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师培训必备】教学能力的三大基石

 愚然楼 2022-05-24 发布于湖南

对教学的基本原理、基本能力

有很多老师——甚至少工作15-20年的老教师,

都未能建立正确的理解。

老师自己很痛苦(搞不定学生),
学生也很痛苦(不想学、学不会),
而且互相都把责任推到对方头上,
教学质量也不容易得到提升。

对于老师的基本能力,有哪些方面的要求呢?
或者说,老师需要具备哪些基石性的教学理解呢?
Stanford大学L. Shulman教授所提出的PCK理论是一个很有效的框架。

显然,教师不仅仅要和“研究人员”一样,
        掌握学科专业知识
还必须要多掌握一样知识:教学法知识
图片
这就是构成了“教学能力的三大基石”的前两个。

三大基石(1):学科内容知识

学科内容知识,就是专业知识。

美国的“创新之父”有一句非常有哲理的话:
  • Knowing is not understading!


图片


只有只有当教师能够对知识、对知识背后蕴含的真理,有真正理解”时,
你才有可能以简洁、优雅、激动人心的方式,
让他人理解。

——换一个表述就是:
  • 真理总是令人向往、且易于理解的!
  • 因此,教师必须要超越掌握“知识”,掌握知识背后的“真理”!

比如:英语中的“名词前形容词排序”,为一个“知识点”,用“美小圆旧黄、法国木书房”这句口诀,真是绝妙!
图片
但是网红英语名师杨亮老师却提出一个问题:

图片

  • 美国人肯定不知道这句口诀,但为什么他张嘴就能说正确呢?
这一问题直指教学能力的第一大基石!

——Knowing is not understading
我们可以会说流利地说英语、也会总结语法现象,
但可能并没有真正understand!

只有当老师自己能站在“人类思维”的角度,
探寻到这一语法现象背后的思维实质——这才是“真理”所在
你才是“真正理解”这一知识!

然后,你才能以简洁、优雅、激动人心的方式,
帮助学生“小白”来理解、运用!

三大基石(2):教学法知识
图片
从教学能力的“两大基石”的提法上,我们就知道:
教师掌握一定的“教学法”知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这也是学校对新教师进行教学培训的重点所在。

教学法的核心是什么呢?
我们先说单一的“教学方法”
它就是如何开展知识讲解、知识内化、效果评测的各种“教学事件”。
比如:

图片

在上述所示的单一“教学方法”中,
  • “以教师为主”的方法,是职业初期、中期发展的难点(参见“第三大支柱”)!

  • “师生互动”的方法,在职业初、中、后期发展中,一直是重中之重!——这也应该是老师研究、积累、改进的重中之重!

  • 而“单纯”的“以学生为主”的方法,则更多地见于课程改革、教学改革的项目中。在教学实践中,这一方法必须要有效融入“师生互动”之中,才真正具备可行性。


在教师培训中,
单一教学方法往往较为少见,
因为任何一个课堂中,都不可能采用某一种教学方法来实现,
必须是各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组合。

为了解决如何“合理组合”这些单一教学方法的问题,
各种“教学模式”就诞生了:

图片

可以这样说:
  • 教学模式 = 某种教学理念  一套教学程序
  • 教学程序 = 各种单一教学方法的有机组合

比如,最典型、几乎万能的“五星教学法
图片

有影响力的“教学模式”,
都有着深入的认知心理学理论作为基础,
并结合了行之有效的教学实践所获得的经验,
恰当运用的话,确实能够很好地提升教学效果。

因而对于教师来说,
掌握了一套“教学模式”,
就有了一个如何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指针!

教学环节的设计有章可循、而且基本合理,
课堂教学能够按部就班地走下去,
教学效果也能够有基本的保障。

因此,“教学法”作为教学能力的“第二大支柱”,名副其实!

不过,教学模式虽然非常有价值(尤其是对于新教师)
并非万能!也远非教学能力的全部

用一句老话,这就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不掌握“教学法”不成,只墨守“教学法”,也不行……
只知道按照“教学程序”做流水帐,是不能胜任教学的

只有老师深刻理解、掌握每一种“(单一)教学方法”,
然后再恰当组合起来,
才能够真正发挥“教学模式”的巨大作用!

三大基石(3):学科教学知识
图片
教学能力的前“两大基石”,是显而易见的!
而第三大基石的诞生
源于“两大基石”的理论很难解释的一个教学现实
  • 即使两位学术水平相同的老师、也采用同样的“教学法”,但是教学效果的差别却可能很大。
在现实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尤其是新教师和老教师之间,
即使新教师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
而老教师使用“传(guo)统(shi)的”教学方法
新教师也很难胜过老教师。

——这一问题迄今仍然困扰着很多老师、教学研究人员、教发教务人员……

可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个迷题,最终被Stanford的L. Shulman教授所揭开。
图片

Shulman教授主要从事关于教师在教学中知识增长的纵向研究
——即:教师在不断专业成长过程中,知识结构是怎样变化的。

经过长期的跟踪研究,尤其是对优秀教师的访谈、分析,舒曼教授得出了一个结论:
  • 优秀教师的知识结构中,增长最多的,并非掌握了某种特别的教学法(或使用得特别巧妙),而是他们“高效讲授知识”的方法——通过精心设计的讲授、呈现、互动,让学生聚精会神、快速理解和掌握知识!

Shulman由此认为:
  • 教师这个“职业”的专业性主要体现在“知识的可传授性”上。

那么,从教师职业的专业知识角度来说,
这个“知识的可传授性”又体现在哪里呢?

Shulman在前述“学科专业知识”和“教学法知识”两个圆圈之间,
找到了一个交汇之处,
他称之为: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即PCK
图片
翻译成中文就是:“教学内容知识”,或意译为“学科教学知识”。

学科教学知识,究竟又是一种什么知识呢?

Shulman是这样描述的:
  • 学科教学知识,就是把教师所拥有的学科专业知识,转化为易于学生理解的表征形式的知识!

说成大白话,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
  • 专业知识,也就是书本上的表述方法,是不利于学生理解的
  • 因此,老师就需要要把知识,转化为另外一种表达方法,让学生易于理解。
图片
简言之,PCK(学科教学知识),就是关于“表征”的知识
(如果觉得“表征”不好理解的话,用“表达”也可以)
——尤其是“如何用多种方法表达同一知识”的知识。

看到如上理念,很多老师都会产生困惑:
  • 知识的表征形式,居然能有多种不同的表征方式?

按照Shulman教授的PCK理论来解释,
认为只有一种的,就说明:
只具备“学科专业知识(CK)”,
不具备“学科教学知识(PCK)”!

因为,专业的研究人员,是不需要PCK的,只用专业术语不仅足够、而且必须!

这就是Shulman教授为什么认为“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这个职业的“专门知识”了:
  • 是否具有“学科教学知识”,是“研究人员”与“教师”的主要区别
  • 是否具有丰富的“学科教学知识”,是“优秀教师”与“普通教师”的主要区别

所以,老师的作用和教材是截然不同的,
  • 教材,是学科专业体系的某种编排,要解决的是“教什么”、以及达到什么目标的问题

  • 老师,要解决的是“如何教”“如何帮助理解”、“如何促进学习”的问题。




当教师建立了如上认识之后,
当然还有一个难题就:
  • 我怎么知道要把知识换成哪种表征形式呢?


王珏老师基于学习科学的研究,
提出了一整套如何促进专业术语理解的“语义情境化”原理
图片
遇到一个知识难点时,
你只需按照上述5种方法,找到一种有效的知识表征形式,
难点就将迎刃而解!
——这不就是“转换知识表征形式的知识”:PCK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