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线教师如何学习和践行新课标的四点建议

 宝妞 2022-05-29 发布于河南
2022年版课程标准颁布一个月来,专家在忙着解读课标,一线教师在忙着学习课标。大家对课标的重视,至少说明了两个问题。其一,说明大家都有“标准意识”,都希望能够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落实课标理念和要求,提高教学质量。其二,说明大家都希望能从新课标中发现可以真正指导自己行动的新内容——对旧课标有不满意的地方。对新课标有需求,不是“喜新厌旧”,而是老师们在平常的学习研究和教学探索中,接触了很多新的思想、理念和实践,遇到了新的问题,有了新的思考,希望新课标能对这些起到方向性、权威性的解释和指导。
那么,为了切实践行新课标理念,切实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我们一线教师改如何学习和践行新课标呢?笔者结合自身的经验,提出以下四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1
从整体上把握新课标的“新”
“整体”有两层意思一是通过研读《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整体了解这次义务教育课程修订完善的背景和方向。二是从整体框架和方向追求上把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相对于2011年版的变化,抓住变化的核心。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的“前言”部分指出,这次义务教育课程的修订完善,是“与时俱进”的选择和行动,是在核心素养时代,全面梳理课程改革的困难和问题基础上,对实际问题的有效回应。在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的基础上,提出了创新导向,“既注重继承我国课程建设的成功经验,也充分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强化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推动育人方式的变革”。其中,关于课程标准的变化,指出了五点,分别是强化了育人导向、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增强了指导性、加强了学段衔接。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正文明确了课程培养目标、基本原则、课程设置、课程标准编制和教材编写、课程实施等方面的要求。这些是理解某一具体学科新课程标准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在研读本学科2022年版课程标准之前,一定要读一读课程方案,否则就不能从更宏观和全面的角度来理解本学科的课程标准。有专家教授在解读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时候,提出了不赞成大单元教学的看法,除了让人推测他不了解大单元教学外,还有可能就是他没有先认真读一读课程方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在“课程实施”部分第2条是“深化教学改革”,其中就明确指出:“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主题化、项目化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促进知识结构化。”不赞成大单元教学,似乎可以看作是不赞成“促进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促进知识结构化”。这肯定值得商榷的。
再来看看如何从整体框架和方向追求上把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新”。
首先,从目录就可以看出,对比2011年版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标准最大的变化有两个。第一个,2011年版的“课程目标与内容”,在2022年版里变成了两个相互独立的部分,即“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第二个,2022年版里少了“课程设计思路”,多了“学业质量”。
其次,要用心解读和理解新的“课程理念”。对比会发现,与2011年版比较,新课标的“课程理念”表述发生了巨大变化。通过一个简单的表格就可以看出——
2011年版课程基本理念
2022年版课程理念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 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2. 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注重课程的阶段性与发展性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 突出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典范性,加强课程内容整合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4. 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

5. 倡导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和整体性,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
理念的改变,必然导致实践方式和追求的改变。教师研读2022年版课程标准新增的“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就要联系“课程理念”来理解。
顺理成章,用心研读“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两个部分内容,也是从整体上把握2022年版课程标准之“新”的需要。有了“课程内容”,也就是以“纲领”的性质,确定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教什么和学什么、用什么教和用什么学。有了“学业质量”,也就让教师明白了语文课程的实施,需要让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应该达到怎样的质量水平标准。“学业质量内涵”开篇就指出:“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映核心素养要求。语文课程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语文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的整体刻画。”
 
2
聚焦最“专业”的内容
什么是最“专业”的内容呢?无论哪门课程,在培养什么样的人上,答案是一致的,但是不同科目,在学科知识、技能和思想上,都有自己的独特性。“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课程不同于其他学科课程的关键之处,拿什么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业成就应该有怎样的表现等等,这些问题所指向的,就是语文课程最“专业”的内容。
对于已经熟悉了2011年版课程标准的一线教师来说,用对比阅读的方法来领会2022年版课程标准在“专业”上的新发展和新追求,是一个极有效的方法策略。
教师要聚焦的,主要有五点。
一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到底指什么,有什么样的内涵。
二是课程目标的表述框架为什么不再是按以往的5个板块,而是按如今的4个语文实践领域。
三是课程内容到底有哪些,是怎样分门别类的。
四是学业质量标准是如何定位的,能不能直接对应一线教师每个学期,甚至每个单元教学中,对学生学业成就的衡量和把控。
五是课程实施中的“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以明确一线教师要如何开展具体的教学活动,如何对自己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
在这五点当中,虽然核心素养为纲,课程目标为本,但是,对于一线教师而言,如果新课标要致力于促成课程实施方式——主要是教与学方式的变革,那么最需要聚焦的就是“科学内容”部分。因为,“课程内容”部分出现了一个新概念——“学习任务群”。语文课程以学习任务群来组织和呈现课程内容,这一呈现方式不仅仅是为了在课程标准中把课程内容有哪些表述清楚,更是为了告诉一线教师,根据不同学习任务群的定位和功能,设计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发展语文核心素养。
可不可以不关注“学习任务群”呢?显然,那就相当于对新课标视而不见了。“课程理念”部分专门有一条强调了学习任务群,“教学建议”部分也专门有一条做了强调。接下来,是否能够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设计合适的学习任务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是检验一线教师专业能力和素养的重要依据。
 
3
用突破自我的态度,而不是“抱怨”的姿态
2022年版课程标准正式颁布以来,很多专家和一线教师都在积极学习和解读,也有一些专家和名师对新课标提出了质疑。这两种态度,都是正常的,都有存在的积极价值。虽然课程标准是国家引导课程建设和实施的纲领性文件,在育人目标和课程理念上,具有权威性,但是,关于学科课程本质性的内容,尤其是关于“学、教、评”的指导和表述,是属于可以讨论的学术性问题——要不然,课程标准也不会几乎每隔十年就进行一次修订了。
质疑的目的,应该是为了更好的建设,而不能是为了质疑而质疑,那就不叫“质疑”,而叫“抱怨”了。如果专家名师在对具体内容和表述进行质疑的同时,能够提出让大家觉得更加合理的建议,其实也是在帮助一线教师更好地理解新课标。
一个重要的事实是,几十年来,语文教育一直受到诟病,语文课程标准的每一次修订,都在试图针对以往语文课程建设和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给出有效的解决方案。一线教师也的的确确感受到了,课程标准的每一次修订,都给大家的语文教育理念和实践带来了新的突破。例如,2011年版的课程标准,就给了很多一线教师“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以勇气和启发,让很多一线教师探索出了各种具有积极效果的实践经验。
2022年版课程标准,正如《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中指出的,义务教育课程是需要“与时俱进”的。2022年版课程标准,既借鉴了国际先进经验,同时从大量一线教师有价值的实践探索中汲取经验,经过专家反复讨论修订完成的。问题肯定会存在,但积极的突破更值得一线教师用心学习、领会并用来指导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
例如,学习任务的设计,就是为了改变以往低效的、碎片化的单篇课文教学的痼疾——当然,不能像有些教师那样错误地理解学习任务设计,以为就是不要单篇课文教学,实际上,设计学习任务,是为了促进教师真正做到“用课文教语文”。
研读和学习新课标,一线教师最好以突破自我的态度,去发现新的东西,想方设法理解新的内容和新内容中的新理念、新要求、新追求。
 
4
要积极联结自己已有经验
一线教师研读新课标,不能只在文字本身下功夫,要善于积极联结自己已有的课程经验和理解,结合具体的实践案例来解读和吸收。
平时阅读专业书籍,有的教师很快就能够读懂书籍中的思想精华和基本观点,有的教师读来读去味同嚼蜡不得要领,原因可能就在于阅读策略运用与否或对否。除了基础的阅读能力有所差别——主要是相关知识积累不同导致的能力差异,大多情况下,是阅读方法和策略运用的差异,导致了阅读理解的效果差异。
例如,如何理解“学习任务”,就可以想一想自己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有没有用心设计过学习任务,平时在教学设计时安排的学习活动是不是新课标中所强调的学习任务。运用学过的方法识字学词,是学习活动,而不是解决学习生活中真实问题的学习任务。
再如,研读“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时候,可以联结自己实践过的综合性学习,梳理一下两者之间的异同,就能更加深入地理解什么是语文课程中的跨学科学习,为什么要强调跨学科学习。
经验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有了研读时的积极联结,一线教师就能更专业地对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自我判断和评价,建立专业自信。

5
再说几句
除了以上四点,一线教师如果能同时做到以下三点,对新课标的理解,会更深刻。
一是在学习专家名师的解读之前,要确保自己学习过新课标相关内容,有自己的理解和具体的困惑。
二是要更加重视同样是一线教师的解读和观点,因为更能与一线教学经验建立联系,借力实践性理解,提升理念理解和理论水平。
三是要积极将对新课标的理解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不等不靠,勇于探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