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收藏级好文!陈明教授:如何理解麻杏甘石汤证.并运用于临床

 小柴胡汤 2022-05-22 发布于浙江

华医世

图片

图*北京中医药大学陈明教授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习新知识,固然重要。但每隔一段时间,回过头来,复习一下旧知识也许又会有新的感悟,在学中医的道路上又前进了一步。

今天小师妹分享的是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首都名中医陈明教授,应用麻杏甘石汤的经验。供大家参考复习,用3分钟的时间浏览文章,也许又有了临床新悟。

解读

First Frost

麻杏甘石汤证,在《伤寒论》中凡两见,

第63条曰:“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第162条曰:“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两条原文基本相同,故后世医家多合并阐述。

本方证条文虽短,但内涵丰富。

1.  识证

《伤寒论》麻杏甘石汤证两条原文基本一致,只是发病途径不同。

太阳病发汗不当或误用下法,邪气入里化热,导致本证,表现为“汗出而喘,无大热”。

“汗出而喘”乃为本证之核心证候,为邪气入里,化热壅肺所致。

热壅于肺为麻杏甘石汤证之主要病机,热壅于肺,肺气不得宣降则喘;热迫津液外泄,则汗出。

导致本证不易理解主要有两个问题。

1)“不可更行桂枝汤”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为何不云“不可更行麻黄汤”?乃是因其主症为“汗出而喘”,与《伤寒论》中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所见完全相同,所以应予鉴别。

正如高学山《伤寒尚论辨似·太阳经中篇》云:“夫汗出似自汗,无大热似表尚未解,加之以喘,恐认为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故以此汤正之”。

然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为营卫不和,肺气上逆,故用桂枝汤调其营卫以止汗,加厚朴、杏仁以治喘,证为“表虚作喘”。

而麻杏甘石汤证为肺热壅盛,肺气上逆,故用麻黄配石膏为主清散肺热。

正因为二者主证表现相同,所以张仲景提出以示区别,故“不可更行桂枝汤”,实际指“不可更行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证之临床,麻杏甘石汤和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均可治疗“汗出而喘”,然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之汗出而喘,同时还常伴恶寒或恶风,且患者没有内热之征;

而麻杏甘石汤证除汗出而喘外,当伴有心烦、小便短赤、口干口渴、舌红苔黄、脉数等。临床不难区别。

图片

2)“无大热”。

这也是后世注家最为仁智互见之处。

  1. 尤在泾认为,本证为“肺自蕴热而表无大热”;

  2. 程应旄认为,本证为“表里均无大热”;

  3. 柯琴认为“此则内外皆热而不恶寒”;而

  4. 黄元御认为是“表寒里热”。

  5. 聂惠民认为,肺热实证,一般身热较重,甚则壮热不退,但有时因肺热内壅,反而“无大热”,这与桂枝汤的“翕翕发热”颇为相近,

    因此,这一问题令当今学者颇为费解。如

  6. 李小波等认为,麻黄发汗,故用于太阳表实;石膏清热,故用于阳明经证,今汗出而用麻黄,无大热而用石膏,似乎令人费解贾波等认为,麻杏石甘汤有无解表作用,能否兼治表证,关键取决于麻黄与石膏的用量比例。

之所以造成这种认识上的不同,关键是古今皆将“大热”理解为发热一症。

的确,提起“大热”,人们很容易理解为高热,故有些注家认为,麻杏甘石汤证没有高热,这是非常不符合临床实际的。

麻杏甘石汤临床上治疗外感发烧、肺炎等,疗效非凡,而且这些发热多是高热,现代动物实验研究已充分证明了麻杏甘石汤的这一功效。

既然如此,为何条文中说“无大热”呢?其理解的关键是,这里所说的“大热”不是指一个症状。

“大热”在《伤寒论》中有两种意义:

一是确指高热;

二是讲“大热”是个专用词,不可将两字分开,是专指阳明之热,阳明之热即称“大热”。

所谓“无大热者”,是说没有阳明的四大热证,也就是说本证虽然是表证入里化热,但还没有到阳明热的阶段,此时可用麻杏甘石汤治之,所以麻杏甘石汤证并不是真正的里证,应为半表半里阶段,其病位主要在肺,这是本证的核心点。

图片

认识《伤寒论》方证要善于运用动态思维,前后联系,融会贯通,当有立体感

看似一些互相独立的方证之间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比如

麻黄汤证,为外感之始,风寒侵袭体表,表现为发热、恶寒、无汗,这是表证阶段;

如果此阶段没有及时正确的治疗,可能就会由于表邪的郁闭,令邪气内郁而生热,且内热可逐渐加重。

表寒重内热较轻时,表现为“不汗出而烦躁”者,即为大青龙汤证

所以大青龙汤为麻黄汤倍用麻黄加少量石膏“如鸡子大”,以开泄腠理,驱散外邪,兼清里热;而随着病情发展,外寒入里化热渐甚,里热逐渐加重,壅滞于肺,“汗出而喘”,即形成麻杏甘石汤证

然此时虽现里热,但仍未入阳明之里而见阳明大热之象,故云“无大热”,所以其治仍以麻黄配石膏,令邪热从肌表而泄。

再看三方用药剂量之变化

  1. 麻黄汤中麻黄用三两,意以令风寒之邪从表速解;

  2. 大青龙汤证由于外寒郁闭较重,而内热尚轻,故方中麻黄用六两,石膏如鸡子大(相当于三两),麻黄与石膏的比例为2∶1;

  3. 而麻杏甘石汤证由于外寒逐渐入里化热,里热逐渐加重,所以虽仍以麻黄配石膏,然其用量比例却发生了变化,为石膏半斤、麻黄四两,石膏比麻黄用量高出一倍,麻黄与石膏的比例为1∶2。

    因为此时内热已起,若再大量使用麻黄,即使散出些许蝇头小邪,然因其温燥之性必对肺热不利。

    而如果将石膏用量压过麻黄,则不仅制约麻黄温燥,且助石膏散邪平喘,止逆为顺,一举两得。

基于上述三方证之表现和治疗用药,可以体会外邪发病入里变化之过程,亦是诸多六淫之邪侵袭人体发病的一般规律。

按此发病规律,可以推测疾病发展转归,比如麻杏甘石汤证阶段如果没有处理到位,邪气仍会进一步入里,侵犯阳明而成白虎汤证。

此时表邪全无,尽为里证,故治疗亦不需解表,麻黄非但不可再用,而且必用大量石膏,

所以白虎汤中石膏用一斤,同时又配六两知母,以清阳明大热

2.  识方

图片

麻杏甘石汤方及方后注:

“麻黄四两(去节),杏仁五十个(去皮尖),甘草二两(炙),石膏半斤(碎,绵裹)。

右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黄耳杯。”

《伤寒论》用于清解肺热常用药对有二:

一是麻黄配石膏,清泻肺中邪热,主治肺热而喘,代表方为麻杏甘石汤、麻黄升麻汤;

二是麻黄配连翘、赤小豆,清利肺中湿热,本治湿热发黄,现临床多用于治肺热皮肤痒疹较佳,代表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麻杏甘石汤以麻黄配伍石膏为组方特点,麻黄治喘,凡邪气阻塞之喘皆可使用。

陈明教授认为,即使虚喘,通过配伍补肾纳气之品亦可安全使用。

或曰:麻黄辛温,应予治疗肺寒之喘,如麻黄汤是,而缘何用于肺热之证?此恰为方剂配伍之道,

诚然,寒喘当用麻黄,须伍桂枝,以助麻黄发散风寒,以麻黄汤为代表;

而热喘用麻黄,则须配伍石膏,麻黄、石膏相配,为治肺热之经典药对,代表方就是麻杏甘石汤用麻黄在于发散肺中邪气,使石膏发挥更大之清热效力。

还有湿喘一证,咳喘吐痰白而黏,可用麻黄配杏仁、薏苡仁等,《金匮要略》有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即是本证之代表方。

更有肾不纳气之虚喘,亦可使用麻黄配伍,清末医家张锡纯即善用麻黄伍补肾药物治疗虚喘。当然我们在临床使用时还须慎重,麻黄毕竟为发散峻剂。

麻黄平喘效佳,但毕竟为温燥之品,肺热用温燥岂不是抱薪救火,以热治热?麻黄的确温燥,但配伍石膏即可解决问题。

麻杏甘石汤中麻黄用量是四两,而石膏则用至半斤,石膏用量大于麻黄一倍,其温燥之性不足虑矣。

石膏大寒,善清肺热、胃热,以石膏寒凉之性抑制麻黄温燥之弊,则令麻黄散邪平喘而不燥。

加上“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之煎服方法,则更稳妥。

图片

本方清肺热选用石膏也很讲究,清热药众多,《伤寒论》中清肺热药亦为不少,如黄芩、栀子、黄连、桑白皮、连翘等,为何选用石膏?盖因石膏为辛寒之品,清热之中能够发散。

假若使用黄芩、黄连,因为苦寒之品有内收之性,故虽清热,但发散不足,尤于清肺热中较为不利,因肺主皮毛、开窍于鼻,与外界直接相通,清肺热宜向外发散,令邪气从表而解,故本方选用石膏而不用芩、连之属,确为允当。

至于方中杏仁和甘草

一是助麻黄平喘,

一是缓麻黄辛散、石膏寒凉之用,

《伤寒论》中凡寒热并用之方,多用甘草调和之。

3.  识用

运用本方抓住肺热的病机,可广泛用于治疗外感发热、肺炎咳喘、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等病。

运用

First Frost

图片
图片

案1

患者:患儿,男,13岁。

现病史

外感后转为肺炎,高热1周不退,渐见咳喘,表现为白天咳嗽,晚上气喘,某医院确诊为肺炎。

经治疗1周后未见好转,仍发热至39°C以上,且咳喘日渐加重,不能平卧,须张口呼吸。

来诊时患儿仍呼呼大喘,体温38.5℃,发热晚上为重,体温至39℃以上,喉有痰声,咽喉微有红肿,大便正常,舌苔黄厚腻,脉数。

诊断辨为肺热痰喘。

方药:鉴于发热不除,处以麻杏甘石汤合小柴胡汤加味。

麻黄9g,石膏30g,苦杏仁10g,炙甘草3g,北柴胡15g,黄芩10g,法半夏10g,浙贝母15g,瓜蒌皮12g,冬瓜仁30g,桑白皮15g,枇杷叶10g,鱼腥草18g。3剂,水煎服。

嘱其母令患儿当日服完1剂,如发热仍不退,或退后复热者,可连服第2剂。

患儿约晚上10点左右服完1剂,咳喘减轻,但体温下降旋而复升至38.5℃,即令其服第2剂,服后温度降至37℃,未再复升,喘大减。

恐复热,特问服第3剂否?余告之可服,3剂服完,停药食养,令其清淡饮食,以防复发。

本方不仅可有效退高热,即使低热,如果属于肺热实证者,亦可使用。

图片
图片

案2

图片

患者:患者,女,67岁

现病史咳嗽30年,饮食稍咸即诱发咳嗽,少量黄痰,平常容易上火,手脚心发热,但又恶食凉,小腿发凉,关节疼痛,舌红、苔黄厚,脉细滑。

诊断

辨证为痰热壅肺,属上热下寒之证。

治以清肺化痰为主,兼引火下行。

方药麻杏甘石汤加味加味:

麻黄6g,苦杏仁10g,石膏30g,生甘草、炙甘草各6g,蜜桑白皮15g,地骨皮15g,浙贝母15g,桔梗10g,蜜枇杷叶10g,芦根20g,前胡10g,白前10g,肉桂6g。水煎服。上方连服14剂,咳嗽痊愈。

此外,肺主皮毛,开窍于鼻,如皮癣、皮疹、面部痤疮、各种鼻炎属于肺热者,俱可使用麻杏甘石汤治疗。

肺又能通调水道,因肺热导致水液代谢失常,小便不利或遗尿;

肺和大肠相表里,肺热移于大肠,腹泻或便秘者,

辨证使用麻杏甘石汤治疗,皆能取得良效。

图片

以上就是小师妹今天分享的内容,看完文章你有哪些收获或者想法呢?欢迎大家在下方留言处留言,与大家一同讨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