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拓睿教育|| 针灸背诵——针灸眩晕、头痛背诵要点

 壹亩莳 2022-06-05 发布于山东

Image

眩晕

眩晕是以自觉头晕眼花或视物旋转动摇为主症的病证。轻者发作短暂,平卧或闭目片刻即安;重者如乘舟车,旋转起伏不定,以致难于站立,或伴恶心、呕吐、自汗,甚至昏倒。其发生常与忧郁恼怒、饮食不节、肾精不足、气血虚弱等因素有关。本病病位在脑,与肝、脾、肾相关。基本病机是风、火、痰、瘀扰乱清窍,或气血虚弱、髓海不足,清窍失养。

【辨证】

主症:头晕目眩,泛泛欲吐,甚则昏眩欲仆。

兼见急躁易怒,头目胀痛,耳鸣,口苦,舌红苔黄,脉弦,为肝阳上亢;头蒙如裹,胸闷呕恶,神疲困倦,舌胖苔白腻,脉濡滑.为痰湿中阻;耳鸣,腰膝酸软,遗精,舌淡,脉沉细,为肾精亏虚;神疲乏力,心悸少寐,腹胀纳呆,面色淡白或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为气血不足。

【治疗】

基本治疗

(1)实证

治法:平肝潜阳,化痰定眩。以督脉、足少阳经及手足厥阴经穴为主。

主穴:百会、风池、内关、太冲

配穴:肝阳上亢配行间、侠溪、太溪;痰湿中阻配中胱、丰隆、阴陵泉。

方义:百会位于巅顶,可清利脑窍而定眩;风池位于头部,局部取穴,疏调头部气机;太冲为肝之原穴,可平肝潜阳;内关为八脉交会穴,通阴维脉,可宽胸理气,和中化痰止呕,与太冲配伍,属同名经配穴,加强平肝之力。

操作:毫针泻法。眩晕重症可每日治疗2次。

(2)虚证

治法:益气养血,补肾益精。以督脉、足少阳经及相应背俞穴为主。

主穴:百会、风池、肝俞、肾俞、足三里

配穴:肾精亏虚配志室、悬钟、三阴交;气血不足配气海、脾俞、胃俞。

方义:百会用补法可升提气血,风池为近部选穴,可疏调头部气血,二穴配合以充养脑髓而缓急治标;肝俞、肾俞滋补肝肾、养血益精、培元固本以治本;足三里补益气血。

操作:风池用平补平泻法,肝俞、肾俞、足三里等穴用补法。

头痛

头痛是以患者自觉头部疼痛为主症的病证,可见于临床各科急慢性疾病。头痛的发生常与外感风邪,以及情志、饮食、体虚久病等因素有关。本病病位在头,与手、足三阳经和足厥阴肝经、督脉相关。基本病机是气血失和、经络不通或脑窍失养。

【辨证】

主症:头部疼痛

1.辨经络临床常根据头痛的部位进行辨证归经如下

(1)阳明头痛:疼痛部位以前额、眉棱骨、鼻根部为主。

(2)少阳头痛:疼痛部位在侧头部,多见于单侧。

(3)太阳头痛:疼痛部位在后枕部,或下连于项部。

(4)厥阴头痛:疼痛部位在巅顶部,或连于目系。

2.辨外感内伤:

(1)外感头痛发病较急,头痛连及项背,痛无休止,外感表证明显,为外感头痛。兼见恶风畏寒,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紧,为风寒头痛;头痛而胀,发热,口渴欲饮,小便黄,苔黄,脉浮数,为风热头痛;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苔白腻,脉濡,为风湿头痛。

(2)内伤头痛:头痛发病较缓,多伴头晕,痛势绵绵,时止时休,遇劳或情志刺激而发作、加重,为内伤头痛。兼见头胀痛,目眩,心烦易怒,面赤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为肝阳上亢;头痛兼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神疲乏力,遗精,舌红,苔少,脉细无力,为肾精不足;头部空痛兼头晕,神疲无力,面色不华,劳则加重,舌淡,脉细弱,为气血亏虚;头痛昏蒙,胱腹痞满,呕吐痰涎,苔白腻,脉滑,为痰浊上扰;头痛迁延日久,或头部有外伤史,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锥刺,舌暗,脉细涩,为瘀阻脑络。

【治疗】

基本治疗

治法:疏调经脉,通络止痛。按部位局部选穴和远端循经选穴。

主穴:阳明头痛:头维、印堂、阳白、阿是穴、合谷、内庭;

少阳头痛:风池、太阳、率谷、阿是穴、外关、足临泣;

太阳头痛:天柱、后顶、阿是穴、后溪、申脉;

厥阴头痛:百会、四神聪、阿是穴、内关、太冲;

全头痛:风池、百会、头维、率谷、太阳、合谷

配穴:①外感头痛:风寒头痛配风门、列缺;风热头痛配大椎、曲池;风湿头痛配偏历、阴陵泉。②内伤头痛:肝阳上亢配太冲、侠溪、三阴交;肾精不足配肾俞、太溪、三阴交;气血亏虚配气海、足三里;痰浊上扰配中脘、丰隆;瘀阻脑络配血海、膈俞。

方义:头部穴位为局部选穴,可调和气血,通络止痛;远端选穴均为同名经穴配合,一上一下,同气相求,疏导阳明、少阳、太阳、厥阴经气血。

操作:风门拔罐或艾灸;大椎点刺出血。瘀血头痛可在局部及膈俞行点刺放血并加拔火罐。头痛急性发作时可每日治疗2次,每次留针时间宜长。

还期待更多的

趣味记忆法吗?

欢迎加入我们的课程学习哦~

拓睿为你保驾护航!

伴你一战成硕~

Imag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