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经学昌明,涌现出一批经学名家,仅武帝一朝,“言《诗》于鲁则申培公,于齐则辕固生,于燕则韩太傅。言《尚书》自济南伏生。言《礼》自鲁高堂生。言《易》自菑川田生。言《春秋》于齐、鲁自胡毋生,于赵自董仲舒。”[1]武帝之后,经学家不断涌现。在众多的经学名家中,梁(今河南商丘)人焦延寿的《易》学研究是较有特色的。焦氏《易》学研究著作有《易林》、《易林变占》等。《易林变占》已失传,今仅存《易林》一书。《易林》亦称《焦氏易林》,依据《周易》而作。此书与《周易》之关系,“诚如左右手不可或缺,有《易林》更能显《易经》之变化。有《易经》方能寻《易林》之本体”[2],在《周易》研究方面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焦延寿的生卒年月,史无记载。唐王俞曾为《易林》作序,称之为西汉元帝、成帝之间人,其云:“延寿传经于孟喜,固是同时,当西汉元、成之间,凌夷厥政,先生乃或出或处,外比包蒙,辄以《易》道上干梁王,遂为郡察举,诏补小黄令,而邑中隐伏之事,皆预知其情。”[3]现代学者陈良运依据延寿是京房的老师,推定其生年或在公元前95年。陈氏又依据相关史实及《易林》本书的创作情况,认为延寿的卒年或在公元前10左右。[4]陈氏的推测是有道理的,本文从之。 关于焦延寿的身世,《汉书》未曾为其专门立传,而是在介绍其学生京房时附带介绍的,其云:“京房字君明,东郡顿丘人也。治《易》,事梁人焦延寿。延寿字赣。赣贫贱,以好学得幸梁王,王共其资用,令极意学。既成,为郡史,察举补小黄令。以候司先知奸邪,盗贼不得发。爱养吏民,化行县中。举最当迁,三老官属上书愿留赣,有诏许增秩留,卒于小黄。赣常曰:'得我道以亡身者,必京生也。’其说长于灾变,分六十四卦,更直日用事,以风雨寒温为候:各有占验。房用之尤精。”[5]3160由此可知,焦延寿字赣。颜师古《汉书注》曰:“赣音贡。”[5] 3160也有史料称之为焦贡。如《太平御览》卷286引《陈留风俗传》云:“昭帝时蒙人焦贡,为小黄令,路不拾遗,囹圄空虚。诏迁贡。百姓挥涕守阙,求索还贡。天子听,增贡之秩千石。”由上述王序及相关史料可知,焦氏由于好学曾得幸于梁王。此梁王,据张文智考证为梁敬王刘定国(公元前85年~前46年在位)。[6]焦氏后任小黄令积极作为,深得一方百姓拥戴。焦氏《易》学长于灾变,更直日用事,长于占验,“邑中隐伏之事皆预知其情”。后来,延寿将其所学传于京房。 关于焦氏《易》学之源,《汉书·儒林传》曾作介绍,其云:“京房受《易》梁人焦延寿。延寿云尝从孟喜问《易》。会喜死,房以为延寿《易》即孟氏学,翟牧、白生不肯,皆曰非也。至成帝时,刘向校书,考《易》说,以为诸《易》家说皆祖田何,杨叔[元]、丁将军,大谊略同,唯京氏为异,党焦延寿独得隐士之说,托之孟氏,不相与同。房以明灾异得幸,为石显所谮诛……房授东海殷嘉、河东姚平、河南乘弘,皆为郎、博士。繇是《易》有京氏之学。”[5]3601—3602由此可知,延寿先从孟喜问《易》,后又将孟氏《易》学传给京房,京房又传给东海殷嘉、河东姚平、河南乘弘等人,由是形成京氏《易》学。 关于孟喜,《汉书》说他“从田王孙受《易》”[5]3599,而田王孙的老师即梁国人丁宽,即梁孝王时期的丁将军。《汉书》还说孟喜“好自称誉,得《易》家候阴阳灾变书,诈言师田生且死时枕喜厀,独传喜,诸儒以此耀之。同门梁丘贺疏通证明之,曰:'田生绝于施雠手中,时喜归东海,安得此事?’又蜀人赵宾好小数书,后为《易》,饰《易》文,以为'箕子明夷,阴阳气亡箕子;箕子者,万物方荄茲也。’宾持论巧慧,《易》家不能难,皆白'非古法也’。云受孟喜,喜为名之。后宾死,莫能持其说。喜因不肯仞,以此不见信。……繇是有翟、孟、白之学。”[5]3599如此,则延寿的《易》学源流亦甚清晰:丁宽传《易》于田王孙,田王孙传于孟喜,孟喜传于延寿,延寿又传于京房。另据《汉书》的史料记载,孟喜、焦延寿、京房三人均好阴阳灾变之术。可见此三位师徒在《易》学传承方面恪守了自己的家法,自成一派。此派《易》学主要发展了《易》的卦气说,形成了《易》学中的“象数”学派。该学派主要特点有三:其一,以奇偶之数和八卦所象征的物象解说《周易》经传文;其二,以卦气说解释《周易》原理;其三,利用《周易》讲阴阳灾变。[7] ![]() 由上述所引《汉书》史料可知,班固在《汉书》中曾先后提及孟氏之学与京氏之学,但未曾言及焦氏之学,在《汉书·艺文志》中亦未列焦氏《易》。而孟、京氏《易》学还先后被汉宣帝、汉元帝立于学官,被官方正式认可,可焦氏《易》学却没有如此幸运。既然焦氏上承孟喜,下启京房,且京房承焦氏之学并“用之尤精”,那么班固也应承认有焦氏之学才是,官方也应立焦氏《易》学为官学才是。遗憾的是,此两点均未发生在焦氏身上。连镇标先生认为,班固不著录焦氏易的最根本原因是焦氏“离经叛道”,其学不能入易家。他进而解释说:“众所周知,班固不仅是个治学严谨的学者,而且也是个正统的儒家。他生活在东汉,与焦氏活动的西汉时代相隔不远,对焦氏的生平及其著述情况,应该说是相当了解的;可是他在《汉书·京房传》里只提及焦氏的生平活动并予以褒美之辞,在《儒林传》里也只是把焦氏易说的渊源作为一段公案载册而已,却只字不提焦氏的著述情况。这并非班固的一时疏忽,可是从儒家的眼光看来,焦氏学说不同于正统易学,无异于离经叛道(西汉刘向考易说也持这种观点),其著作自然不能列入《艺文志》的易学类。”[8]连氏将焦氏易学归为“离经叛道”是很有道理的。南宋叶适《习学记言》曰:“吾家有焦赣《易林》、京房《易传》二书,大抵皆卜筮、阴阳、气候之言,不复更及《易》道。”[9]正是由于焦氏易学“不复更及《易》道”,从而被传统《易》学视为异类。如此,则官方不立其为官学亦是理所当然的。 说焦氏易学的“离经叛道”,其实就是承认其标新立异。焦氏易学源于孟喜,“孟喜创立孟氏学,开辟了以阴阳灾变说解易的新蹊径”[8]。孟喜的卦气说主要内容是以四正卦主四时,直二十四气,以四正卦之外的六十卦配月、直候、直日。孟氏的卦气说仅限于理论上的创新,真正落实于实践的才是焦延寿。焦氏撰《易林》,继承并发展了孟氏的卦气说,“分六十四卦,更直日用事,以风雨寒温为候,各有占验”。焦氏的“分卦直日”法,《汉书》颜师古注引孟康曰:“分卦直日之法,一爻主一日,六十四卦为三百六十日。余四卦,《震》、《离》、《兑》、《坎》,为方伯监司之官。所以用《震》、《离》、《兑》、《坎》者,是二至二分用事之日,又是四时各专王之气。各卦主时,其占法各以其日观其善恶也。”[5]3160这种“分卦直日”法,具体是把六十四卦分别置于从立春到大寒的二十四节气之中,每两节气凡三十日配五卦,其中《震》、《离》、《兑》、《坎》各直一日(二至二分),余六十卦各直六日。 焦氏的六十四卦分配与排列完全同于孟喜。但他同时又创造出六十四卦变占的方式,即在确定了六十四卦所直之日后,便以直日之卦为本卦,以本卦所直之日内行占所筮遇的卦为之卦。而之卦又有六十四种,这样以六十四个直日之卦为本卦就会形成4096种变卦。焦氏又在每种变卦下面另作卦辞(林辞),这样就有了4096条卦辞,每条卦辞乃为四言韵语(极少数为三言)。由于焦氏在卦象下面未作分爻,因此每卦只有卦辞而无爻辞。 焦氏在易与象数之中,别为占侯一派,独创一家之说。焦氏《易林》创造了4096种变卦与卦辞,主要是将由孟喜创造的象数学运用于筮占上。占蓍时,查阅直日之内的本卦所统摄下的之卦卦辞,就可以推论出吉、凶、祸、福的结论了。如此,则4096条卦辞即成为他筮占、占候的解说辞。黄伯思对焦氏的占蓍之法曾作这样的概括:“世人谓延寿之法,凡筮得某卦,则观其所之卦林,以占吉凶。或卦爻不动,则但观本卦林辞爻本影”。[10]黄氏提及的卦林,就是该卦的卦辞。由于焦氏“更直日用事,以风雨寒温为候”,往往“各有占验”。唐人王俞曾为此书作序,对利用此书占卜一事做过总结,其云:“大凡在变化象数之中者,莫逃乎《易》。唯人之情伪,最曰难知,系称卜筮尚占,忧患兴虑,……自三古以降,杂说歧分,矧卜筮多门,亡羊殆尽,……夫自知知人,乃曰明哲,则隗照易数于龚使,焦赣发诫于明君。照既殁,不显其占;赣明且哲,乃留其术。……所著《大易通变》,其卦总四千九十六题,事本弥纶,同归简易。其辞假出于经史,其意雅合于神衹。但率洁精专,事无不中,而言近意远,易识难详,不可渎蒙,以为辞费。”[3]而利用《易林》之法进行卜筮,往往灵验,《易林纪验》载有两条占验的实例,便能证明之。 ![]() 《易林》林辞用韵语写成,模仿《诗经》而作。作者也是有意识地将其当作诗来写的,其《大有》之《贲》云:“楚乌逢矢,不可久放。离居无群,意昧精丧。作此哀诗,以告孔忧。”作者在作诗的过程中工于拟象,语言质朴自然,不尚文饰,继承并发扬了先秦以来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特点。但由于林辞广泛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使韵语达到诗的审美标准,富有文学价值。 林辞仿照《诗经》而作,在表现手法上也惯用赋、比、兴等艺术手法,增添了诗句的文学性。如赋,林辞语言虽简,但善于铺陈其事。大多数林辞基本上通篇敷陈,如:“典册法书,藏在兰台。虽遭乱溃,独不遇灾”(《坤》之《大畜》),简明扼要地叙述了典籍藏于兰台,虽经战乱亦不会遭劫的事实。也有部分林辞在叙事时增添了想象与夸张的成分,如:“金牙铁齿,西王母子。无有患殃。扶舍徙道,到来不久”(《小畜》之《大有》)将西王母之子想象成金牙铁齿,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再如比,林辞善用比喻的手法,如:“季去我东,发栉如蓬。展转空床,内怀忧伤”(《比》之《复》),句中“发栉如蓬”写出了女子在丈夫远去后无心梳洗打扮的情形。“敏捷劲疾,如猿升木。彤弓虽调,终不能获”(《泰》之《蛊》),将拉弓者的敏捷身手比作猿猴攀木,形象生动。再如兴,如:“凤凰在左,麒麟处右。仁圣相遇,伊吕集聚。时无殃咎,福为我母”(《讼》之《咸》),以“凤凰在左,麒麟处右”起兴,从而引出仁圣相遇时的非凡场面。当然,林辞中的比兴手法常常是联合在一起的,形成比兴的体式,如:“豕生鱼鲂,鼠舞庭堂。奸佞施毒,上下昏荒,君失其国”(《蒙》之《比》),作者用“豕生鱼鲂,鼠舞庭堂”起兴,引出“奸佞施毒”,同时又将奸佞比作豕、鼠,做到了比兴合一,增强了批判与讽刺效果。 《易林》的文学价值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如宋陈振孙说它“皆韵语古雅,颇类左氏”[11]。明钟惺、谭元春认为:“焦延寿用韵语作易占,盖仿古谣辞,如'凤凰于飞,和鸣锵锵’之类也。其语似谶似谣,似浑似隐,似愚似脱,异想幽情,深文急响,取其灵警奇奥、可纯乎四言者,以存汉诗一派。”[12]现代历史上第一个关注到《易林》的文学价值的学者是闻一多,他曾打算将其写进中国文学史,并对《易林》的文学价值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其云:“如果我说汉代文学不在赋而在乐府与古诗,想来是不会有多少人反对的。如果我又说除乐府古诗外,汉代还有着两部分非文学杰作,一部分在《史记》里,另一部分在《易林》里;关于《史记》你当然同意,听到《易林》这个名目,你定愕然了。《易林》是诗,它的四言韵语的形式是诗;它的'知周乎万物’的内容尤其是诗。──这意见在我心里远十年以前就已确定了。”[13] 晚于闻一多的当代国学大师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对《易林》的文学价值,给出了更高的评价,他认为《易林》“几与《三百篇》并为四言诗矩镬焉”。[14]同时,钱先生还以独到的眼光在《管锥篇》中另立《焦氏易林》专题,对《易林》的文学价值进行大力挖掘,从“造境寓意”、“拟象变象”、“词令之妙”等方面,论述了自《乾》、《坤》至《未济》等三十林林辞的文学价值。现代学者陈良运先生认为:“钱先生称赞《焦氏易林》'几与《三百篇》并为四言诗矩镬’,确非虚语,他的阐述和慧眼独具的评点之作,给我们认识《易林》的文学价值大有启发。”[15] ![]() 《易林》林辞常为四句韵语,偶有三句、五句、六句不等。每句四言,偶有三言。林辞原为焦氏解读卦象的解说辞,但内涵丰富,包含了从上古至汉代的神话传说、历史评判、社会现实、生命意识、人生哲理、男女爱情等,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一)神话传说。受汉代宗教文化及民间神仙观念的影响,林辞糅合了很多神话人物、仙草丹药等内容,指出了神能助人间摆脱愁苦与暴乱,恢复人世的平安:“众神集聚,相与议语。南国虐乱,百姓愁苦。兴师征讨,更立贤主”(《屯》之《节》);“十乌俱飞,弈射九雌。雄得独全,虽惊不危”(《履》之《履》)。林辞中所写到的神话内容,无疑与当时社会滋生并得以发展的养生文化观念分不开的。汉初,养生文化就得到了较大发展,并形成一股养生热潮。人们在狂热追求养生的同时,也开始热衷于求仙。武帝时期与以往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仅“元鼎、元封之际,燕、齐之间方士瞋目扼腕,言有神仙祭祀致福之术者以万数”。[5]1260受社会上盛行的养生文化的影响,林辞描写大量的神话传说也就不足为怪。 (二)生命意识。受养生文化的影响,林辞除了描写大陆的神话传说内容外,还涉及到对生命意识的关注。林辞对生命的来源进行了探索,认识到阴阳的结合才能产生生命:“阴阳精液,膏熟脱拆。胎卵成魄,肇生头目,日有大喜。”(《夬》之《小畜》)“鸑鸣岐山,鳖应山渊。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文王以成,为开周庭。”(《乾》之《井》)这些思想显然是对《周易》“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思想的继承。当然,林辞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作者认为若使子孙后代旺盛,或能封侯晋爵,必须男女婚姻合配才行:“婚姻合配,同枕共牢。以降休嘉,子孙封侯”(《需》之《大壮》);“良夫淑女,配合相保。多孙众子,欢乐长久”(《旅》之《艮》)。 此外,林辞中还描写了人们对长生的追求。既写到了人们想延长生命的办法:“文山紫芝,雍梁朱草。长生和气,王以为宝。公尸侑食,福禄来处”(《同人》之《剥》)。同时也写到了延长个体生命,在于能更多地繁衍后代:“长生无极,子孙千亿。柏柱栽青,坚固不倾”(《比》之《泰》)。还写到了在饮食方面延寿的技巧:“白茅醴酒,灵巫拜祷。神嗜饮食,使君寿考”(《临》之《蒙》)。 (三)社会现实。林辞多层面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其一方面写出了朝廷的政治现实,刻画了盛世之后朝廷的昏暗与腐败,表现政治的危机:“君子失意,小人得志。乱扰并作,奸邪充塞。虽有百尧,期不可救”(《家人》之《履》);“郁怏不明,为阴所伤。众雾集聚,共夺日月”(《奚》之《噬磕》)。同时,林辞对穷兵黩武、战争的惨状以及战后的惨相也进行了深刻的揭示:“两虎争斗,血流漂忤。城郭空虚,蒿藜塞道”(《同人》之《鼎》);“文巧俗弊,将反大质。僵死如麻,流血濡橹。皆知其母,不识其父,干戈乃止”(《讼》之《讼》)。林辞对下层人民艰难的生活也予以揭示:“国乱不安,兵革为患。掠我妻子,家中饥寒”(《师》之《旅》);“蝗啮我稻,驱不可去。实穗无有,但见空藁”(《豫》之《师》)。 另一方面,林辞对当时社会的商品经济以及百姓的日常生活也有所展现:“范公陶朱,巧贾货资。东之营邱,易字子皮。抱珠载金,多得利归”(《兑》之《恒》);“逾江求橘,并得大栗。烹羊食肉,饮酒歌笑”(《履》之《大过》)。由于作者官微职卑,却“爱养吏民,化行县中”,有大量时间接触底层生活的民众,记载了大量的平民生活实例。林辞对社会现实的多层次刻画,为我们展示了汉代社会从上层到地方的社会真实面貌,也为我们研究汉代社会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 (四)历史评判。林辞时而还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作为“象”,对其进行评判,反映了作者个人的价值观念。如:“兵征大宛,北出玉门。与胡寇战,平城道西。七日绝粮,身几不全”(《需》之《履》)。此韵语的内容出自汉武帝征讨大宛之事。汉武帝为了获取大宛的汗血宝马,在太初年间曾两次出兵大宛,不仅耗费了大量的兵力、财力,而且过度的穷兵黩武导致了民生凋弊、骨肉分离的人间惨象。该林辞对征讨大宛的战争虽未加以褒贬,但末句“身几不全”既警示了统治者,也间接地表达了自己对战争的厌恶与反感,对战争造成的悲剧进行了无情的揭露。 (五)人生哲理。《易林》作者善于透过万物之象来揭示其中所蕴涵的人生哲理,张文江先生云:“《易林》本占筮书,如变象破执以读之,乃得哲理之用。”[16]是得作者旨趣的。书中的哲理思想是丰富的,特别是在祸福相依相存方面,给了我们诸多的哲理启示,如:“鸱鸮破斧,邦人危殆。赖其忠德,转祸为福,倾危复立”(《坤》之《遁》);“方船备水,傍河燃火。积善有征,终身无祸。田福吉昌,永得安康”(《泰》之《履》)。《老子》云:“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祸与福是矛盾的对立面,也是矛盾的统一体,它们既可以互相依存,也可以互相转化。《易林》认为,常积善德,可以“转祸为福,倾危复立”,从而“永得安康”。 (六)男女爱情。《易林》林辞涉及到较多的男女爱情的描写,写出了少女对爱人迎娶的期盼,已婚女性对外出丈夫的思念,以及遭遇恋爱婚姻不幸后女子的悲惨境遇等。 首先,写少女对爱人迎娶的期盼,主要写她们焦急地等待爱人来迎娶,在等待不到时又长吁短叹,泣涕涟涟。如:“三女求夫,不见复关。伺候山隅,长思忧叹”(《乾》之《家人》);“三女求夫,伺候山隅。不见复关,泣涕涟洳”(《坤》之《井》)。有时还写出了在嫁娶之日,少女没有等来迎娶的车船,但仍在痴痴地等待,以及在等待过程中的失望之情。如:“夹河为婚,期至无船。淫心失望,不见所欢”(《坤》之《小畜》)。 其次,写已婚女性对外出丈夫的思念,主要写出了她们对无休止的役使的谴责,表达出对外出服劳役丈夫的思念与担忧。如:“东山家辞,处妇思夫。伊威盈室,长服羸户。叹我君子,役曰未已”(《家人》之《颐》)。有时还写出了思妇因丈夫的外出而愁肠百结的情态,白天不梳洗,发乱如蓬;夜晚辗转发侧,难以入眠。如:“伯去我东,发扰如蓬。寤寐长叹,展转空床。内怀怅恨,催我肝肠”(《姤》之《遁》)。 再次,写遭遇恋爱婚姻不幸后女子的悲惨境遇,主要写出她们嫁不出去或是去家庭后的悲惨、孤独的生活。如:“涂行破车,丑女无媒。莫适为偶,孤困独居”(《困》之《艮》);“冬生不华,老女无家。霜冷蓬室,竟为枯株”(《蒙》之《兑》)。 ——————————————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3118. [2]徐芹庭. 焦氏易林新注[M].北京:中国书店,2010:2. [3]王俞. 汉焦小黄周易卦筮叙[A]//焦延寿.易林.清毛氏汲古阁影元钞本. [4]陈良运. 汉代《易》学与《焦氏易林》[J].中州学刊,1998(4):63-69. [5]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6]张文智. 孟、焦、京易学新探[M].济南:齐鲁书社,2013:223. [7]朱伯崑. 易学哲学史(上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l08. [8]连镇标.焦延寿易学渊源考[J].周易研究,1996(1):3-9. [9]中国历代经籍典[M].台湾:中华书局,1985:557. [10]黄伯思.校定焦赣《易林》序[A]//焦延寿.焦氏易林.清嘉庆张海鹏《学津讨原》刊本. [11]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M].北京:中华书局,1985:361. [12]钟惺.谭元春.古诗归[M].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明闵振业三色套印本 [13]孔党伯.袁謇正.主编.闻一多全集(10)[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61. [14]钱钟书.管锥篇(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221. [15]陈良运. 《易林》几与《三百篇》并为四言诗矩镬——钱钟书论《易林》述评[J].周易研究,2002(5):64-71. [16]张文江. 管锥编解读[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223. 作者简介 陈功文,1971年2月生,安徽六安人,2011年7月毕业于扬州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获文学博士学位,副教授,现任人文学院(应天书院)教师、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汉梁文化研究中心”学术骨干;主要从事中国传统学术与文化研究工作,主讲《中国文学史》、《大学语文》等课程;主持国家社科资金项目1项,主持教育部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主持全高高等院校古籍整理委员会项目1项,主持省教育厅项目6项;主持安徽省教育厅教学质量工程项目1项;发表学术论文47篇,其中CSSCI期刊14篇;博士学位论文《胡培翚<仪礼正义>研究》曾获江苏省2012年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文章转自商丘地方文献馆公众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