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季札为什么三让王位?孔子在镇江的延陵留下块“十字碑”,道出了真相!

 镇江风情 2021-01-07

▲  十字碑。/ 丹阳九里季子庙

季札“三让王位”的经过,大致是这样:

春秋时代的吴国,吴王寿梦有四个儿子:大儿子诸樊,二儿子余祭,三儿子余眛,季札是寿梦最小的儿子。寿梦认为季札在诸子中最有学问,于是在临终前想把王位传给季札。面对国君之位的巨大诱惑,季札认为不合适,拒绝接受父亲的这个决定,把王位给让出去了。

寿梦无奈,只好把王位传给诸樊——这是季札的第一次谦让王位。

诸樊继位之后,主持了父亲的丧礼,又为父亲守了丧。前559年,诸樊在守丧两年后除丧,就提出让位于给季札。季札表示拒绝,他说:"当年曹宣公死后,曹国国内和诸侯国都不拥挤曹成公,想立子臧为君,结果子臧离开曹国以避让,以此成全了曹成公。君子称子臧为'能守节'。您是先君嫡长子,理当继承君位,谁敢违逆?据有一国,这不是我的志向节操。季札虽不才,但是愿意像子臧那样,不失去自己的节操。"

诸樊坚持让国,季札干脆抛弃家业,跑去野外耕种谋生,诸樊这才作罢,——这是季札的第二次谦让王位。

十三后年诸樊死了,遗命由大弟余祭继承王位。诸樊这样安排的意思,是想用兄终及弟的办法,最后再把王位传给季札,这样季札也不好再继续推脱,由此来实现父亲的遗愿。过了十七年余祭死了,传位于老三余眛。四年后,余眛也死了,这下季札无论如何也要继位了吧,没想到季札竟然直接逃走了。

吴国人看到这种情况,就立了余眛的儿子僚做吴国的国君——这是季札的第三次谦让王位。

国君之位,意味着至高无上、对全体国民生杀予夺的绝对权力,意味着施展自己理想抱负的机会,意味着奢侈精美舒适的物质享受,意味着诸侯往来中尊崇的地位,是无数人梦寐以求的东西,但这位季札竟然毫不犹豫的拒绝了,假使说第一次还是虚情假意的话,他连续了三次,可谓是真心的让。

我们在研究季子文化的时候,就要从多角度看这些记载,多问几个为什么。

季札是吴王寿梦的第四个儿子,为什么他的爸爸这么推崇他?

季札的几个哥哥能力也很强,为什么也要争先恐后的让王位给他?

为什么他坚持不干?

季子的层次

季札在几个兄弟中,格外与众不同。

老大诸樊、老二余祭、老三余眛,都是不服就干的武人,一言不合就拿刀子上战场。特别是老大,前548年率军讨伐楚国,亲自肉搏,战死军中。老二余祭和越国打仗,抓了不少俘虏,结果被俘虏刺死。

而老四季札的专业是《周礼》。

季札的专业层次有多高?我们来看一看《左传》中季札出使中原各国的记载。

前544年,吴国派大夫季札出访各国,第一站是鲁国。

我们都知道,鲁国是当时对文化传承保护得最好的国家。

虞、夏、商、周四代之乐舞,尽由周室授之鲁国,一系列上古乐舞只在鲁国可以遍览。

季札到了鲁国,诚恳的提出欣赏周乐的请求,鲁国同意了,估计也是想镇一下这个来自蛮夷之邦的大夫。

鲁国的皇家乐队首先呈上《周南》与《召南》,就是今天《诗经·国风》中的两首,以乐舞的形式演奏给贵宾欣赏。歌毕,季札赞叹道:"美哉!始基之始矣,犹未也,然勤而不怨矣。"

意思是:"点个赞啊!太雄浑弘伟了!周王一统天下,建立了基业,但大业尚未完成,百姓虽辛劳而无怨。"

鲁国的乐官交换了一下眼神,接下来演奏了《邶风》、《鄘风》和《卫风》,这四个高难度的节目演奏刚结束,季札就评论道:"美哉渊乎!忧而不困者也。吾闻卫康叔、武公之德如是,是其《卫风》乎!"

意思是"美好而深沉,忧愁而不困惑。我听说卫康叔和卫武公便是这样的品德,这就是《卫风》所欲表达的吧!"

鲁国的乐官拿出绝活,为其演奏《王风》(周室洛邑王城之乐曲),季札听完很感叹,点评:"美哉!思而不惧,其《周》之东乎!"

意思是"好听好听!这里面透着一股思虑,但音乐里面却没有恐惧,这大概是周室东迁之后所作吧!"

乐官们表演了歌唱节目《郑风》,季札说:"美哉!其细已甚,民弗堪也。是其先亡乎!"

意思是"哎呦不错哦!但这歌里全讲的男女琐碎之事,百姓都不谈正事,过一天算一天的,这大概会是郑国先于其他国家灭亡的原因吧!"

孔子说过"郑声淫"是靡靡之音,应予抛弃一类的观点,观点和季札惊人一致。

接下来演唱的是《齐风》,季札说:"美哉!泱泱乎!大风也哉!表东海者,其大公乎!国未可量也。"

意思是"赞啊!气势恢弘啊,这是大国之声啊!堪为东海诸国之表率,大概是姜太公的国家吧!其国运不可估量啊,来来来,告诉我,你们的梦想是什么?"

演唱《豳风》,季札说:"美哉,荡乎!乐而不淫,其周公之东乎!"

意思是"美啊,浩荡而博大!欢乐而正气,大概是表现周公东征吧!"周初有管、蔡之乱,周公旦东征三年平定叛乱(周公旦,鲁国的开国老祖宗)

听了《秦风》,季札说:"此之谓夏声。夫能夏则大,大之至也,其周之旧乎!"

意思是这就是所谓'夏声',来自西方的声音。夏者大也,大到了极点,当属周之旧乐!

听了《魏风》,季札说:"美哉,沨沨乎!大而婉,险而易行,以德辅此,则明主也。"

意思是“美啊,宏大而婉和,艰难而流畅,要是这地方顺利发展,肯定能有出息。”

听了《唐风》,季札说:"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遗民乎!不然,何其忧之远也?非令德之后,谁能若是?"

意思是“思虑幽深,大概是描述尧之后裔的生活吧,这是一首穿越时光的歌声啊,让我听到了尧的美德,之后,又谁能如此啊?”

听了《陈风》,季札说:"国无主,其能久乎!"

意思是“国无君主,国运难以持久”。五十多年前,陈国曾亡于楚庄王之手,后虽复国,却成楚之附庸。

《郐风》以下,季札未作点评。

演奏到了《小雅》,季札又开口了:"美哉!思而不贰,怨而不言,其周德之衰乎?犹有先王之遗民焉。"

意思是“美啊,追思文、武之德,而无叛逆之心。虽有怨恨,而不言说。周德渐衰,而遗民犹在啊。”

听了《大雅》,季札说:"广哉,熙熙乎!曲而有直体,其文王之德乎!"

意思是“如同大海一般的广阔啊,潮起潮落,主题却是那么的正直无屈,展现的正是文王之德啊。”

听了《颂》,季札说:"至矣哉!直而不倨,曲而不屈,迩而不逼,远而不携,迁而不淫,复而不厌,哀而不悉,乐而不荒,用而不匮,广而不宣,施而不费,取而不贪,处而不底,行而不流。五声和,八风平。节有度,守有序,盛德之所同也。"

季札非常喜欢《颂》之乐曲,用了大段篇幅来赞扬它,其大意是:厉害了!正直而不倨傲,婉转而不屈挠,亲近而不逼近,居远而不离心,迁流而不混乱,反复而不厌倦,哀而不伤,乐而不荒,常用之而不匮乏,虽宽广而不张扬,常施舍而不浪费,虽索取而不贪婪,静而不止,行而不荡。五音调和,八风平顺。节奏有度,乐器有序,正如同盛德之人所具有的特征。

然后,鲁国的乐官表演的乐舞越来越难,《象箾》与《南籥》两首,季札听了说:"美啊!然而有所遗憾。"《象箾》与《南籥》是颂扬周文王的,文王时期天下尚未一统,所以季札说"犹有憾"。

表演《大武》,《大武》颂扬西周开国君主周武王,季札说:"赞啊!周朝的盛德,大概就是如此吧!

表演《韶濩》,季札说:"圣人之弘也,而犹有惭德,圣人之难也。"

意思是“如圣人之弘大,但包含惭愧,即便是圣人也有所为难。《韶濩》是商汤之乐,季札此言有可能指商汤伐纣为以下犯上,故有所惭愧。”

表演《大夏》,季札说:"美哉!勤而不德,非禹,其谁能修之?"

意思是“美啊,勤劳而不自以为有德,若非大禹,谁又能做到呢?”

表演《韶箾》,季札说:"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帱也,如地之无不载也。虽甚盛德,其蔑以加于此矣,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

意思是“伟大的舜啊,品德到了极致的水准了!就像上天无所不覆盖,又如大地无所不承载。再大的德行,于此也无可增加了。观止于此,假如还有其他音乐,我也不敢再请求观看了。”

春秋的史官都有点惜墨如金,但这次鲁国认真把这段“季子观礼”的经过全程记录下来,应该是发自肺腑的佩服季札。

鲁国一向认为自己的文化人,经常看不起你、看不起他的,过去经常在记录历史的时候骂吴国是蛮夷之邦。好比现在突然有一个来自巴布新几内亚的土人,坐在维也纳最高级的音乐厅,竟然听什么音乐都能报出曲名,还点评得头头是道,这不让人惊恐么?

如今鲁人这么崇拜季札,那么,吴国人呢?

一般来说,文化层次低的,对教授、博士级别的人物,都有着小心翼翼的尊敬。季札出生王族,在文化上和周围的人明显拉开了几个等级,所以不管是不是真心实意让位,都会把季札推出来谦让一番。

袁世凯称帝的时候,都要向孔子后人礼让好几番,表明自己是配不上这个位子的。

在吴国,季札就是一个贵族的标杆,很多人诚心诚意的拥护他。


季札的水平

季札有没有政治能力呢?

《左传》记载,在鲁国,他会见了执政大夫叔孙穆子(叔孙氏,名豹,谥穆),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

随后,季札对叔孙穆子提了一番个人忠告,他说:"你恐怕不会得以善终的!因为您崇尚善良却不能选拔贤人。我听说君子之责主要在于择人而用。您是鲁国宗卿,主持国家政务,若不能谨慎地举拔贤人,又如何胜任得了呢?将来必将因此蒙祸!"

季札与叔孙穆子初次见面便说对方不得善终,一方面说明他是个直男,另一方面也说明他很有眼光,套路咱全懂。

出使鲁国结束之后,季札来到齐国访问。

他非常欣赏齐国大夫晏婴(即晏子),对他说:"您应当尽快将封邑与政权交还给齐君。无邑无政,才能免除灾祸。齐国的政权将要有变化,在这之前,齐国政坛还会乱一阵子。"

晏子听从季札的建议,通过陈桓子辞职了,并将名下的封邑,统统归还给了齐君,他也因此在后来栾氏和高氏发动的祸乱中幸免于难。

离开齐国,季札前往郑国出使,与郑国大夫子产一见如故。

季札赠送子产一批白色生绢,子产回赠他几件麻布服装。

季札对子产说:"郑国的执政者奢侈,祸乱将因此而生,政权将交到您的手上。先生主政,当谨慎地以礼处事。否则,郑国将要败亡。"

下一站是卫国,季札对卫国大夫蘧瑗、史狗、史䲡、公子荆、公叔发、公子朝等人都非常欣赏,他说:"卫国多君子,国家不会有什么患难。"

后来,卫国果然是诸侯国中留存最久的,直到秦二世时才最终被灭。

季札从卫国过道入晋,中途准备留宿于戚邑。戚邑,是卫国大夫孙文子(孙林父)的封邑。三年前,卫国政坛变乱,孙氏获罪被逐,孙林父以其封邑投靠晋国,获得晋国保护并就此留在戚邑。

当他听到戚邑城内传来一阵阵钟鼓乐声,说:"怪啊!无德而变乱,必受诛戮。他获罪于君而居留此地,害怕还来不及,却因何而作乐呢?他待在此地有如燕子筑巢于帐幕之上,随时或可倾覆。何况卫献公尚未下葬,难道可以行乐吗?"

言毕,季札未作停留,径直离去。

季札的话,传到了孙文子的耳中,孙氏是个聪明人,暗自警醒,从此再也玩赏音乐舞蹈了。

季札来到晋国,非常看好晋国大夫赵文子、韩宣子和魏献子。

他说:"晋国的政权大概就集于这三家吧。"

他同时非常欣赏晋大夫叔向。将要离开的时候,季札对叔向说:"您务必好自为之!晋君奢侈而国多良臣,大夫皆富有,政权将会落入大夫手中。您性格直爽,遇事务必多加思考,以免于祸乱。"

季札说的这些话,后来都一一应验了。从这些记载来看,他是一个绝顶的政治高手。

▲   丹阳九里季子庙

他为什么三让?

既然季札是有很多人拥护的,父亲、哥哥们也是诚心把王位给他的,他也有这个能力当王,为什么坚决不继承王位呢?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吴王国的“王”,是什么性质。

在周王朝辖区内,“王”只有一个,就是周天子。周天子是天下共主,诸侯国都是他的属国,国君都是周天子分封的爵位。

诸侯国顶多就是称“霸”,比如齐桓公,实力变强后会盟诸侯,在众多诸侯的见证下自称霸主,还要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

其他称“王”的,都是蛮夷君长和戎狄首领。如与周室关系较疏的徐、楚、吴、越四国,以及吕王、丰王等戎狄首领。

这些都是僭称为王,相当于自封为天子,不被周王(周天子)和各诸侯国所承认,在中原各国的史籍里它们的爵位还都是子爵,都是楚子、徐子、吴子、越子。虽然四国自封为楚天子、徐天子、吴天子、越天子。

吴国很纠结,一方面他觉得自己和周王室同出一源,另一方面又想过过天子的瘾。

季札的父亲寿梦就抵抗不了当“王”的诱惑,国力一强,就迫不及待的宣布:我就是“王”!

他临终前,把最有号召力,最有能力的季札叫过来:你要做一个“王”的男人!

季札都要哭了:爸爸,我太难了!我的专业是“周礼”啊!

是啊,对于崇尚周礼的季札来说,是严重的违礼。季札成名就是礼,他如果继承王位,以后就是“两面人”的形象了。

所以,季札出使列国,也没法到周朝首都洛邑(洛阳)觐见周天子。因为见了不知道怎么说话。

他是一个很坚持价值观的人。

正是因为季札对周礼的恪守,孔子才会特别尊敬季札,亲自书写了季子碑文:“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

君子,这是孔子对季子的致敬!

也是对他,最高的赞美。

九里季子庙:镇江吴文化“寻根问祖”的源头!

这正是:

看这些镇江的记忆,却已淹没在光阴里!

挖掘镇江的文化,让它成为镇江的一张名片,

请帮忙右下角点个在看,并给我个

如感兴趣,您关注一下“镇江风情”这个号!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