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一起来背一背 生理考点之“能量代谢与体温”! ![]() 能量代谢 【机体能量的来源与利用】 1.机体利用的能量来源于食物中糖、脂肪和蛋白质分子结构中蕴藏的化学能。 2.三大营养物质代谢过程中的能量转换 ①糖: 糖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供给机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一般情况下,人体所需能量的50%~70%由糖类物质的氧化分解提供。 ②脂肪: 脂肪在体内的主要功能是储存和供给能量,是机体能源物质储存的主要形式,食物中的脂肪经胆汁乳化及脂肪酶的分解作用后在小肠吸收。 ③蛋白质: 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 【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 机体在进行新陈代谢的过程中,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相伴行。 因此,影响营养物质的摄取、消化、吸收、代谢、生物氧化和能量利用等诸多因素均可影响机体的能量代谢。 整体水平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 1. 肌肉活动: 肌肉活动对于能量代谢的影响十分显著。 2.环境温度: 当人处于安静状态下,环境温度在20~30℃时,裸体或只穿薄衣,其能量代谢较为稳定,这主要是由于此时骨骼肌保持在比较松弛的状态。 当环境温度低于20℃时,代谢率便开始增加;在10℃以下时,则显著增加。 3.精神活动。 4.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人在进食后的一段时间内,即使在安静状态下,也会出现能量代谢率增高的现象,一般从进食后1小时左右开始,延续7~8小时。进食能刺激机体额外消耗能量的作用,称为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基础代谢】 基础代谢是指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基础代谢率则是指机体在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 所谓基础状态,是指人体处在清醒、安静、不受肌肉活动、环境温度、精神紧张及食物等因素影响时的状态。 在测定基础代谢率时,受试者应在清醒状态,静卧,肌肉放松,至少2小时以上无剧烈运动,无精神紧张,餐后12~14小时,室温保持在20~25℃的条件下进行。基础代谢率常作为评价机体能量代谢水平的指标。 体温及其调节 (一)体核体温 直肠温度的正常值为36.9~37.9℃,测量时温度计应插入直肠6cm以上才能比较接近体核温度。 口腔温度的正常值为36.7~37.7℃。腋窝温度的正常值为36.0~37.4℃。 (二)体温的生理性波动 在正常情况下,机体的体温可因一些内在因素而发生波动,但波动幅度一般不超过1℃。 1.体温的日节律: 体温在一昼夜之间有周期性的波动 ,表现为在清晨2~6时体温最低,午后1~6时最高。 2.性别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成年女性的体温平均高于男性0.3℃。在月经周期中,体温在卵泡期较低,排卵日最低,排卵后升高0.3〜0.6℃。 3.年龄的影响: 儿童和青少年的体温较高,老年人因基础代谢率低而体温偏低。 4.运动的影响: 运动时肌肉活动能使代谢增强,产热量增加,体温升高。 【机体的产热反应与散热反应】 (一)产热反应 1.主要产热器官: ①安静时主要由内脏产热,约占总产热量的56%。在内脏各器官中肝脏的代谢最为旺盛。 ②运动时,骨骼肌则成为主要的产热器官。 2.产热形式: ①战栗产热: 战栗是指骨骼肌发生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其节律为9~11次/分。 ②非战栗产热: 非战栗产热又称代谢产热,是一种通过提高组织代谢率来增加产热的形式。 3.产热的调节: ①神经调节: 寒冷刺激可使位于下丘脑后部的战栗中枢兴奋,经传出通路到达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引起战栗。 ②体液调节: 甲状腺激素是调节非战栗产热活动最重要的体液因素。 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生长激素等也可刺激产热,它们的特点是起效较快,但维持时间较短。 (二)散热反应 1.散热的部位:主要是皮肤。 2.散热的方式: 主要有辐射、传导、对流和蒸发四种散热方式。 ①辐射散热:是指机体通过热射线的形式将体热传给外界温度较低物质的一种散热方式。 散热条件:皮温>环境温度。 ②传导散热:是指机体的热量直接传给与之接触的温度较低物体的一种散热方式。 散热条件:皮温>环境温度。 ③对流散热: 是指通过气体流动而实现热量交换的一种散热方式。 散热条件:皮温>环境温度。 ④蒸发散热: 是指水分从体表汽化时吸收热量而散发体热的一种方式。 散热条件: 皮温>环境温度:不感蒸发; 皮温≤环境温度:可感蒸发(出汗)。 附:体温调节 体温调节中枢:调节体温的基本中枢位于下丘脑。 小结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