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养心定志汤加减治愈胸痹一例 王某,56岁。 初诊∶1989年12月15日。 主诉及病史∶动则心慌、气短,心前区隐痛,劳累后尤甚,已半年余。 诊查∶精神倦怠,面色咣白。舌暗淡,苔薄黄,脉结代。 辨证∶心气不足,心阳不振。 处方∶太子参10g茯苓10g菖蒲8g远志8g炙甘草5g桂枝8g小麦10g大枣5枚丹参10g佛手8g龙骨15g珍珠母15g,6剂 二诊∶自诉服上方药物后,心悸和其余各症均减轻,食欲正常,二便调和。舌质红,苔薄黄,脉细弦。本前方接服药14剂。 三诊∶胸闷、气短、心慌消失。心电图复查报告结果∶窦性心律,正常心电图。嘱其停药观察。 【按语】本例经西医用心电图检查,诊为隐性冠心病、心绞痛、心房纤颤,服用消心痛、心痛定等治疗,症状时轻时重,因病人无意再服西药而来就诊。 养心定志汤是高老常用之经验方,临证加减用以治疗胸痹多获良效。本方是以定志丸、桂枝甘草汤、生脉饮加丹参、川芎、延胡而成。 此案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则心气不足,心阳虚损,心阴失养,心志不宁;病人隐痛则为不营而痛,非不通之痛也;标实则痰浊互阻、气滞血瘀。胸膈之病又常与胃气通降失常有关,如得矢气、噫气,则胸膈能舒,脉之结代亦瘥,故高老在养心定志汤中增用佛手,不用人参、党参为防益气太过而隐助火之弊,故选用太子参、茯苓以调心脾;菖蒲、远志通心窍以定志;龙骨、珍珠母镇静安神;小麦养心阴,丹参活血化瘀;综病情伍诸药,共奏标本同治之效。 三、补土伏火法治愈狐惑病一例 于某,50岁。 初诊∶1984年8月15日。 主诉及病史∶口腔及前后二阴反复溃烂19年。乏力,劳累后气短、头晕。 诊查∶病人精神委靡不振,形体消瘦,面色苍白。舌嫩红,苔薄白,脉沉细微滑。 辨证∶阴虚火旺,相火不藏。 治法∶补土伏火。 处方∶太子参10g生地黄15g天门冬10g盐黄柏10g西砂仁6g炙甘草3g肥知母10g去皮桂枝6g赤芍12g红枣5枚,12剂 二诊∶口腔及二阴溃烂面缩小,腰部疼痛、眼睛干涩减轻,视力好转。舌脉同前。嘱其继服原方药,每日1剂。 三诊∶上方药服85剂,二阴处溃烂消失;口腔内大部分溃疡消失,仅余两处小溃点未愈;余症均有减轻。舌苔薄白,质淡红,苔面略有裂纹,脉沉细。原方加莲子心6g,每日1剂。 四诊∶按原方加莲子心又服药30剂后,口腔、前后二阴溃烂全部愈合,余症好转,精神大振,未诉其他不适。随后信访三年未再发作。 【按语】脾开窍于口,肾开窍于二阴,口腔及二阴溃烂,多见于虚实二火。本例因口腔及二阴溃烂十九年,症见乏力、气短、头晕、精神委靡、疲惫、形体消瘦、面色苍白、脉沉细滑,乃属阴虚、脾肾湿热化火,上炎下注,治宜补土伏火、益阴增液。高老根据著名中医蒲辅周先师用三才封髓丹加减治疗顽固性口腔溃疡之验,随症而施,灵活变通,一举治愈十九年之顽疾,实乃承前继后之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