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碧玉的古文化遗址

 名人百科网 2022-05-10 发布于北京

张国藩

新石器时代, 碧玉有了人类活动的足迹, 并且未曾间断, 文化积 淀十分丰厚, 为研究碧玉历史, 弥补方志记载之不足, 提供了有力的 佐证。

李家坪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

碧玉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 即公元前 6000 年—公元前 3500 年, 相当于仰韶文化中晚期。 至于碧玉早期人类从何地迁来, 现无法定 论。 碧玉新石器文化的中心区域在李家坪, 向北延伸到姚家嘴。 20 世纪 70 年代初在大 搞农田基本建设时发 现。 出土了大量的石 器、 陶器、 动物骨骼 (出土文物 300 多件, 列有清单), 但因李 家坪曾经历过滑坡扰动,陶器极少完整。 完整的几件现存省博物馆和县博物馆。

石器由板岩、 粗沙岩、 细沙岩、 石英岩打磨而成。 早期有打制而 成的砍砸器、 尖状器、 刮削器等, 未经磨制, 充分利用石料的刃面。 中期以后有磨制的石斧、 石锛、 石铲、 石刀、 石凿 (一部分为丁家 石), 加工工具有石臼、 石杵、 磨石、 石磨器等。 遗址内还有众多的 巨石块 (石核), 打砸的痕迹十分明显。 此外还发现了一块玉刀, 属 武山鸳鸯玉质。 这类玉器一般由部落首领佩带, 说明当时部落间的交 换或赠予已经出现。

陶器主要有钵、 盆、 罐、 瓶、 瓮、 壶、 鬲、 碗等。 早期陶器以泥 质红陶、 类加砂红陶为主, 灰陶次之。 制法以泥条盘筑为主, 一些小 型陶器用手捏成, 但也有用陶轮制成的。 其纹饰以拍印的绳纹为主, 还有线纹、 锥剔刺纹等。 彩绘主要在泥质红陶上, 多为黑彩, 图案为 宽带纹、 三角纹、 平行线纹、 折线纹和网纹等。 中后期陶器开始使用陶轮制作, 出现了鋬、 耳等附属物, 绳纹、线纹、 方格纹、 乳钉纹、 附加堆纹大量使用, 其中附加堆纹有圆饼 型、 泥条型, 用泥浆粘附, 泥条型一般加按指纹。 彩绘仍以黑色为 主, 纹饰以几何图案为主, 还出现了极少见的内彩。 花纹流畅生动, 富于变化。 晚期陶器彩陶减少, 泥质灰陶增多, 表面磨光, 质地坚 硬, 说明烧窑技术大大提高。

彩陶中最珍贵的属尖底瓶, 造型优美, 今存通渭县博物馆, 但出 土地标为寺子。 笔者捡拾彩陶碎片中就有尖底瓶。

李家坪遗址还发掘出了房址、 灰坑、 墓葬。 房址为尖顶圆椎式, 木梁木柱。 地面平整坚硬, 墙壁刷有白灰, 未发现地穴式房址。 说明, 李家坪人从外地迁来时已拥有比较先进的文明。 灰坑以灰层的形 式出现在坪的前沿。 墓葬在遗址附近有少量存在, 瓮棺葬较多。 但大 都集中在坪的东部 (塌庄顶部滑坡地带), 由于叠压现象严重, 形制 无法判定, 但无外乎多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

在李家坪仰韶文化层中, 发现了别头发用的陶笄。 还发现一个贝 壳, 形体较大, 产于东南沿海, 是用物品交换而来。

李家坪新石器文化所表现的社会形态是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制由全 盛转向衰落, 出现了农耕和畜牧。 磨制石器、 制陶是这一时代的基本 特征。 人们开始在河边谷地筑房定居, 形成聚落, 生产、 生活条件大 大改善。 氏族内的婚姻全面禁止, 部落联姻成为主流, 交通运输形成 一定规模, 道路随之开辟。

李家坪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于 1983 年被通渭县人民政府列为县 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6 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那坡川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

那坡川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与李家坪隔河相望。 这一遗址是 近年村民打庄挖土时发现的, 2007 年这里出现过几批盗墓贼, 盗挖 古墓葬一处。 出土的大多为陪葬陶器, 未见石器。 陶器以灰陶为主。 较完整的有一件单耳瓯、 两件罐。 最珍贵的是郭掌富挖出过一付小孩 瓮棺葬。 瓮棺葬是仰韶文化墓葬的特色, 一直延续到西汉初年。 出土 的瓮棺中葬有一个小孩头颅, 瓮 口小于头, 很显然这是先将头放 于陶坯, 然后制成瓮, 略加烧制 即埋。 可惜这一瓮棺已毁, 无法 修复。 在同一地区还出土了一枚 玉笄, 应是部落头领享用之物。

那坡川新石器时代遗址极有 可能是李家坪人的公共墓地, 但 也不排除这里居住着李家坪人的 一个分支。 此外, 何家那坡席家大湾有 新石器时代遗址一处, 主要有石 器和红加砂陶罐, 似乎与李家坪 遗址早期同时。

李家坪汉唐至明清文化遗址

李家坪因发生过滑坡, 所以历代文化层叠压现象十分严重, 尤其 是魏、 晋至明、 清砖瓦型制和墓葬形制在没有出土文物的参照下就很 难断代, 给研究工作带来许多困难。

李家坪文化层从公元前 3500 年—公元前 220 年年间, 未出土过 一件有价值的文物, 只有少量的绳纹、 方格纹陶器和灰陶器碎片, 属 汉代墓葬明器。 说明这一时期李家坪人与西戎一支——襄戎融合, 成 为游牧部落。

李家坪历代文化层主要分地上和地下。 地上主要是板瓦、 筒瓦和 瓦当残片, 以板瓦居多。 板瓦表面光滑, 背面为绳纹, 碎砖表面无纹 饰, 质地均坚硬, 火候较高。 这种砖瓦出现在汉魏晋至唐。 还有一些 砖瓦碎块质地与现代青砖、 瓦一致, 这种砖瓦在唐末至明、 清均在使 用。 笔者曾发现过一块虎头瓦当和半截莲花砖, 惜已遗失。 砖和筒瓦、 瓦当、 莲花砖非一般百姓家 使用, 不是官府、 寺庙、 便是士 绅使用。 可知李家坪曾出现过大 型建筑。 还有汉以后的青瓷、 唐 宋白瓷和元、 明、 清青花瓷、 彩 绘瓷等残片, 以及历代大量的陶 片。 说明汉至清初李家坪上一直 存在着一个大型居落, 居落中曾 出现过大型建筑。 地上墓葬有一 部分是清后期墓葬, 有确切记年 的墓葬是郭氏墓, 葬于清道光元 年 (1821 年), 现墓前立一石 柱, 阴刻“道光元年” 四字。 据 说是郭武举家的祖坟。 原先墓前 还立有两根石柱, 高 1 丈 2 尺, 后来砸断改做了碾场用碌碡, 碌 碡仍在。 塌庄出土过石碑, 不知何时物, 上部砌在渡槽西口。

李家坪历代文化层地下部分主要是滑坡掩埋区和墓葬。 掩埋数米 至数十米不等。 在李家坪西侧冲沟内的断层上汉代灰陶及后代的残砖 碎瓦和粗青瓷、 细白瓷、 青花瓷、 彩绘瓷残片密布, 厚度四五米, 与 新石器时代陶片、 石核相互混堆, 且有许多料姜石。 最大的一块碎瓦 宽 19 厘米, 估计长度在 38 厘米, 为典型的汉唐板瓦。 由于滑坡所致, 将历代文化层推至坪下南坡的台子、 前河湾。 这里的断崖 4 米以 上为 1.5 米厚的文化层, 这种现象在台子前崖一二百米范围内十分明 显。 砖瓦碎块质地坚硬, 属隋、 唐以前的砖瓦。

墓葬仍集中在李家坪东部, 叠压在新石器时代墓葬之上。 笔者曾 在这里拣到过铜钮扣和拐杖铜饰件, 属典型的隋、 唐以后饰物。 更重 要的是这里还拣到过唐三彩碎片, 笔者收藏一件。 这是唐代典型的墓 葬明器, 说明碧玉唐代有大量的人群居住。 塌庄为公墓区, 也有叠压 现象。 最上层似为明代墓葬。 这里曾出土过单卷砖拱墓, 砖面磨制平 整, 大小与明、 清长方形砖相似, 惜陪葬文物已盗。 其中一座坟在路 下, 属鸡川张氏初迁碧玉后的祖茔。

从以上资料分析, 李家坪历代文化层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一个 是滑坡前, 主要埋于地下, 断代在汉至唐初; 二是滑坡以后, 主要暴 露于地面, 断代大部分属唐宋以后。

那坡川历代古墓葬

那坡川新石器时代墓葬处朝东南数百米长的地域内均为古墓葬 区, 并且有叠压现象。 近年有打庄挖基时发掘出刀币一枚, 五珠多 枚, 铜镜两个, 鼎一只, 陶仓一只, 属汉墓陪葬品。 刀币是战国、 秦、 汉时期典型的货币。 在另一地挖出两窑铜钱, 已不知断代。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牛谷河发洪水冲刷后的崖面上时常会出现棺板人骨, 棺板朽烂, 殖骨洁白, 显然是四五百年前的墓葬。 因为清代墓葬多为上店子郭氏祖茔, 至今仍在。 在那坡川边及前 咀沿山脊发现十几处墓葬, 属半卷砖墓, 砖宽 20 厘米, 长 38 厘米, 厚 8 厘米。 卷拱砖或为 长方形, 或为楔形砖, 宽窄相差 2 厘米。 形制 像隋唐墓, 是又一公墓区。 笔者收 藏两块砖, 经专家鉴定非汉砖。 出土的文物有 铠甲片、 印章等。

下店子河九湾坡地古墓葬和中堡汉墓群

下店子河九湾坡地古墓葬较浅, 为竖式单人墓, 每墓陪葬灰陶罐 两个, 一大一小, 很有规律。 此地可能为北宋戍卒之墓区。 中堡汉墓群离碧玉六七里, 近年盗挖现象严重, 出土过大量的青铜器和陶器。据知情人讲,中堡还有几处汉墓,因保存隐秘,至今完好。

新城樊家沟古文化遗址

今碧玉学校 (原碧玉中学) 背后樊家沟, 为碧玉境内人类较早活 动区之一。 据说原先沟内较宽, 有耕地, 居民为樊姓, 后因滑坡掩 埋, 大部分人死亡。 今沟口有少量的汉瓦残片, 更多的是唐、 五代砖 瓦、 陶瓷残片, 埋于五六米厚的土层下, 显然为滑坡被毁。 出土的砖 瓦残片均宽近 20 厘米, 瓷片以唐中后期及五代两宋青瓷、 玛瑙瓷、白瓷为主, 其中白瓷中有薄如纸的茶 瓯。 还有十分珍贵的北宋钧窑瓷片, 最典型的是“三潭映月纹” 和“泥鳅 走泥纹”, 前者釉中呈淡青墨色鱼纹 云雾状, 后者釉中呈泥鳅型线条状, 淡青墨色。 还发现了南宋定窑白瓷, 用刀刻制纹饰。 货币均为宋以前货 币, 有布泉、 五珠等。 此外还有少量 的红陶罐。 说明樊氏唐末、 五代、 两宋曾在这里生活, 直至滑坡掩 埋。 也从侧面证明了樊、 郭两家联姻的真实性。 需要说明的是樊氏在 这里人丁兴旺, 曾不断地向外迁徙, 郭家外甥女的祖先就是最早从这 里迁出的一支, 落户静宁后, 为纪念祖籍地, 将新籍地仍起名樊家 沟。 樊家沟唐、 宋高级瓷碎片的出土, 也证明了樊家的富有。

历代货币遗存

碧玉历代商旅过往频繁, 居民迁徙不断, 出土的货币更证明了这 一点。 货币一般通过三种方式传留, 一是散落于地面, 二是陪葬, 三 是窖藏。 窖藏的主要地点在那坡川前咀山上、 西屲梁一带, 是 20 世 纪 70 年代平田整地时发现的。 其中前咀山就曾挖出过两窖, 当烂铜 交到供销社。 据估计这些货币是宋代货币, 因为这时上店子人口集 中, 可能出现了庄园主和富商大贾, 他们因害怕战火或匪患, 将钱财藏到了村外私田里, 但终未躲过灾难, 人财两 亡。 野外窖钱的风俗一直延续到民国末年。

在历 代货币中, 汉、 唐、 宋、 明、 清货币最多。 根据 调查和笔者手头掌握的货币得知, 境内货币遗存 上迄战国, 下至清宣统年间。 主要有:

原始社会, 贝币, 一枚, 出土于李家坪新石 器时代遗址, 体形较大, 是物品交换所得。 下店 子出土一百多枚, 集中埋藏。

战国、 秦, 刀币, 一枚, 出土于那坡川周家 地。

西汉, 五铢, 多枚, 出土于那坡前咀山。

新莽, 货泉, 一枚, 出土于那坡前咀山。

唐代, 开元通宝, 较多。 宋代, 出土最多, 数量不详, 计有圣宋元宝、 咸平元宝、 天禧通宝、 治平元宝、 熙宁元宝、 元丰重宝、 元丰通宝、 崇宁通宝等。 元代, 至元通宝, 较多。 明代钱币不多, 主要有崇祯通宝; 清代数量较大, 货币种类齐全。

另有钱范一付, 已毁, 应为汉代, 出土于上店子, 郭富荣打庄盖房时发现。

砖瓦窑遗址

主要有李家坪东侧、 下店子西门外、 上店子堡东、 陈家窑 4 处, 形制均为土崖挖窑, 顶部夯筑锥体土堆, 作为烟道。 陈家窑可能是汉 代砖瓦窑, 出土过绳纹筒瓦, 瓦长 50 厘米, 宽 15 厘米。 是汉代官方 建筑的主要窑址。 其他砖瓦窑均属唐、 宋以后的窑址。

尤为重要的是 在郭家岔发现较完整的琉璃瓦, 直径在 20 厘米, 但这里不是瓦窑, 属寺庙遗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