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自清故乡行】陈德民:拜谒朱自清故居

 昵称79734495 2022-05-25 发布于江苏

【朱自清故乡行】

蓝天如碧,骄阳射下的热浪使得街道两侧的行人也比往日稀少了。古人就有“七月流火”之说,如今随着地球气候变暖,这农历七月的阳光更是炙烤的让人难以消受,连呼吸都觉得是干热的。传说中的扬州是一座宜居城市,如今也不得不笼罩在滚烫的热流之中。

正是在这样的季节里,地处朱自清先生出生地的连云港市朱自清研究会东海县籍研究人员一行六人,由副会长朱其刚等人组团来到了扬州的朱自清故居,拜谒这位中国现代散文的宗师朱自清先生。

扬州朱自清故居。

在一条逼仄的小巷深处,一堵高墙的里面座落着一户砖木结构的老房子,低矮昏暗的房间,古旧落漆的木梁,以及室内陈旧的家具,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从这座小院里走出的一代文豪的励志故事。

1902年,正是国运飘摇的年代,清朝政府被八国联军逼迫在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上签字,大片祖宗留下的土地被强行瓜分,价值连城的国宝和千万两的黄金白银被强盗劫走,列冦的铁蹄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耀武扬威,肆意践踏。人类文明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一时间,举国上下兵荒马乱,鸡犬难宁;黎庶百姓流离失所,生灵涂炭。

朱自清先生嫡孙朱小涛老师(左四)与朱自清研究会的研究人员合影。

正是在这个年代,刚满4岁的朱自清随着父母,懵懵懂懂地离开了生他养他的东海县,先是在江都县邵伯镇万寿宫居住两年,后来,进入扬州城生活,先是租住民房,完成了小学及中学的学业。18岁进入北京大学预科班学习,从此,朱自清便开始了他在外游学、工作的生涯。

也是在18岁那年,在媒人的撮合下,朱自清与一位郎中的女儿武仲谦结婚,后来陆续生了六个孩子。

朱自清与原配夫人武仲谦女士合影。

1930年,朱自清一家搬至现在的扬州市广陵区安乐巷27号的这套房子里居住,一住就是16年。在此期间,他的父母和妻子相继去逝,他便将前妻留下的几个孩子接到北京,与第二任妻子陈竹隐共同抚养。从此,陈竹隐既要照看好自己与朱自清所生的三个孩子,又要抚养从扬州过来的几个孩子,充分体现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朱自清待弟弟妹妹都工作、成家后,便将扬州的这套房子由其庶母看管。逼窄幽深的安乐巷,留下了朱自清一生中许多斑驳的印记和艰辛生活的片段。

朱自清先生与第二任妻子陈竹隐女士的婚房。

我们在朱自清先生曾经居住和学习过的房间里伫足,看着先生当年曾经使用过的家什和书桌,阅读展板上的朱自清生平介绍,遥想先生彼时在逆境中不断求索的尚学精神,他在北京大学学的是哲学专业,工作后却一直教授中文专业,甚至主讲了17门课程。纵观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史,“五四”时期的散文成就对现当代散文的创作影响最大。而这一时期散文成就最高的作家则要首推朱自清先生。朱自清的家国情怀更是备受推崇。让人不禁感叹他虽身处乱世,却能不忘本真,为民族的崛起而勤奋学习,著书立说;为国人的尊严,他拒绝美援,“宁愿饿死,也不领美国救济粮”的民族气概被毛泽东主席大加赞扬。彰显了知识分子的高风亮节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朱自清与第二任妻子陈竹隐的合影。

据朱自清纪念馆名誉馆长、朱自清的嫡孙朱小涛先生介绍,爷爷朱自清虽然只有1.59米的身高,但他却以弱小的身躯挑起了一个拥有十多口人的家庭重荷。

从展出的朱家史料上可见,朱自清的父亲朱鸿钧生于1870年,1915年离任前曾做过徐州烟酒盐务专卖局局长,余下的30年一直没有固定工作。但他家教严厉,对子女的成长要求极严,使几个孩子自幼便继承父辈的家学渊源,受到士大夫家庭的影响,逐渐养成“整饬而温和、庄重而矜持”的文人气质,以至三子一女在那个艰难的岁月里都受到了高等学校的教育。长子朱自清(曾用名朱自华)毕业于北京大学,成为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次子朱物华毕业于清华大学,是中国电子学科的奠基人之一,也是水声学科的开拓者,生前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三子朱国华毕业于厦门大学法学系,生前曾任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法官和代院长;小女朱玉华毕业于南京师范学校,曾任小学教师,后随夫去台湾,现居住美国。一门才子辈出,可见朱家家教之可借鉴之处。

朱自清研究会的研究人员在聆听朱小涛先生的讲解。

由于家庭收入拮据,这就给身为家中的长子朱自清带来了沉重的生活压力,他把工资的绝大部份都寄到扬州补贴家用,自己却省吃俭用,导致落下了严重的胃病,终于在五十岁那年因胃穿孔不治,一代文豪英年早逝,却用他的心血为后人留下了二百多万字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不由令人唏嘘喟叹!

本文作者陈德民在朱自清先生塑像前与其嫡孙朱小涛老师合影。

走出朱自清故居,眼前仿佛看到了朱自清先生远去的背影。回现着先生留下的那一幅幅珍贵的图片,吟诵着先生那一篇篇优美的、富含生活气息和人生哲理的散文,更加感到作为同样出生在东海县这片土地上的文学工作者,努力发掘朱自清先生的作品内涵及创作思想,继承和弘扬朱自清先生爱国、民主,胸怀天下,为人、为文认真求实的精神,以及他的人格魅力和治学之道的责任重大与紧迫。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陈德民先生剪影

作者传略

陈德民  江苏东海人,1998年定居南京。作家、评论家、出版人。高级编辑职称。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红杉树下》,古风体1280行七言长诗《印象南京》。现为《中华文化》杂志主编、中山文学院院长、南京远东书局主编、连云港市朱自清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