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论杨朱学派:战国时期为当世显学,为何极速衰亡?

 西一里2l6sluho 2022-05-16

导语: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思想大爆发的时代,各种思想的碰撞。涌现出了一大批思想家,其学说或消亡或传承至今,今天公子和大家探讨的就是,被孟子称为“言盈天下”的杨朱学派。

文章图片1

一毛不拔出自杨朱的“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杨朱学说在当时的社会,具有绝对权威的影响力。詹何、子华子、巫马子、孟孙阳等杨朱门人,在继承杨朱思想的基础上加以总结延伸,使其学说更加完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杨朱学说的兴盛和衰亡,既和学派本身的思想特点有密切关系,也和社会环境的变迁有直接关系。

杨朱学说的思想

杨朱,字子居,战国初期思想家,哲学家。杨朱学派创始人,被人尊称“杨子”。其思想主张为;“为我”、“贵己”、'轻物重生'、“全真保性”。其“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的言论更是广为流传,为世人所铭记。据《孟子》记载:“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由此可见,当时的杨朱学派是何等的鼎盛,然后自秦朝以后世人却对其知之甚少。又因无著作传世,其学术思想逐渐泯灭于众,为后人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从《孟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先秦著作,和《淮南子》、《说苑》、《杨子法言》等汉朝典籍中,可以大致杨朱学说的思想主张。根据众多古籍的记载,相互印证。公子发现大多与杨朱学派的思想主张较为一致。

文章图片2

杨朱画像

杨朱的思想核心是“为我”,孟子曾言“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是极为自私的利己主义。并不可取,更是加以贬斥。然而杨朱的原话是:'伯成子高不以一毫利物, 舍国而隐耕。大禹不以一身自利, 一体偏枯。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 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 天下治矣'。

通过杨朱的原话,可以明白杨朱学说的两个核心思想,即“贵己”、“轻物重生”。通过列举伯成子和大禹的事例,表明天下的事情,不是靠一个人的奉献就能使百姓安居乐业,使天下海晏河清的。

如果每个人都不损害自己的利益成全别人,每个人都不牺牲别人成就自己,那么天下就少了纷争。这种众生平等,无君的思想,即使两千年后也是超前的。

更因当时的社会诸侯混战,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统治者打着“利天下”,为百姓的旗号,征发徭役,收缴粮草,压榨百姓,发动战争,牺牲他人,铸就统治者的丰功伟绩,赫赫功勋。杨朱是极为厌恶,并且极力反对的。因此杨朱才会说:“损一毫而利天下不为也”的呐喊。因为他知道当时的社会问题,根本不是平民阶层奉献牺牲所能解决的,而是统治阶层的问题。

文章图片3

杨朱讲学图

杨朱也因为这句话,被被当时的儒家代表孟子,断章取义,歪曲事实,对杨朱大加抨击。后来被儒家贴上了“极端的利己主义者”的标签,更是被骂成无君无父的禽兽。

杨朱正是在当时的特定历史环境下,提出了“贵己”、“为我”、“重生”的思想主张,要爱护自己的生命,不要想着无私奉献。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尊贵的,独一无二儿的。即使拔掉一根毫毛,那也是自己身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更何况有一就有二。长此以往,即使天下得利再大,自己把生都奉献出去了,到头来又有何用?

生而为人,就有死亡的一天,生前人分贤明鲁钝,富贵贫穷。却没有高下之分,死后不过都是一堆枯骨而已,即使贤明君主如尧舜,暴虐君主如桀纣,死后不还是一样。因此生前要“全性保真”,活着的时候要顺应天地自然之道,顺势而为。不要做不可为之事,更不要为了身外之物,而劳心劳力,只要'丰屋美服,厚味娇色',这样的生活就可以了,不要过多的奢求和贪婪。

文章图片4

杨朱弟子—詹何垂钓图

不要想着死后哀荣,生命短暂,按照自己心中所想。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年少之时当及时享乐,不要到了,年老体衰时长吁短叹,后悔不已。尊重自己的内心所想,释放自己的欲望。活出真实的自我,主宰自己的人生,让自己不枉此生来到世间走一次。

杨朱学派因何而兴盛,成为天下显学

杨朱学说的兴盛与当时的特定历史时期,具有紧密的关系。战国时期,整个社会动荡不安,诸侯争霸,战争频繁。当时的政治制度、社会经济、思想领域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巨变时期,正是这种剧烈的时代变革,为杨朱学说的思想提供了生存的土壤。

文章图片5

杨朱论道图

杨朱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思想体系。以“为我”、“贵我”为思想核心,同时主张“轻物重生”、“保性全真”等理念,加以完善,并且经过门人的总结延伸,使其思想体系更加完善。正是杨朱这种追求自身安逸,释放自我的理念,“为我”、“贵我”、“轻物重生”、“全性保真”的思想。在没有人性人权、朝不保夕的战国时代,具有强大号召力,有广泛的民众市场。

据《吕氏春秋》记载:

“孔、墨之弟子徒属充满天下,皆以仁义之术教导于天下,然而无所行,教者术犹不能行,又况乎所教是何也?仁义之术外也。夫以外胜内,匹夫徒步不能行,又况乎人主?唯通乎性命之情,而仁义之术自行矣。”

由此可见,在纷乱的战国时代,儒家所倡导的仁义之道,在当时是行不通的,仁义道德终究是外物,用这种外物去战胜内心的欲望野心,是极为不现实的。因此,杨朱从人性出发,通过“为我”、“贵我”、“轻物重生”、“全性保真”等人本主义的思想进行阐述,而这种人本主义思想的阐述,在当时的影响力无疑是巨大的。因此才会有“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的局面,

文章图片6

孟子画像

杨朱学说正是具备了这些因素,并且经过门人的不断延伸补充。从而为其成为天下显学打下了坚实基础。从而形成了“逃墨必归于杨,逃杨必归于儒”的繁荣景象。也因此让孟子面对这种现象不得不发出,“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的无奈感叹。

杨朱学派的衰亡,销声匿迹

韩非子曾言:”今之显学儒、墨也,而不及杨矣”。为何杨朱学说从执天下牛耳的显学,突然销声匿迹呢?公子总结有以下几点原因:

.1、杨朱学说的核心思想在于“为我”、“贵己”,着重体现人本主义,轻社会重自身。这与当时社会所倡导的忠君爱国,奉献个人的道德思想相矛盾。又与自西周以来所施行的“礼制”相抵触。同时,杨朱思想在列国争霸,战火纷飞的战国时代,缺乏现实意义和政治作用。

因各国君主追求的无不是王霸思想,需要的富国强兵,王霸天下的学说,而不是杨朱这种动摇国家统治的“贵我”思想。因此,杨朱学说必然遭到君主的打压乃至驱逐。如此一来,杨朱学说即使显赫一时,但被各国统治者所排斥时,必然难以长远发展。

2、杨朱学说注重个人自修,如此一来便减少与社会的接触。因此,其学说思想不被世人所深入了解,无法注入更多的新鲜血液,学派的发展和思想传承,势必难以长久维持。

杨朱学派自杨朱之后巫马子、詹何和子华子等门人,对于学派思想的深入挖掘补充,理解继承,弘扬传播不足,更没有出现像自老子之后道的列子、庄子,自孔子之后儒的孟子、荀子,这等影响力巨大的集大成者将本派学说继续发扬光大,致使后继无力,难以继续发展。

3、受孟子影响,孟子曾言:“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把杨朱断章取义的说成是极端的利己主义,更是把“保性全真”说成是堕落的享乐主义。而杨朱学派的弟子,无人站出来辩驳,自证其说,致使世人对杨朱学派的误解越来越深。杨朱学派也因此越加难以发展。

并且在汉朝时期,汉武帝又采纳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国策。孟子之言也被后世儒家弟子奉为金科玉律,杨朱学派的思想再想传播更是难上加难。

4、秦国一统天下后,曾施行焚书之策。诸子百家的经书典籍经过秦火后,多数残缺不全,严重者甚至彻底绝灭。杨朱学派的典籍极有可能因此而消失,使得后世只能从别家典籍中了解杨朱学说的思想。

公子结语

在纷乱的战国时代,诸子百家的仁人志士,为济世救民,结束乱世。各抒己见,其思想的火花相互碰撞,形成了百家学说。其中的杨朱学说更是成为当时显学,与儒墨并驾齐驱,执天下牛耳。杨朱作为杨朱学派的创始人,对中华文明的形成有不可磨灭的贡献,虽然其学说昙花一现,过早的消亡。但其“全性保真”思想被后世的道教所吸纳,也算是另类的延续吧!

其学说思想遭到以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抨击,断章取义,把杨朱思想说成是极端的享乐主义和人本主义。更是把杨朱的“为我”成是“无君”的禽兽。再经过孟子及其儒学门人的宣扬,统治者必然视其为洪水猛兽。若人人只为自己,不缴纳赋税钱粮,不服兵役,不服劳役,必然动摇统治者的地位。也因此必然会遭到毁灭性的打击。

从被孟子说成“无君”,也恰恰证明了杨朱学说的“为民”思想。在看到平民百姓在君主的统治下,视之如犬马,朝不保夕,生命如草芥时。杨朱用其学说来唤醒民众的自我保护意识,传播人本主义。其超前的思想体系即使在当今社会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研究价值。过早的消亡,实乃整个社会的一大损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