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典扶阳医学的具体治疗方法

 心海真情2020 2022-05-23 发布于广东

经典扶阳医以“温阳”为中心,以附子为主药,以“四逆辈”为底方加减用药,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探索出一整套温阳治法的经验,总结出“扶阳九法”,下面本人结合自己临床体会一一介绍一下。

(一)温阳法

所谓温阳法就是指温扶阳气的治法。一般而论人体阳气有上中下部位之分,上焦有心肺之阳,中焦有脾胃之阳,下焦有肝肾之阳应当分别温之。温心肺之阳有桂枝甘草汤,补坎益离丹等,温脾胃之阳有理中汤、甘草干姜汤等,温肝肾之阳则有四逆汤及其类方“四逆辈”等。但是,下焦之阳是中、上焦之阳之根。人生立命全在“坎中一阳”,“坎中一阳”即肾阳,为人身阳气之本,立命之根。因此,我们所说的温阳法主要是温肾阳,这也是为什么我前面提到要早用、重用、广用“四逆辈”的根本原因。

毫无疑义,温阳法是经典扶阳医学的核心治法,可以说是“元法”,就阴证而言,所有经典扶阳医学的其他治法都必须与“温阳法”配合而成。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若证属纯阴一派阴象阴色,不难辨认。而少阴证阴盛阳衰,可以逼阳外越,而见虚阳上浮、外越、下陷等多种所谓“阴肿火形”之假热,亦即阴火证,人多不识,误作阴虚或者实火,滥施寒凉甘润,导致病情加重,甚至厥脱,临床屡见不鲜。经典扶阳医学的之精华就在于对假热、阴火的认识,论治自然处以温阳法。

(二)温中法

所谓“温中法”,是指温扶中焦脾胃阳气的治法,与“温阳法”温扶肾阳相对而言,更专注于中焦的阳气。虽然下焦阳气是中焦阳气之很,但是在某些病症或者病症的某个阶段,表现的中焦阳气不足相对严重,这个时候扶助阳气的方向就要偏于中焦,同时也要扶助下焦之阳。

经典扶阳医学重视肾阳,但并不轻视中阳,因为中焦脾土是人体气机气化的枢纽,脾土受阴寒所困,必定会气机壅滞,气化失常。温中法的代表方剂有理中丸,甘草干姜汤,吴茱萸汤等。其适应症中焦脾胃阳其虚弱诸证为准,曾辅民教授归纳为多虚、多湿、多寒,颇为准确。

(三)温补法

所谓的“温补法”,是指温阳药与补益药相配伍使用的治法。补益药通常分为三类:其一,补气药;其二,补肾阳药;其三,补阴血药。补气药,如参、术、芪等,代表方有人参四逆汤。补肾阳药,如巴戟天,淫羊藿,补骨脂等,代表方剂有桂附壮阳汤。与此相比,补气药则偏重于脾。补阴血药,比如,当归、白芍、熟地等,通常称之为“温滋”,代表方有当归四逆汤、当归生姜羊肉汤等。

温补法适用于阴寒而兼有气虚阴损之类的病症,《医学心悟》所称:“温之有补,有相兼者,有不必相兼者,虚而且寒,则兼用之,若寒而不虚,即专以温药主之”。

(四)温潜法

所谓“温潜法”,是指温阳药与潜镇药配合用药的治法。温阳以治阳虚之本,如附子、肉桂、四逆辈之类,潜镇以治浮阳之表,药多为金石、介类质重之品,如龙骨、牡蛎、磁石、龟甲等,适用于阴盛于内,阳浮于外的病症。

阳虚外越,一源三岐,根源是肾阳不足,其外越则有在上、在下、在外三种部位之别。张景岳的论述就非常确切:“阳虚之火有三,曰上中下是也;一曰阳戴于上,而见于头面咽喉之间者,此其上虽热而下则寒,所谓无根之火也;二曰阳浮于外,而发于皮肤肌肉之间者,此其外虽热而内则寒,所谓格阳之火也;三曰阳陷于下,而见于便溺二阴者,此其下虽热而则寒,所谓失位之火也。”按照郑钦安的观点,无论阳虚外越至何部位,因其均有“肿痛火形”等所谓假热表现,统称之为“阴火”,因此,温潜法的“潜”主要意味着潜降阴火。温潜法的代表方有潜阳封髓丹、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等

(五)温散法

所谓“温散法”,是指温阳药和辛散药合用,也称“温辛法”。温阳一致阳虚,辛散以解表,温辛并行。温散法适用于阳虚兼有表邪之证,内而阳气虚寒,外则寒邪侵袭,阳虚无力祛除表邪,邪气深入肌表经腧,《伤寒论》称之为:“太少两感证”。

本法以麻黄附子细辛汤为代表方,其他的还有乌头汤。祝味菊先生以擅用本法著称,常以附子、干姜与麻黄、桂枝合用,在伤寒的治疗中尤为常见。认为诊治伤寒之要为“外视表机之开阖,内查正气之盛衰”,开表需要辛散,常用麻黄、桂枝,正衰则须温补,常用附子。

本法不论病程新久,均可采用。不仅内科感受风邪发热、风寒痹痛而投之,还在外科、五官科、皮肤科等有着广泛的临床价值。

(六)温利法

所谓“温利法”,就是温阳法和利水法联合应用的治法,用于阳虚兼有水饮肿湿之证。温阳以治阳虚,利水以治水饮,温利合法,共奏温阳利水之功。由于水为阴邪,阳虚之人进一步发展,气化不利,水湿内停,很容易见到浮肿、咳喘、眩晕、小便不利等水气病症,因此,温利法是十分常见的配伍治法。

温阳药多用四逆汤,肉桂,干姜等温热方药,利水则多用五苓散、薏苡仁、车前子等方药,一般还要配合木香、砂仁、沉香等行气之品。温利法的代表方剂有真武汤、茯苓四逆汤、四逆五苓散、实脾散等。

(七)温化法

所谓“温化法”,是指温阳法与化痰祛湿法合用的治法。温阳以治阳虚,化痰以治痰饮,温化合法,共奏温阳化痰之功。由于痰湿为阴邪,阳虚之人进一步发展,气化不利,水湿凝聚,很容易见到咳喘、痰多、眩晕等痰湿病症,因此,温利法是十分常见的配伍治法。《金匮要略》里曾说,“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即是温化法的体现,所以说经典扶阳医学是来自于经典,回归于经典的一种医学实践。

温阳药多用四逆汤,肉桂,干姜等温热方药,化痰祛湿药多用半夏、陈皮、瓜蒌、薤白等方药,一般还要配合辛散、行气之品。代表方有四逆合瓜蒌薤白汤、小青龙汤加附子、四逆二陈麻辛汤等。本法所治病症不止限于痰饮水湿各证,还广泛用于心肾各证、癌症等。

(八)温下法

所谓“温下法”,是指温阳法与攻下法合用的治法。用于阳虚兼有里实积聚之证,也称为“寒结”、“阴结”。温阳以治阴寒,攻下以治积聚。由于阴气虚弱,肠胃运化失职,或猝然暴饮暴食生冷寒凉之品,均可导致寒结,从而引发便秘、腹胀、腹痛等症,因此,温下法临床应用并不少见。《金匮要略》里的大黄附子汤和温脾汤是温下法的具体应用,大黄通其结,姜附温其寒。

《伤寒论》说:“脉有阴结、阳结者,何以别之?”答曰:“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结。”《景岳全书》说:“有火便是阳结,无火便是阴结。”“阴结”和“阳结”的鉴别,就临床所见,凡便秘而见阴象寒形者,或者习惯性便秘、老年性便秘,以及长期应用大黄、番泻叶等寒凉泻下药,真阳受损者,为“阴结”;而“阳结”多是实热所致,必见一派热象、火形。二者不难判断。

(九)温清法

所谓“温清法”,是指温阳法与清热法合用的治法,用于治疗寒热相兼的错杂病症。温阳以治阳虚,寒凉以治实热,温清合法共奏温阳清热之功。《伤寒论》中的“附子泻心汤”主治心下痞,而复汗出恶寒者,《金匮要略》中的“薏苡附子败酱散”治疗肠痈,均是温阳药与清热药合用之先例。《伤害质难》曰:“附子与石膏同用,一以扶阳,一以制火。附子之温,固可减低石膏之凉,然不能消除其制止分泌之功。体虚而火势过盛,重附而轻膏,仍是温壮之剂.......石膏之寒,已足抵附子之温,然附子失其热,而不减其强心之用,”

温阳药多用四逆汤,肉桂,干姜等温热方药,清热多用石膏、黄连、黄芩等。代表方有乌梅丸、薏苡附子败酱散等。

以上是“温阳九法”的具体内容,灵活运用“扶阳九法”是我们把经典扶阳医学的学术思想应用于临床的基本途径,意义重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