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应对新课标带来的挑战,教师应该怎么做?

 课程教学研究 2022-05-10 发布于浙江省

图片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正式发布。

其中,“核心素养”“育人为本”这些关键词高频次出现,处处都在描绘着一个全新的教育图景。新课标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描绘着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这份文件具备最高水准的前瞻性与权威性,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MEA 相信,新课标所描绘的全新教育时代一定会到来身处其中的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必将历经这场变化,拥抱变化就是开拓未来,就是创造新时代。

本文将着重关注三个问题:

1、“新课标”相较于“老课标”的变化是什么?

2、这些变化对于中国教师意味着什么?

3、承载着上述变化的未来教育终将实现,从今天起,教师如何做可以抵达?

图片

图片

新课标首次出现了统整各学科课标的文档——《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以下简称“统整文档”)。这份文档包含培养目标、基本原则、课程设置、课程标准编制与教材编写、课程实施五个章节的内容。

图片

这就意味着,各学科的新课标都必将遵循本文档的统一要求,遵循一条共同的“关键逻辑”。

在新课标的表述中,任何学科的教师都应该能够落实指向核心素养的教育。统整文档清晰地呈现了新课标的五个变化要点:

  • 一是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

  • 二是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

  • 三是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

  • 四是增强了指导性

  • 五是加强了学段衔接

这些要点并不是“单独出现、各自为战”的,它们彼此之间存在强关联

课程育人导向规定:课标应该将党的教育方针细化为核心素养。育人导向实际上是在强调核心素养应该作为教学目标,也就是教师应该关注的“教什么”「what」。

课程内容结构规定:课标应基于核心素养的发展要求,进行课程内容的调整。这实际上是在强调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学习方式,也就是教师应该关注的“如何教”「How」。

学业质量标准规定:课标应根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学业质量标准实际上是在强调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合格水平,也就是教师应该关注的“教成什么样”「Where to Go」。

指导性则规定了:课标应该强化“怎么教”的具体指导,而且注重实现“教-学-评”一致性。这实际上是落实核心素养教育的难点,是面向教师的具体指导「Make it Happen」。

图片

以上四个新课标的变化要点,指出了这条新课标遵循的“关键逻辑”。

教师教核心素养-学生学核心素养-评价评核心素养,并且他们指向的内容保持一致。

在应对新课标带给教师的挑战时,首先应该构建系统性的全局视野。

新课标并不是在单点突破,而是提出了指向核心素养发展的全局变革。

图片
图片

新课标描绘的新课程是指向核心素养发展的。

指向核心素养发展的课程和知识本位的课程存在很大的区别。

学生的核心素养不是学而即得的,是需要学生通过复杂的学习活动才能逐步习得的。讲授式的教学明显不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传统的纸笔测试也肯定无法评价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指向核心素养发展的课程都应该具备以下特征。


从课程的结构元素上看,指向核心素养的课程必须具备三个关键要素:

  • 教什么「What」——明确的由核心素养构成的学习结果

  • 教成什么样「Where to Go」——评量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量规

  • 如何教「How」——提供复杂学习体验的表现性任务


从学生的视角上看,指向核心素养的课程必需要给学生提供「真实的、复杂的学习体验」,并且给学生提供「反思的机会」。杜威说,我们不是在经验中学习,而是在对经验的反思中学习。在学生核心素养真实成长的过程中,这体验和反思缺一不可。
从教师的视角上看,在指向核心素养的课程中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 清晰地设定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
  • 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获取核心素养发展的证据并给予评量
  • 从信息的传输者变成学习的促进者,支持学生完成复杂的学习体验

图片

*来源:SCALE, MSA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指向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不管是从课程结构、学生视角还是教师视角,都是“表现性评价”的关键元素和基本要求。
 
再回到新课标,从全局的视角上,我们也能看到“到处都是表现性评价”
 
首先,不论是统整文档中的培养目标,还是各学科新课标中的课程目标,本质上都是以核心素养作为教育的目标,这就是表现性评价中的「学习结果」。
 
各学科新增的学业质量标准这一部分,本质上是学生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的整体刻画。熟悉表现性评价的老师应该可以对此有更深入的理解,这就是表现性评价中「量规」合格水平表现的集合。
 
而新课标中对于评价的描述中,更是特意强调了“关注典型行为表现,推进表现性评价”

在新课标中,表现性评价其实是“默默在后台支撑”核心素养的重要工具,它扎实、坚定、无处不在。它不仅仅是一种评价方式,它更是贯穿核心素养课程的教学方式。

掌握表现性评价,便掌握了落地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的「必备武器」,这也是新课标给教师提出的必做任务。

为了支持中国教师实现核心素养的教学转型,我们在去年便启动了「开源计划」。为中国教师持续收集、整理并开源表现性评价的相关学习资源。

你可以在「公众号主菜单-资源库-表现性评价」查看已有内容。

图片
图片

新课标发布之后,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教授撰文提到:师范院校要对标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要求、新变化,打造通识素养、学科专业素养、教师职业素养“三位一体”的卓越教师培养模式。

 
提到通识素养,我们能够想到很多新课标培养目标中的内容,比如:学会学习、团队协作、探究能力等等。
 
新课标要求教师落实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其实也在给老师提出一个新的要求——教师应该具备这些核心素养。只有当教师具备了相应的核心素养,才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学科专业素养暂不展开讨论,MEA 相信这是当前教师群体的优势。


而在教师职业素养方面,为了胜任新课标提出的新要求,落实指向核心素养的教育,教师也必须要更新自己的职业素养。
 
2021年12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和探月教育者发展中心联合发布了《卓越教师教学能力标准》(以下称“标准”)。

标准中清楚地列明:核心素养教育的三个典型教学场景为「学习设计」「教学实施」和「评价与改进」,这三个场景对应了教师「指向核心素养的学习」「构建学习为中心的课堂」和「使用评价促进学与教」这三项能力。
 
这些能力还可具体细分为 14 项二级能力,如「确定学习目标」「分析学习过程」等。标准清晰地载明了每项教学能力的行为描述和具体观测点。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