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治证不治病7-4

 钟家台 2022-06-04 发布于湖北

二、   知识可靠与生命可靠

目录

1、古老中医与新知识

2、易与变易的生命

二、知识可靠与生命可靠

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学习什么样的知识,就具有什么样的文化知性。文化知性往往受到人性与野性的控制,在人类还没有人性净化的时候,野性会在不知觉的情况下,主导文化知性的发展。野性缺乏宽容,人性向往和谐,野性的文化有野性的可靠,人性的文化有人性的可靠。野性可靠则文化至上、技术至上,经济技术的发展高于生命健康;人性可靠则生命至上,健康至上,文化技术以服务生命为宗旨。

1.古老中医与新知识

从《黄帝内经》算起,中医学近三千年了,理论没有多大的变化,后来以病机为本质的新知识、新方法,无不是在《黄帝内经》、《伤寒论》的文化框架中形成的,相比之下,科技文化、商业文化就“先进”得多,要不了多长时间,就有新知识、新理论出现。

世界把实验作为先进的文化手段,认为中华文化、中医学落后的原因,就是没有从经验走向实验。实验形成的是知识可靠,不一定是生命的可靠,现在环境污染、极端气候,有哪一样不和实验有关?中医学从原始无意识的生命体验,到《神农尝百草》感性指导,再到《黄帝内经》的生命理性,没有实验,却具有丰富的生命体验,理论直接建立在活生生的人的生命实践之上,通过大浪淘沙,一点一滴积淀形成。

生命可靠需要无数的生命体验,验证其可靠性的时间,极其漫长,实验方法根本无法相比。实验在短短二百多年,造就了日新月异的科技文化、商业文化,中医经历了漫长历史时期,中华民族付出了难以估量的生命代价,才形成理论体系。《黄帝内经》是一座生命累积起来的文化高峰,辨证论治是一座生命搭建的临床桥梁,中华民族用生命造就了中医文化。这样的文化,怎么就还不如实验室里的标本、小白鼠可靠了呢?

理论的新旧不是生命可靠的依据,技术的进步也不是生命可靠的条件。中医学实在是太古老了,阴阳五行、五藏气血、辨证论治,几千年没有改变,依然在养生保健、临床医疗中发挥巨大的作用,依然是人们普遍采用的养生理论。这是落后的体现吗?恰恰相反,是生命真理性的证明,是先进生命文化的证明。生命之应没有改变,春夏秋冬没有改变,“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没有改变,呼吸饮食二便出入没有改变,关乎生命的文化,为什么要不断翻新呢?缺乏生命真理的文化是短命的文化。

中医学没有不断更新知识,但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病机理论日益丰富,历朝历代都有与本时代的生命之应相一致的病机发展。经典理论从没有改变,后来新的病机学说,都在“阴阳神气”的逻辑框架和辨证论治的临床模式中形成。这不是中医学保守、落后,而是多维时空动态关联性的生命本质没有改变,人还是呼吸空气,饮食水谷,排泄二便。

生命是古老的,人类是古老的,天地气交是古老的,以生命的自然完整性为客观对象的文化,能够不断地否地过去,发展新的知识、新的技术吗?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客观对象就是过去古老的东西,这说明世界已经意识到了古老的生命价值。

临床医疗越是传统的,药物运用越是久远的,越具有生命安全性。任何新的理论、新的技术,没有经过长期的临床验证,都可能隐藏着巨大生命风险,化学药物的更新换代、新药物的层出不穷本身就是个问题。生命是不用新理论、新技术支撑的。工业化社会在不断求新中,制造出食品添加剂,制造出化学污染,制造出pm2.5,制造出原子弹,……,文化形成的人祸隐患,在更新发展的理论和技术中不断积累。

2.不易与变易的生命

有人把中医归之于“现象”文化,并认为中医学的发展在于突破以前未知的“反常”现象。中医学不属于现象文化。现象是直观感知性的东西,确定现象要直观可靠。当然,“形与神俱,尽终其天年”也是一种生命现象,但这种现象,不能实验室直观,也不是单一性直观,而是作为多维联系的生命节点的综合性直观,既包含了最佳的生命质量,也包含了最佳的生命结局(最佳生命结局是最佳生命质量的必然)。

中医的客观基础是活生生的人,是活生生的人多维联系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易经》有简易、变易、不易三个原则。中医学同样有这样三个原则,变易在生命气化活动,简易是“阴阳神气”观,不易是亘古不变的自然客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