板壁这样典型的滇南民居风格,给人以清洁明快之感。
村中除了民居、宗祠、寺庙之外,还有一些府第,比如:太平府、秀才府、营长府、保统府、皇恩府、司马第、将军第等。大体上看,府第中除太平府和秀才府外,其余府第的建筑格局和式样大同小异。太平府的建筑与众不同,为典型的跑马转角楼式。这种形式的建筑在村中仅有两处,另一家为78号民居。府第中名声最显赫的应属皇恩府了。皇恩府得名是因房屋建造者的母亲“扶孤成立,子孙济济,五世同堂”而深受村民敬重,后被朝廷立封安人,准其立坊入祠,敕封“皇恩旌表”匾额,是带有皇气的家庭。此建筑为清光绪末年开工,宣统元年竣工。为二进院落,其中两大天井,六小天井。共有房屋37间,建筑面积863平方米,占地面积1885平方米。是村里两进院落民居建筑中的典型代表。
从整体来看,团山民居中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最大的地方恐怕要数张家花园了。这是一座城堡式的私家花园,由寨门、一进院、三进院和碉堡组成,俨然是一座寨中寨。在建水这个地方,它的规模和装潢布局仅次于县城中的朱家花园,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院内三进宅院加一进宅院、池塘、假山、吊脚楼以及各式雕刻、书画、彩绘等构成了独特的团山一角,是为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滇东南大型民居建筑群。


小火车准时返回了,一站一站地走过,让我再次将双目聚焦于每个车站。
车站最有看头的是它的建筑设计和实际风格。从外表看,沿途各火车站的主体均为中法合壁式样,这无疑是我国的设计者和建设者们在保留自己传统建筑风格的同时也汲取了法国人在滇越铁路上的经验和长处,这其中也包括浪漫的色调搭配。
黄色,是车站建筑外立面的最主要的颜色元素,鲜亮、明快,给人以精神感。这倒使我注意到,似乎我国许多的火车站建筑都是以黄色来粉刷墙面的。
建水古城小火车停靠的车站虽然不多,总体上又是中法合璧式的设计,但各个车站还是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
这是团山乘降所的建筑外形(配图),中西合璧的特点一目了然:上顶为中国式的单檐歇山顶,墙壁则配西式的门扇形玻璃窗,主屋两侧外圈又是中国式的一接到顶的抱厦形回廊。法兰西式的黄色墙壁上挂着西式汽灯罩,而墙面的石砌包角和游廊柱础又是中西混搭。建筑主墙呈平展式钢轨端面形状,与两侧拱门形成中心对称状。建筑整体从正面观看如同大鹏展翅,充分显示了中国民族企业家们的复兴梦想和腾飞精神,其深邃的文化内涵发人深省,令每一个仔细观察它的人赞叹不已。

相比之下,乡会桥车站显得老旧了不少,但它依然充满着中法两国浓郁的文化格调。因为是正式的火车站,因此它的功能也就比较齐全,房屋建筑自然也就多些。主楼为两层,沿墙边的楼梯上下。楼梯为铁制仿木形,带有花柱式栏杆。车站的主体造型风格与团山乘降所的建筑主体大同小异,但内部的装潢布置则不拘一格。车站为让游客看到当年的实景,特意将每间不同功能的房屋保留原来的样子。尤其是那间餐厅(或咖啡厅):纱织的窗帘、格子桌布、软椅、长桌和桌面上的盆花、以及墙上泛黄的影像和悬挂的电灯,所有这些都使我感到很真实,很亲切,又很有格调。
下午三点钟左右,小火车又把我拉回了临安火车站。
出发的时候时间紧迫没能仔细浏览这座车站,现在回来了自然不能马上离开,要好好地了解一下它((⊙o⊙)哦。
临安火车站作为古城小火车的起点和终点站,自然是这条线路中最大的站点。虽说是最大的站点,但它的建筑数量并不是很多,因为它的单体建筑面积较大。
下了车,我首先来到车站营业大厅背侧的廊房下,坐在一张长条木椅上,因为坐在这里可以观察整个车站的外景:机车、铁路、站台、站房和其它辅助建筑与设施。我的头上,黄色的墙壁上挂着一座三面钟。这座钟原本与滇越铁路碧色寨车站站房墙壁上悬挂的三面钟一样,产自于百年前的法兰西。在滇越铁路的大车站站房上都有这种三面钟在使用,它与站房是配套的装置。为了再现当年的境况,车站制作了原三面钟的复制品。我很佩服钟表设计者的创意和智慧:它有三个钟面,两个分别面向两侧,来往的旅客都可以看到。还有一个,如果你不知道就会以为这是个双面钟。其实,那个隐藏的钟面是向着车站内的,是供工作人员掌握时间的。三个钟面由同一组机芯带动而共同运转,上一次发条可以走一个多月,真是够神奇的。
走进站房,宽大的厅堂中央摆放着建水古城的模盘,精确而细致。这为初来乍到的旅游者们游览古城提供了非常便利的信息服务。你可以从模盘中轻易地知晓城墙的走向,找到古城中具有特色的旅游景点和重要场所:临安府衙、朱家花园、朱德故居,以及包括文庙、武庙、文昌宫、城隍庙等在内的分属儒释道和伊斯兰等各宗教的十多个寺庙。
临安火车站站房的建筑门脸向着朝阳楼迎晖门外的迎晖路,建筑外形大体上呈三角形,主门与两边侧门的顶部墙体呈弧线顺接直角形态,似乎有点哥特式教堂风格的影子。到底是大站,一派大气感。虽经沧桑却不失绅士的风度。
……
乘坐着自己国家建造的古城小火车,走在百年前自己国家修建的寸(米)轨铁路上欣赏和游览沿途自己国家的人文历史与自然风景,在欢快与美丽中完成了对云南寸(米)轨铁路的体验和考察,那种愉悦的心情真是无以言表。

更新于 2021-09-09
来自作品集旅行文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