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逝去的太极(十七):太极拳的原始母架到底是什么

 善猎者必善等待 2022-05-27 发布于天津
Image
Image
千江有水千江月,
万里无云万里天。
Image
Image

我在逝去的太极(十六):太极拳到底是不是张三丰发明的?文章中讲到,张三丰创编太极拳的可能性几乎没有,可是他留下了“太极功”却是真实的。

后来的人逐渐就把他的这个“太极功”和拳术结合起来,最终形成了这种内家拳,传到清朝中业之后才有了太极拳这个名字,此前是没有太极拳这个拳名的。

所以,在杨禄躔之前是查不到太极拳这三个字的。而太极拳的逐渐形成也是在围绕这个功而的练法基础上来的。因此说,“太极功”就是太极拳之母,如果没有这个功,太极拳就是所谓的空架子,这也正是大家平日里常说的那句话,“练拳不练功,到老也是一场空”的由来。

因此,后世之所以尊张三丰为太极拳的祖师就是因为他所创编的“太极功”。张三丰留下来的“太极功”分为两部分,一个是“十三势”,一个是“钓蟾功”。

十三势是张真人根据五行,八卦之理,对应人体修炼之法所创的动功。这套动功不是招式套路,而是十三个功架,十三个功架分别对应十三个字。其分别是,掤、捋、挤、按、採、挒、肘、靠(八卦),进、退、顾、盼、定(五行)。

张三丰将这八卦在“十三势”内功练法当中分布在人身上的八个部位,也叫做八门。五行分属于脚步的移动规律,也叫做五步。这种八门五步十三势的练法实际上就是练如何“以心行气,以气运身”。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促进气血循环畅通。

Image

这套功法习练的核心在于腰隙和腰间。腰隙,命门穴是也。腰间,玄关窍是也。命门不开,玄关难现。所以,《十三势行功歌》中开篇就告诉我们“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到了后来就给说成了“松腰”、“塞腰”、“命门外突”等等。

说到“开炉点火”(开命门),这是张三丰所留内功练法的第一要旨。因为张三丰是位高道,他的着眼点绝对不是这个招式怎么用,那个动作怎么打。他都是从内功修炼上考虑的。这在《张三丰全集》中处处可见。所以,我们对张三丰的“太极功”越是深入了解,越是能明白为何说太极拳是内家拳,内功拳了。

腰这里一松,前面的肚脐(神阙穴)就会跟着往里一吸,在命门和神阙中间那个悬空的地方的气场雏形就有了。而人体的中脉从头顶百会到裆下会阴必须要经过这个玄关点,否则上下气机就是断的。因此,“开命门”是内功练法的诀窍。

然后在前进,后退,左旋(顾),右转(盼),中定五种步法当中都要始终保持“开命门”的状态。《十三势行功歌》的第二句歌诀:“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稍滞”指的就是这个。

人一动就必有虚实之分,也就是两个腿的前后承重一定是比例不同的,譬如一条腿60%承重,另一条腿就是40%;一条腿80%承重,另一条腿就是20%。勿论如何都要留意不能破坏“开命门”,也就是腰的这个点的放松。这样,周身的气血循环就能舒畅,鼓荡。

Image

看到这里,大家就说张三丰留下来的功法是不是好?人家老道是真正修成了的人,研究的玩意儿就是高,合理。用今天的话说,科学。咱们再往下看。

张三丰的这个“五步功法”的习练有两个特点,第一,勿论进退,一定是旋转中来完成的,没有直来直去的进退。譬如进步向前,那么就一定是先旋转身体朝侧,然后才旋转身体朝前,退也是同理。

所以,这套“十三势功”从始至终都是在旋转中完成的。在这样的旋转中,人体的丹田(虎)和脊柱(龙)就自然都给练到了。

第二,勿论如何旋转进退,一定要处处都做到中定,也就是始终都要松沉到脚,这是从内功修炼当中所要涉及的重要元素,呼吸(风)上考虑的。他所传下来的练法都是先天层面的,练的是先天气。

先天气是针对后天气区分而来。后天气就是我们平时的口鼻呼吸和身体里的气血。先天气与之不同,是近乎胎息的内呼吸,也就做“真人之息”,另外就是先天的祖气,也就是在胎儿状态时的那个气。这个气就藏在玄关里。

所以,张三丰要求习练“十三势”这套太极功必须要做到松沉(中定),柔,圆,静,慢,匀。

这在他的《道言浅近说》中做过交代:“调息须以后天呼吸,寻真人呼吸之处。古云:'后天呼吸起微风,引起真人呼吸功。’然调后天呼吸,须任他自调,方能调得起先天呼吸,我惟致虚守静而已。真息一动,玄关即不远矣。照此进功,筑基可翘足而至,不必百日也。”

Image
这其中的“调后天呼吸,须任他自调,方能调得起先天呼吸”说的就是练“十三势”不可用口鼻呼吸。口鼻呼吸是外呼吸,一来一往,吸到体内多少,呼出体外就多少,存不住,练多少气都是白练。

张三丰对此说得也很清楚:“初学必从内呼吸下手,此个呼吸,乃是离父坎母重立胞胎之地。人能从此处立功。便如母呼亦呼、母吸亦吸之时。好象重生之身一般。”

这都是为什么一定要始终注意中定(松沉)的道理所在,目的所在。

道家正宗修炼之法都是先天法。不是先天法的皆是外道。先天法必以玄关窍为门户。这个门户不开,任你把道家的功法说得多么玄妙有理也是嘴巴上的功夫,后天上的造作。玄关窍开,进入先天,即可进行筑基的修炼阶段。

静功的筑基在下丹田,动功的筑基在脚下,但最终还是要回到下丹田。动功比静功多了这么一步的法,这是由它的特点特征所决定的。动功到了下丹田筑基这一步的时候就是所谓的“拿住丹田练内功”。可这种“拿住丹田练内功”是通过身体的进退旋转来练的,静功则是纯粹用内呼吸、意念、精气神来练的。

“十三势”的五步功法只能练到丹田功这一块,再往上练就得通过八门功法了。

Image

练八门功法是把意气往身体的八个部位走,《十三势行功心解》中所说的“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指的就是这个阶段的内功练法。

这第一个要练的叫做掤,走的点在小臂桡骨一侧临近腕部处。要能通过气贴脊背把气走到这个点上,否则下面的气血和上面的掤点是连不上的。

这个气是看不见的气,它类似现场物理学上所谓的场,自己能感觉到。能走气,那么内劲渐渐就能自动形成了。气能到哪,劲就能到哪。因此过去讲,意到则气到,气到则力到。这说的就是内家功夫的劲力是怎么练的。

八门里剩余的七个劲点也都是一样的练法原理,只是部位各异。这么练,气就能做到无处不到,整体浑灏的效果了,劲力就可“因敌变化示神奇”,随心所欲的变点,用点。

大家能够看到的老辈人的功夫很神奇实际就是这么个原理,身体里的气、劲儿听话。以我个人的习练感受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实际上就是把人体的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进行了高度的强化,进而对肌肉群的控制更细腻,更如意。

练习八门的时候还要注意五个手指随着掤、捋、挤、按、採、挒、肘、靠的不同练法变化而变化。譬如掤,一定是在大指上有个挑领;採的时候一定是在大指和无名指上形成一个合力;挒的时候一定是在小指上有一个勾挂。

本门对此称之为“五诀”。即掤、擎、拨、掠、分。五诀在外对应不同的手法,劲法,在内对应的是五脏之气。正如本门祖师李瑞东所云:“开关展窍法,全凭指头灵。”这在他所留的“发明源起”中都有记载。本门确实是承传了张三丰所创的太极功,不仅有“十三势”,还有“钓蟾功”。“钓蟾功”是绝对不会对外说的,无法以飨读者,抱歉。

Image

最后我想说的是,太极拳勿论什么门派,多少式子,正常而言都离不开“十三势”这套内功功法的。只是不同的招式练法,风格特点有所差异罢了。我们也能从各个不同太极流派的套路中寻觅到八门五步的影子。

所以,太极拳的原始母架就是这个“十三势”。而无论练什么太极拳,若是不围绕“十三势”这套太极功来练,那么就是与母断了血脉,没了营养的来源。

希望大家能通过这篇文章认识过去的太极发展史,找到自己想要的太极!

Imag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