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荐书 | 阿德勒:所有不幸都是你自己的选择(上篇)

 wupin 2022-05-18 发布于湖北
作者 | 职业规划师Vin原创

本期推荐书籍《被讨厌的勇气》作者:[日]岸见一郎,古贺史健 

这是一本我在短时间内看了三遍的书,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一看再看总有新的收获。迫不及待的想要把它分享给vin公众号的朋友们。

《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采用哲学家和青年对话的方式,仿佛把我们拉回到了苏格拉底时代,置身某个小镇广场上,聆听一场思想的激荡。

通过哲学家的口,层层深入,抽丝剥茧,引出阿德勒哲学的要义,让原本对阿德勒思想难以置信的青年,在经过了五个夜晚的对谈后,从迷惘到顿悟,大呼:简直醍醐灌顶,为什么我没有早点遇到阿德勒。

这是很多初遇阿德勒心理的人都会有的感受,因为它太反常识了。长期以来我们更多受到弗洛伊德的“原因论”“创伤学说”的影响,在听到阿德勒的“目的论”“课题分离”学说的时候,一时无法接受,第一反应:这说的什么鬼?

反常识的目的论

“你为什么成为今天的样子?”如果问弗洛伊德,他会带着你回溯过往,告诉你,你之所以是你,是被过往经历所塑造的,尤其深受原生家庭的影响。

你之所以自卑,是因为你有严厉的父母,长期的苛责式教育下,觉得自己做什么都不对;你之所以在现在的婚姻中缺乏安全感,是因为年少时你的父母总是无休止的吵架,互相指责,没有给你更多的关爱;凡此种种。

弗洛伊德把你血淋淋的伤口扒开,告诉你造成你受伤的这样那样的原因,却没有告诉你伤口治愈的方法。

弗洛伊德认为心灵过去所受的伤害是引起现在不幸的罪魁祸首。这句话在世界范围影响深远,他让很多人心灵受挫的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归因,即我性格这样那样的缺陷是谁造成的?是怎么造成的?

我有一位亲戚,在外人看来她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事业有成又顾家的老公,儿女双全。

但她总对她的老公有这样那样的不满。她自称是缺乏安全感造成的。因为早年间,她的父母对她关心太少,有些冷漠,让她感受不到爱。

这已经成为了她的习惯,一旦意识到性格中的某种缺陷,她就会说,还不是因为我小时候……她的言外之意是,我之所以是现在这样,都是童年的不幸。

所以我是受害者,我应该被同情。这样的借口似乎屡试不爽。“弱者同情”成为了她的工具,她没有意识到她一直纠缠在过去,不愿意走出来,她本可以在人生的下半场寻求自我改变,成为更好的人。

你们发现了吗?“心理创伤”有时候会让人变得像个爱耍无赖的小孩儿。喜欢推卸责任,把所有的错都推给你的原生家庭,你的父母,你的师长……好像你的人生之所以走到今天都是别人的过错。

请你将阿德勒的这句话牢记在心: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人生不是被人赋予的,而是自己选择的。

刚经历一场失恋,有的人可能很潇洒转身,并庆幸告别了错的人;有的人则始终无法从痛苦中走出来,产生“自己是不值得被爱的”的悲观。看待同一件事,人们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态度。

你如何诠释一件事,说起来是你的性格决定的。但在阿德勒这里,性格即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是指你如何看“世界”,如何看”自己“。它由你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所决定。

如果是性格成因,性格在人们印象中,是一种既定的,很难改变的东西。但如果那是你的生活方式导致的结果,它就有改变的可能。它就是你主动选择的结果。

过去的事实(尤其负面的因素)不可改变,但试着从新的、积极正向的角度去诠释它,会为你开启新世界的大门。

没有人会为你的人生负责

我在11-16年间过着沪漂的生活。有一段时间我一直处在待业状态,准备换新工作,就在这个当口,我像漂在这座城市的很多人一样,在去、留之间挣扎。我每天都绞尽脑汁地想这个问题,却怎么也想不明白。

我试着征询同学、我妹的意见。她们一直生活在二三线城市,过着相对安逸闲适的小日子。她们不太能理解我,究竟留在这个生活节奏快、开支大、竞争大,压力更大的城市,拿着微薄的薪资,有何意义?

经过一番挣扎后,我狠下心,拒绝了那份看起来还不错的工作,回了老家。

回到老家的总总不适应,又让我怀念在上海打拼的日子。并且在我了解到,被我拒绝掉的那家公司是一家上市公司,在某个行业的线上属于TOP级公司。我非常懊悔当时的选择。

不久后的一天,当我和我妈不经意聊起这件事的时候,我妈道:“你不想回来,那你回来干嘛”,我脱口而出:“我妹说让我回来。”我妈非但没有安慰我,直接扔给我一句“谁让你听她的”!我无言以对!

她的这句话听着很没人情味,但点醒了我。后来我常想起这次对话的场景。我意识到,没有人会为我的人生负责。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做出了这样那样的决定,所有选择的后果最后都由我自己来承担。

人在最无助的时候,总幻想着出现一个救世主,让他为自己做决定。在迷途的海上急切想抓住一根救命的稻草。

回想离开上海前的情景,因为生了一场病,且这病无法被根治,还一直在吃药,需要定期复查,当时意志消沉,感觉人生无望。还要不要继续在异乡漂泊?

内心产生了动摇,自己又下不了决心,谁的意见和想法都可能左右我的决定。本质上,是自己不想对自己负责。

阿德勒说,按照别人的期待生活比较轻松,因为那是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给别人。这是对自己撒谎,也不断对别人撒谎的生活方式。

多年前,我一位中学时代结识的朋友,过了适婚年龄,面临被父母催婚的苦恼。有一次跟我诉苦,她妈步步紧逼,已经快到只要是个男的就想让她嫁的地步。最近又给她相了一个男的,无论学识、工作、眼界都和她差了一截,但她妈催着让她嫁给这男的。

作为同龄人,我和她的处境差不离。所以我很理解她。我怕她承受不住家庭施压,做出违背本心的决定。我问,你喜欢他吗?她回答:一点都不喜欢。我说,既然不喜欢,就不要嫁!

不久后,我们再一次见面吃饭。她告诉我,她去男方看过东家了。准备要结婚了。我当时颇为震惊。她接着说,婚礼的时间已经定了,很快就要结婚。

但是她很纠结,还是不想结这个婚。看着她处在进退两难的痛苦中,我努力想劝说她,我怕她走出这一步会后悔。

我说你就退婚啊,现在还来得及,不是还没结吗?她愁眉不展,无奈叹气说,已经来不及了。双方家长都已经见过面了。她还去了男方的老家。男方爸妈为筹备他们的婚事,买好了婚房,还征询她对家装的意见。

我告诉她,这没什么,房子买了,装修好了还是他们自己的。这没什么大不了的,不结这婚真的没关系。但她是个很心软的姑娘,在她眼里这是天大的事情了。亲戚朋友都知道她要结婚了,而且男方已经做了这么多,况且已经走到这一步了,她现在不可能说反悔就反悔。她没有这样的勇气。

后来她还是结了婚,接下来几年里生了两个孩子。我不知道她现在过得是否幸福?至少在旁人的眼里,她完成了结婚生子这样的大事,有了家庭有了孩子,过上了正常的人生。最开心不过的应该是她爸妈了。

我所知道的,迫于家庭压力,社会舆论结婚的人不在少数。他们按照别人的意愿,完成了自己的人生大事。毕竟在这个现实社会中,按照群体的意愿生活似乎轻松得多。

在这一事件中,按照弗洛伊德的“原因论”,是因为在父母逼婚的重压下,你踏入了一段被迫的婚姻。但当事人真的完全无辜吗?不!

按照阿德勒的“目的论”,或许可以这样解释:你之所以结了这个婚,是你为了达成某种“目的”,主动做出的选择。否则,没有人真的能强迫你做什么。

你听到这里一定会忿忿不平,我明明是被迫的,是最大的“牺牲者”!


事实上,你通过这场婚姻完成了两大目的:

一、完成对父母的报复,又可以完美地把日后婚姻的不幸甩锅给他们。你潜意识的内心的声音在说:我就遂了你们的心愿,反正日后如果过得不好,都是你们造成的,都是你们的错!而非我的选择!

二、这次选择,帮你避开了另一种难堪:如果不听他们的话,你有可能多年后还是孑然一身,你还有可能一辈子嫁不出去。你害怕那时既要面对“当初让你不听我话,何至于到今天地步”的责难,更无力面对在外人看来失败的人生。

所以最终,是你自己选择放弃了你自己,接受他人的干预。不要拿自己的人生开玩笑了!

在婚姻失败后,对父母横加指责吗?在理想无法达成时,责怪师长让你选择了错误的专业吗?父母不可能还你一段美满人生,师长也不可能还你一个美好前程。

最后,他们都只是你生活的旁观者,参与者,不是你人生的主宰者。所有人都可以挥一挥衣袖,转身离去,而你别无选择,必须独自留在你的人生里。

被动选择,本质上是缺乏承担“自己主动选择的后果”的勇气。很难说,为爱坚持,宁肯不婚,和被迫结婚的人,哪种选择会让你过得更好。

但可以肯定的是:按照自己的本心,“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才对得起你自己,才能无悔于这值此一次的宝贵人生。

众生皆苦,唯有自渡!

阿德勒的理论过于博大庞杂,所以在下期将继续和你探讨关于其“课题分离”理论对于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的重要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