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居家常备中成药19

 陆大夫如是说 2022-05-15

在现实生活中,便秘的人群为数不少,会因便秘去医院就诊的却不太多。

估计十个便秘的人,是否会有一个去就诊,还真不好说。

绝大多数有便秘问题的人,都是自己想点办法解决了。

比如用开塞露,绝对是便秘患者的福音,每个药房都销量挺好的。

最近在患者群中流行日本小红丸,受到很多年轻人吹捧,小红丸的商品名称叫做“皇汉堂便秘丸”看名字会让人误会是日本汉方,实际上是一种化学药,其有效成分是比沙可啶。

比沙可啶的药理机制是刺激肠道神经,引起肠道反射性蠕动而导致排便。

长期使用会引起肠道黑变病,并且有依赖性,随着使用时间延长,药效对肠道的刺激会减弱,以至于要不断增加剂量才能稳定疗效,停止服用会产生更为严重的便秘。

小红丸并不是什么神药,其实是一款非常普通的通便药,国内也有大量的药厂生产比沙可啶,此药虽然可以暂时通便,只是反复刺激肠道神经,会导致结肠动力减弱。总有一天,再大的剂量也无法触动那已经麻木的肠道。

这和今天的世界各国无力辅助实业兴邦,只能印钱刺激经济,饮鸩止渴,何其相似。

此外,前几年酵素通便也非常流行,酵素食品大多属于功能性食品,对一些轻微的便秘人群,可能有点改善作用,但酵素产品鱼龙混杂,有些商家是在其中添加通便成分的物质的。

如今,谈论酵素的人群远没有前几年火爆了,流行的产品,大多持久力有限。

在很多领域都有一种现象,就是明星多,寿星少。

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二三年。

如果我们把时间轴拉长,长盛不衰使用广泛的通便产品哪家强?

那不得不说还是拥有二千多年临床运用史的麻仁丸。

麻仁丸又称麻子仁丸,是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处方,距今快要二千年了,从这张处方诞生至今,历朝历代的便秘人群心目中都给麻仁丸留下了一席之地。

从古至今的药肆柜台里,无论如何也少不了他的身影。

虽然也有医师经常使用麻仁丸,但更多的是便秘人群自行去药房购买的。

可以说从宋代药局盛行开始,麻仁丸一直就是以一款中成药的身姿展现在大众面前。历经岁月的洗礼,但江湖地位依然稳固,熬死了各个时代的各类通便产品。

很多便秘党,经常使用这款中成药,但这款药到底应该如何使用呢?

我想很多人不见得晓得。

今天就讲讲这张千年神方麻仁丸。

21、麻仁丸:

药物组成:

火麻仁,苦杏仁,大黄,枳实,姜厚朴,炒白芍。

大黄,枳实,厚朴,(清泻燥热,行气通便。)

火麻仁,苦杏仁,(润肠通便,润燥滑肠)

炒白芍。(滋养脾阴,缓和药性。)

功能主治:润肠通便。用于肠热津亏所致的便秘,症见大便干结难下,腹部胀满不舒。习惯性便秘见上述症状者。

以前大学里听到同学们背方歌,麻子仁丸治脾约,枳朴大黄麻杏芍。胃肠津枯便难解,润肠泻热功效确。

话说我读书时基本不背方歌,光听别人背的那些,我就记下了不少,不少同学就像念经一样,在旁边听多了,就像背景音乐一样,一直在脑海里萦绕。

老百姓用麻仁丸,都是用来通便的,治的当然是便秘喽!

那麻子仁丸治脾约是个什么鬼?

脾约是一种中医的症候类型名称,只是这种说法在现在的中医学术中不怎么提了。

《伤寒明理论》:“约者结约之约,又约束之约也”。

《伤寒论》说:“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这个条文在《伤寒论》阳明篇中,主要起鉴别诊断的作用。

在《伤寒论》的阳明病篇中,其中一个主要的讨论点是发热腹痛便秘一类在感染性疾病中出现的危重类型。

脾约的患者也会大便硬,但腹部的满胀疼痛都不强,为了给主要论述的主题论题作鉴别,故而放在《伤寒论》中讨论。

麻子仁丸当然也是治疗大便硬的便秘的,其脾为约的脾约,就是这种便秘的特殊类型。

金代的成无己注解说:“胃强脾弱”,太过惜墨如金,惹得后世议论纷纷。

《伤寒论》中指的胃,是胃肠道,是消化道的意思,不是单指胃这个器官。

胃强脾弱指的是肠道燥热太盛,导致脾吸收转化津液的生理功能被制约了,从而脾的生理功能减弱,形成便秘的现象。

在中医理论中,脾主运化水液,运是运输,化是转化,通俗的讲就是将原本身体外在的啤酒、茶水、饮料、饭菜中的液体,吸收转化成身体可以利用的体液。

这个脾主运化水液的过程,是需要大肠来配合的,大肠是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大肠中有大量的有益菌参加食物残渣的发酵分解塑形等工作,并吸收多余的水液进体循环,配合脾运化水液的功能。

因为现在患者肠道燥热,对肠道水液的消耗会增加,对消化道组织器官细胞内的体液的消耗也会增加,脾本身的生理功能受其影响,自然会造成连锁反应。

比如脾本身运化水液后,就翻过来要滋润肠道的,受病理影响,大便就更干了。

比如脾运化水液,要濡养口唇、肌肉等相应组织器官的,也会受其影响。

比如脾运化水液,吸收营养,要参与化生营血,也会受其影响。

当然还有其他等等方面的影响。

总之,因为肠腑燥热,导致脾的很多生理功能被制约,就形成了诸多后续问题。

好比工厂流水线,资金到位了,原材料到位了,产业工人到位了,恰巧技术总工不在,车床的运行软件有个小bug,不能启动,最后导致生产既定目标不能完成,下游产品交付不能到位,影响资金回笼,影响扩大生产,影响了后续极多的问题。

这就是张仲景当年“脾约”两个字要表达的内涵。

张仲景告诉我们,脾本身没有问题,但人是个整体,肠腑燥热波及了其他脏腑的生理功能,那我们治疗的着眼点在哪里呢?

当然是要泻肠腑的燥热,这是主要问题,肠腑燥热对其他脏腑系统的生理功能会有影响,但影响有大有小,这又要分轻重来分析。

如果影响很小,那我们在治疗上直折病所,把主要矛盾解决了,后续问题身体会自我调整,因为身体有一定的自我修复能力。

如果影响很大,除了疾病本身,继发问题影响也很严重,甚至已经超过了身体自我调整的极限了,那我们除了治疗原发问题,也要一并治疗继发问题,要同时并进。

还有第三种情况,原发问题不致命,但形成的继发问题会致命,那不得了,首先先治继发问题,命救回来了,再处理原发问题。

这些都是二千年以前中医的治疗思路,即使放在今天,也完全没有一丝违和感。

医疗设备可以日新月异,甚至运用的药物也可以迭代更新,但医疗的实质是什么?

是这种历经数千年,仍旧经得起临床考验的医学逻辑,是这种审时度势的医疗原则分析。

麻子仁丸在《伤寒论》中,就是一则鉴别诊断条文,是一种体质燥热的患者的一种临床现象。

因为这种患者,肠腑燥热是主要病因,所以清泻燥热是主要治法,麻子仁丸实际上是缓下剂,主要治疗的是燥热类的便秘,所以处方中包含了整张小承气的处方,制作成丸剂,药效就会柔和很多。

因为汉代著作都是刻在竹简上的,行文非常简略,但张仲景“其脾为约”四个字,可以看出,脾的生理功能一定是受到了较大影响。

所以麻子仁丸,除了运用了清泻燥热的药外,还用了麻子仁,杏仁润肠,用了白芍调脾。

从古籍原文的记载,可以清晰的看到张仲景的逻辑脉络,与麻子仁丸的处方也是可以完全严丝合缝的对接的。

因此,麻子仁丸主要针对的便秘,仍旧是燥热便秘,因为在原始的处方设计上,其他都是继发病理,燥热祛除了,脾约也自然缓解了。

今天,很多老百姓,甚至是医师,看了说明书写的润肠通便四个字,以为是虚损引起的肠燥便秘,实则麻仁丸没什么大的补益作用。

倘若真是燥热引起的便秘,用过一段时间,燥热解除后,便秘也就解除了。

倘若是老年血虚便秘,使用我之前介绍的五仁润肠丸更为合适。

近代著名的中医学家刘渡舟老有一个医案,用方非常贴切,给大家介绍一下,值得思考。

说刘老曾治一刘姓男子,28岁,大便燥结,五六日一行。每次大便困难异常,往往因用力太劳而汗出如雨。口唇发干,以舌津舐之则起厚皮如痂,撕则唇破血出。其脉沉滑,舌苔黄。处方麻子仁丸一料,服之而愈。

很多以伤寒闻名的老中医都钦佩刘老,是有道理的,经方用的法度严明,尤其贴合仲景的创方思路,刘老的理解是非常深邃的。

这个病例的患者,就是一个体质肠腑燥热的人,日积月累,脾系的生理功能受其影响,口唇就是脾之所系,需要脾营脾阴的滋养才能润泽,因肠腑燥热制约脾化生津液的生理功能,本身脾之华彩彰显的口唇就燥裂出血。

这麻子仁丸,用的妥妥的漂亮。

只是,我们中医师的水平就止步于此吗?就像我上文所述的各种情况,如果能够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对主次轻重,对原发继发都有深刻的认知。

能够清晰的知道,什么时候我单治原发问题,什么时候继发问题要相兼治疗,如何安排先后次序。能够得意忘言,得鱼忘筌,才是最妙的。

张仲景不是要我们死记《伤寒论》,要的是我们死去活来,他希望受授我们以渔。

那么如果肠腑燥热伤血呢?我们可以用麻仁滋脾丸吗?

如果腹胀轻微,但脘胀明显呢?是否可以换麻仁润肠丸呢?

核心机理掌握了,如何用方,还不是你信手拈来不是?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