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坛喷香吐艳的父子:吴玉如·吴小如(郭谦文)

 甘泉书屋i30tsw 2022-05-28 发布于江苏

书坛喷香吐艳的父子:吴玉如·吴小如

         郭 谦

吴玉如,名家琭(1898-1982)当代著名学者、书法大师。他生于南京,原籍是安徽泾县茂林村,故号茂林居士。据吴氏宗谱记载,吴玉如的远祖吴江龙是明万历年间的进士,高祖吴渭来、曾祖吴崇寿都是清道举人,曾祖还当过邳州知州;祖父吴瞻青是清同治年间的举人,光绪19年出使朝鲜,曾出资修建北京宣武门外泾县新会馆;父亲吴彝年在吉林电报局工作,民国后退职居天津。

  (吴玉如照片1)

年幼时,吴玉如就喜欢写字。一次客人来访,趁大人寒暄之际,他抄起笔来,在一把未题款的扇子上写下“姜太公钓鱼”几个字。因不会写“姜”字,误写成“江”。父亲发现后,对他是一顿责骂。祖父走过来,高兴地说:“这孩子敢在扇子上写字,了不得,是我家一匹宝马驹啊”。或许自此时始,吴玉如心中埋下了一生钟情书法的种子。1963年,晚年的吴玉如回忆起这段往事还写了一首诗:

“岁朝红染墨痕新,癸卯临为重六人。

六岁涂鸦发祖笑,白头身世果何因。”

吴玉如十二三岁时,写小楷、行书已具有相当功力。现存最早的墨迹是十三岁时为其母所书一帧小楷泥金扇面。字迹工整,布局匀称。用笔一丝不苟,其书法天赋已见端倪。

1912年,吴玉如入天津新学书院学习。翌年,转入天津南开学校, 与周恩来同班。在学期间由于品学兼优,深受严范孙、张伯苓二位先生赏识。1915年,吴玉如入北京大学预科学习,旋而转入朝阳大学。不久,其父去世,家庭的变故让他辍学。

翌年,为了生计,吴玉如远赴哈尔滨,投奔父亲的生前好友傅强(哈尔滨道尹、中东铁路局理事长)。傅又把他托付给中东铁路交涉局局长马忠骏

马忠骏喜欢与当地文化人交往,住处经常搞“松滨诗社”的文化沙龙。他见了吴玉如觉得投缘,就聘请为家庭教师。1930年左右,吴玉如爱妻卢琴姮早逝。马忠骏支持九女儿马淑蕴嫁给吴玉如当继室。

哈尔滨时期,是吴玉如人生逐步的成熟期。他21岁临写的王羲之《兰亭集序》册页,是目前发现较成熟的早年书作。每字用笔中规中矩,形神兼备,透露出对古人用笔的彻悟。

  (吴玉如书法作品1)

25岁时,吴玉如的楷书相当完美了。他的小楷《题马氏园林五律十二首》,以马氏园林二十四景中的重点景点为题,赋诗12首,并自书在册页上。字字玑珠,令人叹服!这12首诗已经收录于《吴玉如诗文辑存》,书法真迹珍藏于吴玉如艺术馆。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时局不稳,很多人南下。1933年吴玉如回到天津。之后三年,吴玉如游历济南、上海、杭州等地,以文会友,鬻字卖文,留下了大量诗词书法手稿。

之后,吴玉如的行书由苏轼、赵孟頫转向李北海、米芾, 进而学习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诸家临摹《兰亭序》,尤其对《麓山寺》《法华寺》《方圆庵记》《圣教序》用功最勤。小楷多用功于《黄庭经》《乐毅论》《洛神赋十三行》。正楷除学《龙藏寺》《夫子庙堂碑》之外,对北碑《崔敬邕墓志》《张黑女墓志》《张猛龙碑》,尤其是《元略墓志》用功最多,现存的半通《元略墓志》就是吴玉如那时的作品。草书上,他对孙过庭《书谱》推崇备至。篆隶,上自《散氏盘铭》《毛公鼎》,中及汉隶,下至邓石如、赵之谦,皆有所临摹,书法日臻成熟。

  (吴玉如书法作品2)

1936年,吴玉如返津。张伯苓随即聘请他任南开大学商学院教师兼经济研究所秘书。张伯苓为南开大学研定的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及“范孙楼”、“伯苓楼”题字都出自于吴玉如手笔。吴玉如的授课方式极其独特,他开的选修课很吸引学生,由开班时五六个人,到期末座无虚席。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国事日非,风雨如晦。南开大学奉教育部之命与清华、北大南徙云南,合组西南联合大学, 吴玉如当时未能随校南迁。1938年,他只身奔赴内陆,抵达重庆与周恩来重逢。当时,曾踌躇满志,想要为抗日救亡做点贡献。

  (吴玉如行草1)

然而,事与愿违。不久,汪精卫投敌叛国,蒋介石自任参政会议长,其秘书长王世杰劝吴玉如参加国民党,吴玉如断然拒绝。而后,王世杰又传达蒋介石的指令,约期召见。火烧眉睫,吴玉如必须抉择去留。此时,天津发生洪灾,吴玉如乘机向相关人员辞行,说要守护老母亲,赶回天津。

返津后,吴玉如深居简出。一些在伪政权做事的人,纷纷来找吴玉如,劝他“识时务者为俊杰”,都被他拒绝。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日本侵略军对沦陷区加紧压榨掠夺,经济萧条,民生凋敝,吴玉如的生活日益困窘。一些学生想在经济上支援吴玉如,但吴玉如性情执拗,不肯受“无功之禄”。

于是学生们出谋献策,建议吴玉如举办书法展览会,出售一些作品来维持生计。吴玉如同意了,经过几个月的准备,1942年秋,就在天津永安饭店(今新闻图片社),举行了一次为期两周的书法展。展品共三百余件, 真行草隶篆诸体皆备,大有擘窠,小到蝇头。那时社会动荡,参观者仍熙熙攘攘。出现如此场面,也出乎他的意料之外。

  (吴玉如四条屏)

著名画家陈少梅、冯忠莲夫妇参观了展览,不胜叹服。后来冯忠莲专门拜吴玉如为师,学习古文和书法。这次展览是吴玉如生前唯一的一次书展,直到1982年他去世后,天津、北京陆续举办了《吴玉如先生遗墨展》及纪念吴玉如诞辰百廿周年《好墨轻研—吴玉如书法展》,遗憾的是吴玉如不能亲眼目睹了。

抗战八年,是吴玉如生活最艰苦的时期。1945年,吴玉如受聘天津工商学院国文系。同事有裴学海、俞平伯、华粹深等一代知名学者。后来,天津工商学院经教育部正式批文改名为津沽大学,吴玉如任国文系主任。1951年,他因与校方某领导不合而辞职。之后几年,他以授徒、鬻字谋生,也曾为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校勘古籍。虽然生活闲淡,可庆幸的是,他躲过了一场场的政治运动。

吴玉如与同时代的名人:朱启钤、周叔弢、章士钊、林志钧、顾随、严孟群、张学铭、黄琪翔、叶圣陶、俞平伯、张伯驹等交好,并有诗唱和。章士钊的诗有“泾县吴夫子,佳书胜倦翁。”之句,盛赞吴玉如书法。

爱国实业家宋棐卿与吴玉如同年,交往颇多。宋棐卿曾请吴玉如代撰《诫子箴》勉励其子弟。主要内容:“为富不仁,为仁不富。虎之人悖,言不圣陋。作钱之虏,不如贫窭。放利而行,圣人不取。富而为仁,人胡为瞋。广厦万间,庸独庇身。杜陵布衣,稷契志希。汝曹小子,心识莫违。

吴玉如是一位卓越的书法家。经几十年博览勤习钻研,能融汇诸家风格,取唐宋元明清名家之长,形成了自己端丽秀劲、遒健豪放、空灵飘逸的独特书风。其楷隶行草篆无不精能。尤其精湛的小楷,放大后可作为大字帖临摹。

吴玉如有首写给启功先生的五言古诗,谈到自己学书法的经历说:“忆我十二三,读书苦羸弱。书喜苏长公,涂抹未脱俗。弱冠困衣食,何暇事磨琢。惟性之所耽,昼失夜把握。如此年复年,三十乃稍觉。一艺果得之,非徒塑雕酷。能出真精神,天机外人欲。皮毛众可袭,真气不可夺。秋悟寒潭清,春领朝阳沐。倘不能是豁,岑楼空企足。”

吴玉如一贯主张:“作文、作诗、作词、作字,皆须胸中一尘不滓,清气盎然。否则,纵有十分功夫,终难超凡脱俗。但此清灵之气又从何来?天赋固有,学养尤要。”吴玉如的书法出神入化,超凡脱俗也正是他一生追求并领悟了历代书法名家“真气”的结果。

写诗上,吴玉如极具才情,这在《吴玉如诗文辑存》中多有印证。吴玉如1933年所作诗:“燕尘重踏旧纷华,住近红墙识帝家。点检兴亡三百载,宫门老柏有栖鸦。”清代诗坛泰斗陈宝琛读到此诗,称赞道:自同光体诗派创立以来,罕见这类高水平作品。

晚年,吴玉如生活上经济窘迫,捉襟见肘。老友章士钊劝他写信向周恩来总理求助。他的信仅有数百字,毫无乞怜之态,亦无一阿谀奉承之语。周总理看了,笑着说:“吴家琭还是老脾气。”不久,周总理责成天津市安排吴玉如的工作和生活。这样1973年吴玉如被聘为天津市人民图书馆特别顾问,有了一份每月60元的基本工资。

1979年,天津市文史研究馆恢复工作。吴玉如被聘为馆员,每月生活补助为60元,他立刻退掉了天津人民图书馆的月薪。1980年天津市文联恢复,他被选为天津市文联委员。第二年当选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1982年,吴玉如病故。《人民日报》、《天津日报》、香港《大公报》相继刊登了吴玉如去世的消息。

人走了,他的身影仍在,名望更盛。迄今为止,《二十世纪书法经典.吴玉如卷》《吴玉如自书诗稿》《吴玉如手卷精品》(一、二卷)《吴玉如诗文辑存》《吴玉如册页》《吴玉如书法经典》草书《离骚》等十余种著作相继出版。2014年,南开大学成立了“吴玉如艺术馆”,2018年,南开大学举办了《好墨轻研—吴玉如诞辰百廿周年书法展》获得极大成功,受到社会高度赞扬。

吴玉如在20世纪书坛上,与一代宗师沈尹默齐名、有“南沈北吴”之誉。他一生坎坷,却以上千书法作品存世,留下的是艺术瑰宝,将会永久地彪炳史册。

吴玉如有两子:吴小如、吴桐兵,都是当代杰出的学者和书法家。

吴小如,1922年出生于哈尔滨,1932年随父迁居北平,在私立汇文一小读书,1935年在私立育英小学毕业,升入私立育英中学。由于其父吴玉如回南开大学任教,他便于1936年秋转入天津南开中学。翌年7月,抗日战争开始,全家迁入天津租界,辍学了一年。1938年以同等学历考入天津私立工商附中高中,1941年毕业,升入私立工商学院商科会计财政系。1943年先后在天津私立达文中学、志达中学、圣功女中等校任教。抗战胜利后,又重新读大学,考入私立燕京大学文学院,不久离去。1946年夏以商科二年肄业学历考入清华大学中文系,1947年又转入北京大学中文系。

  (吴小如照片)

1949年毕业后,他到天津津沽大学中文系任教。1951年秋,到燕京大学国文系任助教。1952年全国大专院校进行合并调整,他留在北大中文系任讲师。一直干了近30年。主要讲授中国文学史,也开设过中国小说史、中国戏曲史、中国诗歌史、古典诗词、散文等课程。

吴小如在北京大学教授古典文学时,学生们除了被他渊博的学识所征服,对他那双异常有神的眼睛同样记忆深刻。每当他站在讲台上,目光轻轻扫过课堂,学子们便有了与自己对视的感觉。所有的心、目光都会被他的眼睛所吸引,他授课效果因此好得出奇。吴小如坦言:“我当了半个多世纪的教书匠,这是我最喜欢的一份职业,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为人生最大快乐。”

1982年末,吴小如被调到北大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任职,1991年退休。1992年2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担任《诗书画》杂志主编。他还兼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楹联学会顾问、《燕京学报》常务编委等职。

正当他想在晚年发挥光热时,他的夫人却患了帕金森综合症,由于儿女在外地,照顾老伴成了他的重要工作。不过,他还坚持读书写作。每当夜深人静时,他总是埋头于书斋,或展卷静观,或执笔写作。忙里偷闲,相继出版了《书廊信步》、《读书拊掌录》、《今昔文存》、《心影萍踪》、《莎斋笔记》、《常谈一束》等书。

他不图虚名,喜欢做扎扎实实的事。由于不能经常到文史馆上班,他向馆里提出辞去《诗书画》主编的职务,没有获准,为了尽职,每期杂志发稿前,他都要认真审读把关。因为在文史界的名望,经常有青年学者慕名请他审稿。吴小如一旦答应,就会不遗余力写眉批,甚至纠正文中的标点。

2014年5月,吴小如去世,享年92岁。吴小如主编《中国文化史纲要》,学术著作有《读书丛扎》《吴小如讲<孟子>》《古典小说漫稿》《中国文史工具资料书举要》等20种,被文坛称为“最后一位训诂学家,乾嘉学派最后一位朴学守望者”。他还编写了《京剧老生流派综说》《吴小如戏曲文录》《吴小如戏曲随笔集》《看戏一得:吴小如戏曲随笔》《鸟瞰富连成》等京剧理论、京剧史著作。吴小如的去世结束了京剧评论界"朱(朱家溍)、刘(刘曾复)、吴(吴小如)三足鼎立的时代"。

  (吴小如书法1)

吴小如受父亲吴玉如的熏陶和影响,书法上造诣很深,亦写得一手纯净奇秀的书法。但他总是说自己搞书法为了自娱,他绝少为“润格”而“创造”作品。

吴小如的书法作品最大的特点是天真纯净,不俗气、不匠气,在当代书法家中并不多见。这和他学书的目的及本人性格是有关系的。其父吴玉如教吴小如学习书法时,强调了两大前提:即“要学写字应先学做人”;“写字必先读书”。人“宁可不会写字,也不要做一个俗不可耐的写字匠!”吴小如一生都奉此为准则。

对于师友,他愿意用作品来表达情感和友谊。在书法上,他有自己的标准,对于不愿意写的东西和不愿意送的人,决不写、不送。比如1979年,他赠送给周一良的《敬善寺石像铭》临本,就是在周一良深陷困境中,他以书法表达友情的关怀,被周视为“雪中送炭”。 

  (吴小如书法2)

从吴小如的书法作品和学书历程,我们可以看出,他下过苦功夫的,而且路子正,是当之无愧的书法家。从他身上,也可以看出其父吴玉如是如何进行书法教育的。

吴小如曾在《已老莫谈艺》文中说:“当年我学习写毛笔字,根据父师辈的教导,首先要求的不是写字,而是文化素养,即要求写字的人多读书阅世,写出字来能脱俗,有'书卷气’。然后,从横平竖直入手,讲究基本功,必须临帖,不许胡来。也就是说,既要学书(习字),就得有法(规范)。”

吴小如八岁前,父亲吴玉如就开始教他和弟弟吴同宾学书法。魏碑开蒙用的是《崔敬邕志》,楷书则是欧阳询《皇甫诞碑》。刚开始的时候,吴小如觉得被动,因为他临摹碑帖,总看上去不像,为此经常被父亲训斥,曾经一度丧失了学字的信心。

1930年,吴玉如去莫斯科,吴小如在家就撇开父亲的要求,临自己选的《颜家庙碑》,后来又被吴玉如一顿批评。不过,吴玉如对吴小如脱手临《黄庭经》,而不用白折子练小楷还是很鼓励的。

吴玉如经常向吴小如讲书法的经验,比如“大字要作小字写,小字要作大字写”。吴小如的体会是,“写大字要一笔不苟,写小字要一气呵成”。

这样,在父亲的影响下,吴小如对书法的实践和欣赏得到很大的提高。1936年,吴小如开始学习行草,他回忆说:“先父只教临孙过庭的《书谱》,不临写怀素《自序》;只教写二王墨迹和《兰亭》、《圣教》,不许写阁帖;只教写李北海,不许写赵松雪;只教写文徴明,不许写祝枝山。”

  (吴小如手札)

当初,对这些禁忌吴小如不理解。1941年以后,他开始迷上章草以后,吴玉如便告诫说:“只许写《月仪帖》和《出师颂》,不许写赵孟頫的《急就章》,尤禁染指宋克。”直到吴小如1944年开始教书,吴玉如才点破规定他临习禁忌的原因,“要想熔南帖北碑于一炉,体会其相通相承而不相反相悖之理,还需细绎《元略》、《龙藏》”。此后他开始同意吴小如临写褚遂良《圣教序》和赵子昂的各种字帖。

1937年,吴小如休学在家,每天习字自课。他回忆说:“先父嫌我笔力纤弱,嘱咐我备大方砖一块,炊帚一柄,每天蘸水在砖上写径尺大字一个小时。”“可惜我浅尝辄止,练了不足一年,因考入高中而中辍,至今仍视写大字为畏途。”

1951年以后,吴小如到北京燕京大学国文系、北京大学中文系任教。由于工作繁重,暂时放下了书法爱好。20世纪六十年代初,吴小如再次对书法发生兴趣,恢复了习字,这是他学书生涯的一次重要转折。他开始坚持日课(临帖),在他临习的碑帖题记上,保存了不少读书的体会,部分文字1998年被收集为《莎斋论书法文字辑存》和《莎斋碑帖跋语辑存》。

十年特殊政治运动期间,吴小如和启功一样,通过代人抄写大字报、写语录,客观上还是练了字。启功曾经开玩笑说,那时写大字报不心疼纸,加之是站着直接往墙上写,也锻炼了臂力,吴小如也是如此。 

吴小如不仅在学书的历程上受父亲影响很大,书法技巧和书法思想也是深味父亲书法艺术的精髓。父亲吴玉如逝世后,吴小如对父亲的书法艺术、思想进行了深刻研究,并作了阐述,公布了一些他与父亲关于书法艺术的谈话,这些内容成为人们欣赏和学习吴玉如书法的重要指导。 

吴玉如教育吴小如兄弟学习书法时说:“除了直接临摹怀仁集《圣教序》和诸家摹本《兰亭》外,还要从唐宋元明历朝书家成就和表现中去参悟究竟有哪些是已经汲二王之精髓、得二王之法乳的东西,然后学二王才不是一句空话。” 

20世纪80年代后,除了全面系统总结吴玉如艺术思想和“吴派字体”艺术,吴小如开始融入自己的书法艺术实践中,并从自己研究古代文学和京剧艺术的角度寻找艺术间的“通感”,对怎样学习书法、怎样学好书法、怎样选择临习碑帖、怎样欣赏书法、怎样沟通书法与其他文学艺术门类等等问题,都提出了一系列精辟的见解,为研究20世纪我国书法艺术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吴小如在《读书要点、线、面结合》一文中阐述了自己搞古代文学的经验:“我搞古典文学最早也是从兴趣出发的。后来规定了六个字的守则,立志照办:多读、熟读、细读。”学习书法他也借用这样的经验。临帖时,他尽量多接触各种书法碑帖,体会不同的笔法和墨法,从差异中寻找共同点,从字体演变中寻找临写的顺序,真正临懂临会每种字帖。

吴小如在针对如何临写吴玉如书法临本时提出一个观点:临写的人要在临写过程中比较原帖和临帖的异同,领悟吴玉如临本的取舍和变化,也就是“批判地继承”。

练字时,须有一定的数量,更重要的是质量上长进。坚持日课,多读帖、临帖,须坚持练熟一种字帖。只有熟练了,积累了经验,才会产生“职业敏感”,随时体味到书法的妙趣。比如,1986年吴小如参观晋祠华严经石刻后,提出写经体与唐代碑版楷书本出一源,主要差别在于上石和手写的不同。通过观察,他对唐初四大家也有了新的认识,尤其是其中褚体的流行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本文还可顺带提一下吴玉如的次子吴同宾(1925~2005年),他是当代著名的戏剧评论家。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曾任上海文华电影公司编剧、北京燕京大学中文系教师、天津艺术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等职。并任中国戏曲学会常务理事等职。在天津南开大学、师范大学、国际女子学院等任兼课教授。曾为中央电视台,天津电台、电视台及福建海峡之声广播电台等播讲京剧知识。主要著作有《京剧知识词典》、《京剧知识手册》、《京剧艺术讲话》、《京剧清唱三百段》、《京剧生行艺术家浅论》、《中国文化名胜揽萃》等。

  (吴同宾书法1)

吴同宾从小随其父吴玉如研习书法,他的书法也是当世的佼佼者,他的行书、楷书、行草都颇有其父的风范。但他与哥哥吴小如有个约定:不加入书法家协会。他们认为自己的书法赶不上他们的父亲,他们的父亲才是真正的书法家,在父亲下面他们永远算不上书法家。

有了这样的约定使他们都不加入书法家协会。天津书法家协会成立初期有人来请吴同宾出面担任协会会长,被他婉言谢绝。后来,他还多次谢绝了出任书法家协会名誉顾问等职务的邀请。虽然,他没有加入书法家协会,但他的字、他的学问、他的文学素养,他的人品,告诉人们:他是个真正的书法家!他们家庭是真正的文化家庭。

相关文章链接:

1.艺术教育有杰出贡献的父子院长 ——潘天寿与潘公凯 (360doc.com)

2.“实验——探索”石鲁·石果父子一脉相承(郭谦文) (360doc.com)

3.马孟容国画在朱自清妙笔下生花(郭谦文) (360doc.com)

4.百年优秀演员赵丹的书画缘(郭谦文) (360doc.com)

5.开宗立派的刘文西与陈光健给画坛留下传奇 (360doc.com)

6.奇趣的漫画先驱和开拓者(父子):丁悚·丁聪 (360doc.com)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