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病机学说---内生五气(邪)病机---内风(风气内动)

 慎终如始zxcy 2022-05-29 发布于天津
本文参考人卫出版社《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及人卫出版社《王绵之方剂学讲稿》总结整理而成。

  内生五气(邪)病机

内生五气(邪)病机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自身由于脏腑功能异常而导致化风、化火、化寒、化燥、化湿的病理变化。由于病起于内,故分别称为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统称为内生五邪。因此,所谓内生五气并不是致病因素,而是由于气血津液、脏腑等生理功能失调所引起的病理变化。

人与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与天地相应,天有风、寒、暑、湿、燥、火六气的变化,人亦应之。
人的脏腑功能活动,也会在体内产生与天之六气相类似的变化。因其生之于内,故称之为内生六气内六气,与天之外六气相  对。
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素问至真要大论》)

气之正者为化,气之邪者为变。失其和则为邪气,天之六气异常,习称外六淫六淫
内生六气的异常,习称内六淫
在内伤疾病中,由于脏腑功能异常而引起的类似外六淫所致的病理变化,通常归咎于内六淫。暑邪纯属外邪,而无内暑之说,故内六淫实为内五淫

六气之偏颇为邪气,所以,一般称内五淫为内生五邪内生五邪包括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和内火。
 
内风(风气内动)
一、内风的含义

内风,又称肝风内动,是指脏腑气血失调,体内阳气亢逆而致动风之征的病理变化。因风自内生,故有风气内动之称,内风的病机特点为肝风内动。

 内风的病理变化似外感六淫中风邪的急骤、动摇和多变之性,故以风名之。

由于内风与肝的关系较为密切,故又称肝风内动,简称肝风。所谓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问·至真要大论》)其病理表现以眩晕、肢麻、震颤、抽搐等风动之征为基本特征。

内风包括热极生风、肝阳化风、血虚生风、阴虚风动、血燥生风、痰瘀生风等。

二、内风的病理变化

风气内动有虚实之分,主要有热极生风、肝阳化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血燥生风和痰瘀生风等。

1.热极生风
热极生风是指邪热炽盛,伤及营血,燔灼肝经,筋脉失养而动风的病理变化。热极生风的病机特点为肝经热盛,筋脉挛急。其病变性质为实为热。

热极生风多见于热性病的极期,由于邪热炽盛,火热郁炽于内,煎灼津液,伤及营血,燔灼肝经,使筋脉失其濡养而挛急。临床上以高热、神昏、抽搐疼厥、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目睛上吊等为临床特征。热极生风,可以用羚角钩藤汤,药物组成如下:
羚角片4.5克  生地15克 白芍9克
钩藤9克   桑叶6克  菊花9克
茯神木9克 竹茹15克  生甘草3克
川贝12克
此方有凉肝息风,增液舒筋的功效,主治:肝经热盛,热极生风。高热不退,烦闷躁扰,手足抽搐,发为痉厥,甚则神昏,舌质绛而干,或舌焦起刺,脉弦而数。

羚角钩藤汤主治热病当中发生的风。热人阴分,热入血分,伤耗阴血,造成风动, 所以说是肝经热盛,热极生风。它有外邪之热,外邪入里而生热,所以除这些以外,还可见到高热。

因此,羚角钩藤汤证的特点,除了风的见证以外,还可以见到高热。之所以产生诸多见证,是和高热灼伤阴血有关。

由于有高热,由于阴大伤,所以觉得烦闷,躁扰、神昏,这是热人血分的表现。但是热入血分,不见得有瘛瘲、手足抽搐的现象。这是热极生风所致,所以它用清肝热,养肝血,所谓滋液输津,就是补血养阴。

它以羚羊角作为主药,主要是清肝经之热。无论是犀角还是羚羊角,它的清和一些大寒沉降之品不同,是清而兼散,这是和其他的清热寒凉药相比较而言,也不要去和解表的升阳散火和疏风散热相比较,所以用它作君药。

另外用了一些养阴的、熄风的药。鲜生地的特点,着重是清热生津,那么在这里和白芍起来可以更好地清肝养阴。用钩藤和桑叶来配合羚羊角熄风止痉。钩藤应该后下,因为它是既有甘味,又有苦味,但性凉,所以后下、少煎,取它甘寒能清热生津,能熄风止痉。

因为筋脉抽搐、角弓反张,都是因为有热,而阴血不足以濡养经脉所致。用桑叶在这里配合起来,可以散肝热。由于用大量的清肝药加上桑叶清而兼透,这样就能更好地清肝热,而且可以散热外透。这里边还有两个药需要注意,一个是川贝,一个是竹茹。

因为热伤于经脉,津液不能正常地布散,肝热扰心,肝热伤肺,所以津液就变为热痰,所以用这两个药,对于神昏有作用。神昏一是由于热,一是由于痰,因为川贝能祛除热痰,能够散结,能够润肺,而竹茹既能除热痰,又能清经络之热。

还用生甘草,能清心火,更主要的是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同是甘草,跟白芍合起来,酸甘合化为阴,能够舒挛缓急。它用于热入血分,伤津伤血,它和热在血分不完全相同,有区别,区别在于热已经低了,而阴血已经伤了,所以它是阴伤为主的风动,症状表现为没有谵语,没有斑疹,没有夜不能寐。

这个和清热剂中的清营汤等比较一下就知道,它是一种热病的后期,邪热灼伤了阴血,热减而阴血耗伤,它虽由外感而来的,但现在外邪虽未尽,而虚热已炽,热极生风,如果没有羚羊角,可以用大量的石决明代替,应砸得很碎,先煎一个小时。如果热高而大便秘、小便赤,说明里热盛,可用本方前汤送服紫雪丹。

2.肝阳化风
肝阳化风是指肝肾阴亏,阴不制阳,肝阳亢逆无制而动风的病理变化。肝阳化风的病机特点为肝肾阴虚,阳亢无制,其病变性质为虚为热。

肝阳化风,多由于情志所伤,操劳过度,耗伤肝肾之阴,以致阴虚阳亢,水不涵木,浮阳不潜,久之则阳愈浮而阴愈亏,终至阴不敛阳,肝之阳气升动而无制,便亢而化风,形成风气内动。

临床可见筋惕肉润,肢麻震颤,眩晕欲仆,或口眼歪斜,或半身不遂,甚则血随气逆而卒然仆倒,或为闭厥,或为脱厥。肝阳化风以中风病为多见。

肝阳化风可用镇肝熄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药物组成如下:
怀牛膝30g   生赭石30g   生龙骨15g  
生牡蛎15g   生龟板15g   15g
玄参15g     天冬15g     川楝子6g
生麦芽6g    茵陈6g       甘草4g
功用:镇肝熄风,滋阴潜阳。
主治:肝肾阴亏,肝阳上亢,气血逆乱。头目眩晕,目胀耳鸣,脑部热痛,心中烦热,面色如醉,或时常噫气,或肢体渐觉不利,口角渐形㖞斜;甚或眩晕颠仆,昏不知人,移时始醒;或醒后不能复原,精神短少,脉长有力者。

    镇肝熄风汤现在用来治疗高血压病属实证的作用较好。因为肝阳亢极生风,用重镇平肝的药,作为主要的药来熄风,能把亢盛之阳重镇下去,所以它的主药,赭石、龙骨、牡蛎、龟板,这些都是重镇潜阳的药。赭石是阳明经的药,是冲脉的药。冲为血海,所以凡是气血涌于上者,用代赭石治是个好药,比磁石好一些,但它是阳明经、肝经的药,是镇而不养。磁石是心肾两经的药,它能兼有养阴的作用,而赭石就没有。

   龙骨、牡蛎、龟板是滋阴潜阳,可是实际用在临床上时,龙骨、牡蛎作用太缓,如果作为镇肝熄风来用,头胀痛得厉害,有中风前兆的时候,用龙齿和石决明更好。龙齿重镇、镇惊比龙骨强,龙骨主要是收敛心气,收涩浮阳,所以这两者之间有强弱的差别。

牛膝不是寒性的,是温性的,它的特点是既能引血下行,又能补肝肾,行而有补,而且是下行,所以能引血向下,这就是同血府逐瘀汤中用牛膝的作用相同。因为所治的证缓急不同,这里它主要是用来镇肝熄风的药。天冬、白芍、玄参,与龟板、牡蛎相配合。这里用的是天冬,没有用麦冬,因为上面用镇的东西,下面就要有接纳的东西,才能把它镇下来的阳在下面安得住。

阳为什么能动,就因为阴不足,阴不能配阳,那么既要镇,就要补阴,不然阳还会上窜,所以不用麦冬而用天冬补肾阴,芍药养肝血,补肝阴,加上龟板、牡蛎,都是肝肾经的药。再加上玄参,玄参不仅能滋阴清热,它还能引肾水上行,这样可以使阴补足以后还能上济于心。这个处方是上面向下镇,下面为基础收纳,这样达到一个阴阳交济、协调的目的。

本方在此基础上,根据肝的特点选择了几个药。用牛膝是引血下行,可是又考虑了肝经的问题,肝经有相火的问题,再用川楝子泻肝热,舒肝气。

关于茵陈,因为肝本身喜条达,现在既用重镇的药,又用了引血下行的药,这对于镇肝熄风是有好处的,可肝又是以条达为顺的,压得太厉害了,不但无效,而且还会起到反激而上的作用。所以用一个药来舒肝气,但又不能助热,故首先考虑用寒性的药。而作为茵陈来说,它虽然有少阳初生之气,但毕竟不如青蒿辛透的作用强,根据这个情况,我们主张现在用青蒿。

还用了一个生麦芽,好像和治疗肝风内动没关系,但这里是考虑了整个的方药唯恐重镇以后会把胃气折伤,所以用一个生麦舒肝和胃。如此面面俱到,既可用于中风将作,也可用于已经中风的病人,而不至有始为医病,继为药病之弊

3.阴虚风动
阴虚风动是指阴液枯竭,筋脉失养而动风的病理变化。阴虚风动的病机特点为肝肾阴液枯竭,筋脉失于濡润,其病变性质为虚为热。

 阴虚风动多见于热病后期,或热邪久羁灼,灼烁真阴;或久病误用汗下耗伤阴血,使阴液精血枯竭,无以濡养筋脉,筋脉失养,则变生内风,属虚风内动。

临床上以手足蠕动或瘛疯等动风之象,兼有五心烦热、神倦形削等阴虚之候为其特征。在温热病三焦病机演变过程中,温热邪气深入下焦,累及肝肾,易现阴虚内动之变。

阴虚风动,临床常用大定风珠,大定风珠出自《温病条辨》,
阿胶9g   龟板12g  牡蛎12g
鳖甲12g  地黄18g   白芍18g
麦冬18g  麻仁6g   麦冬18g
麻仁6g    五味子6g  炙甘草12g
鸡子黄2
 【用法】水八杯,煮取三杯,去滓,再入鸡子黄,搅令相得,分三次服(现代用法:水煎去滓,再入鸡子黄搅匀,温服。喘加人参,自汗加龙骨、人参、小麦、悸者加茯神、人参、小麦)

功用:滋阴熄风。
主治:温病热邪久,灼耗真阴,或因误用汗、下,重
伤阴液。证见神倦瘛疚,脉气服弱,舌绛苔少,有时时欲脱之势。

《伤寒论》有黄连阿胶汤(黄连、黄芩、芍药、阿胶、鸡子黄)少阴病,得之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者。本方即在此基础上去芩、连,加味而成。借鸡子黃之形如珠,故名大定风珠,以救治温热之邪久不解,灼耗真阴,神疲痪疚,时时欲脱者。其实主要仍是大量滋阴之品护其内而使虚阳得安而风熄。方中取鸡子黄形圆、味甘补脾,镇定中焦通彻上下,合阿胶能预熄内风震动,所以《温病条辨》著者吴瑭冠名为定风珠。

阿胶鸡子黄汤与本方都配伍了补肝肾之阴的药。有一定的熄风作用,阿胶鸡子黄汤这个方剂中滋阴熄风药不如本方,除了阿胶、白芍、生地、牡蛎外,还有龟板、麦冬、麻仁,这都是滋阴的,特别是五味子收敛心气,这就大大加强了熄风镇痉、安神清热的作用。

到了大定风珠,它所治的证主要就是阴虚了,主要是阴虚风动,它就是抽搐,没有别的,二个方证的脉都是比较虚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往往加太子参,有在心悸或脉结代时才加人参。

4.血虚生风
血虚生风是指血液虚少,筋脉失养而动风的病理变化。血虚生风的病机特点为肝血亏虚,筋脉失养。

血虚生风多见于温热病末期,以及失血、贫血疾患之中,多由生血不足或失血过多,或久病耗伤营血,肝血不足,筋脉失养,或血不荣络,而虚风内动。
临床可见肢体麻木不仁、筋肉跳动,甚则手足拘挛不伸等症以及阴血亏虚之候。

5.血燥生风
血燥生风是血虚津亏,失润化燥,肌肤失于濡养而动风的病理变化。
血燥生风的病机特点为津枯血燥,肌肤失养。
血燥生风,多由于久病伤阴耗血,或年老精亏血少,或长期营养缺乏,生血不足,或瘀血内结,新血生化障碍,或温热病邪,耗伤津液阴血,使津枯血少,失润化燥,肌肤失于濡养,经脉气血失于和调,血燥化风而为风。
临床可见皮肤干燥或肌肤甲错,并有皮肤瘙痒或落皮屑等症状,多见于牛皮癣、皮肤瘙痒症等疾患之中。

6.痰瘀生风
 痰瘀生风是指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湿阻络,气血涩滞,筋脉失养而动风的病理变化。痰瘀生风的病机特点是痰瘀阻络,筋脉失养。

痰即水也,瘀即血也,水不利则病血,血不利则病水,水不利而为痰,血不利而为瘀,故痰瘀交相为害,或痰夹瘀血,或瘀血夹痰。

痰瘀生风,多因嗜食肥甘,脾失健运,聚湿生痰,或形体肥胖,气虚而多痰多湿,痰湿阻络,瘀血阻滞,气血逆乱,气血涩滞而致肝风内动,常发为偏枯卒中。

三、外风与内风的关系

外风为六淫之首,四季皆能伤人,经口鼻或肌表而入。经口鼻而入者,多先侵袭肺系;经肌表而入者,多始于经络,且常兼夹其他外邪侵袭人体。

正虚邪盛则内传脏腑,此两种途径又可同时兼有,因外风作用部位不同,临床上可有不同的表现。内风系自内而生,多由脏腑功能失调所致,与心肝脾肾有关,尤其是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其临床表现以眩晕、肢麻、震颤、抽搐等为主要特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