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目前为止,抗肿瘤药物已经历化疗和靶向两次浪潮洗礼,第三波海浪(免疫疗法)正在汹涌来袭…… 治疗方法破译了癌细胞的免疫逃逸机制,通过充分激活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增强自身免疫细胞对癌细胞的杀伤能力。 相较于传统放化疗,它副作用要小得多,而且理论上它会更具有广谱性,适用于更多癌种! 一、实验室的重大发现! 1992年,日本京都大学本庶佑教授团队发现了PD-1基因是细胞死亡的诱导者,并因这一重大发现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根据本庶佑团队的研究,PD-1是人体免疫T细胞的“扫码器”,遇到细胞扫一扫,如果扫到了“良民证”(PD-L1),就认为这是好细胞,放行。 可是坏人也学聪明了,搞来了“良民证”(肿瘤细胞也学会表达PD-L1),免疫细胞用“扫码器”扫到了“冒牌良民证”以为这是好细胞,肿瘤细胞就这样逃之夭夭! 基于这项重大发现,科学家研发出了PD-1/PD-L1单抗,阻断了肿瘤细胞对免疫细胞的“蒙蔽”,让免疫细胞得以保持活性,对肿瘤细胞产生杀伤力。 二、那些明星免疫治疗药物! 最先将PD-1抑制剂带入大众视野的是两大美国医药巨头——百时美施贵宝和默沙东,而这两款药物至今仍在抗癌战场上屡建奇功,相信你也一定有所耳闻——大名鼎鼎的O药(纳武单抗)和K药(帕博丽珠单抗)。 2014年,百时美施贵宝的O药(纳武单抗)抢先在日本登录,并在次年就达到了11.2亿美金的销售额。 而默沙东的K药(帕博丽珠单抗)也不甘落后,率先抢获得了美国FDA批准的第一支PD-1单抗药物的名头。 2015年12月,罹患黑色素瘤晚期的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通过K药治疗4个月后,实现了临床治愈,这一成功案例更是让肿瘤PD-1疗法一战封神,成为肿瘤治疗领域中热门靶点的“辣子鸡选手”,也催生了更多免疫治疗药物的研发。 三、进口药VS国产药! 2018年6月,O药率先通过了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审批,成为国内市场上首个单克隆抗体药物,商品名欧狄沃。 ![]() 次月,K药也以可瑞达的商品名成功进入中国市场,成为可合法购买的药物,让万千家庭再也不用卷入“黑代购”的利益链。 然而,外企的原研药像是一把双刃剑,一边是其在广泛的适应症中疗效有目共睹,另一边高达30万的年治疗费用,不是每个癌患家庭所能承担的。 为了让更多患者在免疫治疗中获益,2018年12月,中国君实生物研发的PD-1药物特瑞普利单抗上市,紧接着信达生物的信迪利单抗也成功获批上市。 但在当时,相较于已经获批4种适应症的K药,仅有1种适应症的国产PD-1药物仍不能满足患者的治疗需求。 2019年5月,恒瑞医药成功研发并上市卡瑞利珠单抗。这种免疫治疗药物,不但拥有4种适应症且预估年治疗费用仅为11.8万余元,一经上市就拯救无数家庭。 然后,更大的好消息还在后面,国产PD-L1药物全数纳入医保! ![]() 在价格降幅超过70%的情况下,医保仍有50%-80%的报销比例,大大降低了患者年自付费用。 以恒瑞医药的卡瑞利珠单抗为例,从11.8万余元降至7万余元,医保报销后患者年自费费用不超过3万余元。 ![]() 在庞大的中国市场中,本土医药公司选择了以价换市,真正为普通癌患带去了生的希望。 四、免疫界的下一位新星又是谁? 随着4款国产PD-1药物进入了医保,目前国内国外的PD-1医药公司也大幅降价,基本扼杀了正在进行PD-1或PD-L1单抗前期研发的创新型公司,对于后入场者的处境逐渐严峻。 但对于患者朋友们来说这也许并不是一件坏事,PD-1或者PD-L1单抗的研发浪潮逐渐退去,随之迎来的是双靶点免疫药物,一款药物起到靶向两个靶点的效果,这也就是所谓的“双抗”,也许会带来更长的生存期和更大的生存希望。 而第四代的基因工程疗法CAR-T疗法也正在崛起的路上,是不是又将带来一场新的抗癌风暴尚未可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