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火把、脂烛、蜡烛、油灯:中华三万年照明史,是一部文化史

 雪松691 2022-05-27 发布于安徽

10 万年前,人类用火驱走黑暗;6000年前,人类学会了用动物油、植物油点灯的灯光照明;再后来,人类发明了煤气灯、煤油灯;130 多年,电灯开始出现在人类的生活中,人类从学会钻木取火以来,照明经历了火、油到电的发展历程,照明工具也不断地推陈出新:火把、动物油灯、植物油灯、蜡烛、煤气灯、煤油灯到白炽灯、荧光灯,发展到现在的节能灯、高强度气体放电灯、LED 灯。照明科技的创新设计与应用,引领人类照明步入了崭新的时代。

人类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逐渐掌握了打击、磨、钻等人工取火的方法,实现了用火照明。在照明过程中,经过不继改进和演变,逐渐出现了用以固定照明火源的装置。

文章图片1

东汉镶嵌神兽纹牛青铜灯

人类在旧石器时代后期就掌握了人工取火的方法。距今12 万到 3 万年前的德国杜塞尔多夫附近的尼安德特人遗址中,就发现了用敲击燧石的方法进行人工取火的遗迹。中国的山顶洞人遗址里,也发现过火石石器和待加工的燧石石片,这也说明至少在三万年前,中国的先人们就掌握了用火的技能。

蜡烛

火把是人类最早进行加工后用来照明的工具。原始人把动物脂肪或者蜡一类的东西涂在树皮或木片上,捆扎在一起,便做成了照明用的火把。中国的先民是第一个把艾蒿和芦苇扎成一束,然后蘸上蜜蜡照明的。蜡的发现和使用,直接催生了蜡烛的产生。

蜡烛是人类古代最早的发明之一。最初的蜡烛是用蜂蜡来制造的,它也是今天蜡烛的雏形。周朝时,就已有将植物灯芯固定在油脂中的做法,确切地讲这应该被称为“脂烛”,因为其中并没有“蜡”,它也不是我们现在熟悉的细长形的。中国古代用于照明燃料的动物油以羊油、牛油、和猪油为主,虽然它们熔点都比较低,稳定性和保质期都不佳,但由于产量也较少,在当时只有王公贵族才能使用。

文章图片2

南朝莲瓣纹四管烛灯

中国古代蜡料主要来自两种昆虫蜡,即黄蜡(蜂蜡、蜜蜡)和白蜡(虫白蜡)。黄蜡是工蜂蜡腺分泌出来的类脂质物质,遇空气凝成鳞片状,再由这些鳞片状物质聚合而成。因其颜色微黄,人们习称其为黄蜡。

当时的人们已经学会人工养蜂取蜡技术,并将混合的蜜蜡分开提炼,这大大促进了蜜烛的产量。《博物志》记载:“诸远方山郡幽僻处出蜜蜡,人往往以桶聚蜂,每年一取。”而动物油脂和蜜蜡融合制成蜡烛的方法也很简单:“蒲熟时,多收蒲苔,削肥松大如指,以为心,烂布缠之,融羊牛脂,灌于蒲苔中,婉转于板上,桵令圆平,更灌更展,粗细足便止,融蜡灌之,足得供事,其省功十倍也。”

蜜烛是没有灯芯的。因为黄蜡熔点较低,常温下虽可凝固成型,但蜡质仍较软易化,所以当时的蜡烛都较为粗短,且需放置在圆筒状的烛管内,承载融化后的油脂液体。

文章图片3

蜡烛的普及经历了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由于东周的寒食节禁火,君王赏赐给官员以蜡烛,说明当时的蜡烛极为稀少。到了南北朝时期蜡烛稍微应用得普遍了一些,但也主要是在上层社会,而不是一般的百姓家照明用的。

从魏晋到唐朝,蜡烛烛心是用都是用棉线搓成的,直立在火焰的中心。由于无法烧尽而炭化,所以必须不时地用剪刀将残留的烛心末端剪掉,李商隐因为晚上剪烛芯而写下了“何当共剪西窗烛”的诗句。直到后来发明了三根棉线编成的烛心,使烛心燃烧时自然松开,末端正好翘到火焰外侧,可以完全燃烧,这才不用时常剪烛了。

文章图片4

隋代湘阴窑烛灯

宋朝之后,人们学会了在腊树上刮白膜制作蜡烛。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说:“腊树四时不凋,五月开白花,其虫打如虮虱,延缘树枝,食汁吐涎,剥取其渣,炼化成蜡。”蜡烛才渐渐地走入了寻常百姓家。

到了今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不再使用蜡烛照明,蜡烛则更多地被赋予了感情色彩。在情侣约会、生日晚餐以及一些纪念日和喜庆的日子里,人们才会点起蜡烛。传说过生日的人在心中许一个心愿,然后一口气吹灭所有的蜡烛,便可如愿以偿。这一习俗已成为世界通用的习俗。

烛台

烛灯所使用的光源为呈固态的脂烛和蜡烛,这就要求灯具的构造需要保证烛能平稳地放置在灯具上不会倾倒。中国的烛灯种类非常丰富,有的有灯罩或导烟管,有的是组合形灯,有的是人俑或动物形灯。带烛钎的烛灯最为普遍,魏晋以前,基本都是这种“盏中立炷式”的构造,即烛盘正中立有烛钎,这种形制甚至影响到了油灯。

文章图片5

西汉龙形烛灯

根据考古成果推断,最初人们用盛食物的陶豆来作灯具,进而出现专门的烛灯。这种烛灯具有盘状或碗状的烛盘,光源放置方式是脂烛直接放在烛盘上,无其它固定,是最简单的烛灯。它的特点是简便实用灵活,可用日常生活的其它器物代替,同时可作烛灯也可作油灯。汉代豆形灯就是将脂烛直接放置在烛盘上,较大的盘面可以承接燃烧的灰烬。

为了保持烛的稳定,烛盘式灯具中央出现了直立钉状物,叫做“烛钎”。烛可以插在烛钎上。“烛钎”的出现代表了豆向灯的过渡。这种烛灯有灯座、灯柱、烛盘和烛钎四部分组成,被称为烛台。很多具有复杂结构的灯,比如带灯罩和导烟管的灯,多支灯等,其烛的放置方式也是这种插在烛钎上的方式。战国著名的鸟形灯,就是这种带烛钎的烛灯。

文章图片6

西晋青釉辟邪烛灯

还有一类烛灯有圆柱体的烛插管,蜡烛正好插在烛插管内。这种构造的烛灯比带烛钎的烛灯出现时期晚,有的烛插管比较粗,除了可以插蜡烛外,也可以在上面放置油灯的灯盏,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

民间普通百姓直接在陶或瓷的器物上挖出一个圆形凹洞,即可放置蜡烛成为烛灯。这种灯具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灯具注重实用性、不拘一格的特点。 江苏曾出土过一具西晋时期的狮形烛座,狮背部有一圆形凹洞,便是用来直接插置蜡烛的。

文章图片7

明万历掐丝珐琅花卉纹 菊瓣式烛灯

油灯

在古代, 无论是猪、牛等动物油脂,还是由蜜蜡、虫蜡制成的蜡烛,都是非常昂贵的,普通人家根本点不起。 另外动物油脂燃烧后难闻的气味,所以古代灯具的真正普及还是始于植物油燃料的出现。

西方人采用橄榄油作为照明燃料的历史很长,也因此产生了“壶”这一灯具的原始母型。而中国的植物油多来自于植物种籽,需要“热榨法”的技术成熟之后才能大规模提高出油率。所以虽然战国时,中国已开始种植苴麻和大豆,但都主要用于食用,当时还不具备相应的榨油技术。

文章图片8

唐代邛窑省油灯

直到三国时期,才有了关于植物油压榨以及作为燃料用途的记载。当时的人们用”胡麻、杏仁、红蓝花子、蔓菁子,以作灯油。山东以苍耳子作油,此当治风有益。江湖少胡麻,多以桐油为灯,但烟浓污物“,这时用来照明的植物油有数种之多,说明了老百姓用植物油做为燃料的现象渐趋增多。

古代油灯虽然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但灯具的基本结构并没有多大变化,一般都由灯座、灯柱、灯碗几部分组成,底座与灯盘由灯柱相连,都有储油的容器,都有点燃的灯捻。随着历史和科技的发展,油灯的造型也越来越精巧,功能上越来越完善。有的古灯,不仅是实用品,还是一件艺术品。

早期的灯,类似陶制的盛食器“豆”。“瓦豆谓之镫”,上盘下座,中间以柱相连,虽然形制比较简单,却奠定了中国灯的基本造型。

文章图片9

隋代薄胎酱釉壁挂油灯

豆灯是一种上盘下座、中间以柱相连的油灯,也是中国古代油灯的基本造型。此后由于铸造技术的提高, 油灯造型得到了重要的发展。从春秋至两汉, 油灯的高度发展已经脱离了实用的具体要求,成为特定时代的礼器。史书记载: 秦始皇的陵墓”石椁为游馆,人膏为灯烛,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这一时期油灯的代表有银首人形灯、十五枝灯、长信宫灯、当户灯、羽人灯以及汉代的卧人形吊灯、雁鱼灯等等。

古代灯具根据使用材料分为:青铜灯、陶瓷灯、铁灯、石灯、玻璃灯、珐琅灯等。两汉时期,灯具制造工艺又有了新的发展,对战国和秦代的灯具既有继承又有创新。陶质灯具以新的姿态逐渐成为主流,还出现了铁灯和石灯。明清两代灯具除原有的金属、陶瓷、玉石外,又出现了玻璃和珐琅等材料的灯具。

文章图片10

长信宫灯

古灯根据使用功能又可分为:省油灯、防鼠灯、走马灯、水动灯、环保灯、长明灯等。有的古灯,不仅有灯捻,而且可以根据需要调节亮度、风向;有的古灯,有多种装置,既可挂在空中,又可摆在台上;有的古灯,外加透气的金属孔罩,可以保证灯油充分燃烧,防止灯烟直冲出来。还有的古灯,只是表达某种信念、愿望、追求,用于祭祀、宗教活动之中。

节能灯和节能的观念自古有之。先人在使用动植物油灯的同时,创造发明了各种省油灯和节能灯。唐代邛崃窑出品的瓷灯有个夹层,中间注油,夹层注水。由于水能起降温作用,可节油三之一个左右,是典型的古代“节油灯”。

文章图片11

南朝羽人捧圈青铜灯

煤气灯和电灯

煤气灯是西方发明的,于晚清时传入我国,被视为新东西、洋东西,代表着西方文明。

煤气灯在中国刚开始出现,便受到人们的绝口称赞,称其”白炽耀眼、耀如白日“,甚至称其为”人造太阳“。人们除了称赞其光亮,也被其制造的奇特所倾倒。时人有诗赞道:”电火千枝铁管连, 最宜舞馆与歌筵。紫明供奉今休羡,彻夜浑如不夜天“。

文章图片12

煤气灯

从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西方的电灯登陆中国上海,到了1897 年,上海租界基本普及了电灯。在一百多年前的上海,人们对这个玩意儿可是莫名惊诧。文人墨客纷纷作诗填词,咏此新奇之物, 称赞其光亮、方便与稳定:”泰西奇巧真百变, 能使空中捉飞电。电气化作琉璃灯, 银海光摇目为眩。“

电灯刚在中国出现之时,遇到过一些老顽固的抵制。一个小小的灯泡,开关一揿,竟会发出炽眼的亮光,国人以为奇事, 一时谣诼纷传, 谓为将遭雷殛,人心汹汹,不可抑制。有不少人甚至联名上书政府,要求杜绝使用。直到看到许多人家使用t过后并没有发生任何异常,这种谣言方才平息。

文章图片13

电灯比起油灯、蜡烛来自有许多优点,是科技的进步。 但是, 千百年来形成的老式照明用具的许多特有的幽暗、朦胧、神秘的情趣,也因这种进步而逐渐消逝了。

照明用具背后的文化

油灯、蜡烛伴随中国人走过漫长的岁月,在漫长的使用过程中,人们赋予了灯烛许多文化涵义。

油灯、蜡烛亮度、稳定性不够, 因此, 古时室外公共场所、道路少有公共照明设施, 这迫使人们日出而作,日没而息。夜幕降临,三三两两的庄户油灯,或远或近,忽闪忽灭, 伴以时断时续的狗吠,会给欲归未归的旅行客商带来 幽静、思乡的联想。雨夜因寒灯而更为萧瑟, 荒野因星火而更显空寂。星灯成为传统时代夜景中不可或缺的文化代表。

文章图片14

古代平民睡得很早,枯坐灯下、久久不睡的一是远在他乡的游子,二是空守闺房的怨妇,三是伏案苦读的书生。由于古代交通不发达,所以游子离别、思乡的诗文也多。灯、烛是游子、怨妇、书生身边最容易见到的物品,当他们以物寄情时, 灯、烛就自然成为寄情对象。古代留下来涉及灯、烛的诗词,,大部分出于这些人之手,内容也以叙说离别之苦、思乡之情为主。

”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孤灯然客梦,寒杵捣乡愁“,古人在形容灯的时候,常常将灯与孤、冷、残、清等词相联。蜡烛在燃烧时会因受热而顺烛流下, 思乡、孤独的古人遂将其与眼泪联系起来,称为烛泪。李商隐的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将烛泪与人泪融在一起,,是借烛写情的杰作:。

油灯有灯花,为灯芯余烬, 爆成花形,这种变化,对灯苦思的游子、怨妇便将此当做吉兆,这种吉兆也被他们写进了自己的诗词,连四大名著中都有多处写到灯花。《红楼梦》第四十九回写一些亲戚意外会面, 贾母笑道:”怪道昨日晚上灯花爆了又爆,结了又结,原来应到今日“;《水浒传》第二十二回,柴进扶起宋江来,口里说道:” 昨夜灯花报,今早喜鹊噪, 不想却是贵兄来。“

文章图片15

灯能指明破暗,有点必有灭, 有明必有暗,犹如人的一生有生必有死。故此佛家常用以比喻佛法,世人也将人生比作灯烛。”身如五鼓衔山月,命似三更油尽灯“,将人入老境称风烛残年,人之将死为灯油将尽。

人处大山之中而生崇高之情, 处秀水之间而有柔美之感, 见月有阴晴圆缺而想到 人有悲欢离合。烛油与泪均为向下流淌的液体,挂在烛边的烛油与挂在脸旁,形状亦颇相似, 因此烛油被径称为烛泪。烛光随风摇曳, 灯油终有尽时, 让人联想到生命无常,生命有限。

文章图片16

任何物体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物与物有关联, 物与景有关联。无论油灯、蜡烛, 还是气灯、电灯,都无生命,本身也没任何情感。它们身上的情感寓意,都是人所赋予。人们赋予某一景或物的情感一旦积淀下来, 就会影响后来人对此物的情感,从而成为一种文化现象。点点星火,枝枝烛光,照耀着的,是一部中华民族的照明史,也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