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经百题》(8) 易律夫撰

 易律夫 2022-06-13 发布于湖南

                        《易经百题》(8)

                           易律夫撰

    古《易经》(64卦《易》)与《周易》的混淆,是与新朝王莽时期的刘歆敕辑《七略》分不开的。《七略》载卜筮蓍龟书38卷本《周易》,不管主观企图如何,但客观上为后来的《易经》与《周易》混淆问题提供了条件。致使200来年后的魏朝王弼著《周易注》《周易略例》(还当包括晋韩康伯),首开《易经》与《周易》混淆的先河。王莽作为政治家、改革家,为了自己的权力,褫夺汉室典章,一味复古倒退,以致篡经改典,其错误影响是甚大的。卜筮38卷《周易》为周朝的解《易》方法之一,况且此书久已逸亡。今通行本《易经》上下篇是有史以来的传承物,在商以前就形成了的。商的卜辞是《易》的一种方法,分署辞、前辞、贞辞、兆辞、果辞、验辞六部分,与《易》的一卦相似。《周易》有“之卦”形式,是一种变卦,是随时事变化的,是现实中的应用。如《左传》中的几例:《左传.庄公22年》“周史有以《周易》见陈侯者”,《左传.襄公9年》“是于《周易》曰”,《左传.昭公7年》“孔成子以《周易》筮之”,《左传.昭公29年》“《周易》有之”,《左传.宣公12年》“《周易》有之”。而同时代的《国语》也有些这种卜筮记录。而《易经》名称在战国就出现了(见汲冢竹书、《晋书.束晰传》)。但是,此《周易》是汉刘歆《七略》中的卜筮书38卷本《周易》,与流传于今的古《易经》即64卦《易经》根本不是一回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得从王莽改革或王莽改制开始。

    王莽(公元前461212-公元23106日),字巨君,魏郡元城人(今河北邯郸大名县), 新显王王曼长子、西汉孝元皇后王政君侄。新朝开国皇帝,公元8-公元23年在皇帝位。王莽为西汉外戚王氏家族的重要成员,其人谦恭俭让,礼贤下士,在朝野素有威名。王莽24岁为官,一路顺风,并打倒政治对手,成为年轻的大司马,直至“假皇帝”。西汉末年,社会矛盾空前激化,王莽被朝野视为能挽危局的不二人选,被看作是“周公再世”。公元812月,王莽以假禅让真篡位的方式,代汉建新,建元“始建国”,宣布推行新政,史称“王莽改制”。王莽统治的末期,天下大乱,新莽地皇四年,更始军攻入长安,王莽死于乱军之中。王莽共在位16年,卒年69岁,而新朝也成为中国历史上很短命的朝代之一。     

     王莽的改革,主要是(1)更天下田曰王田,私人不得买卖,黎民百姓都分得了土地。(2)改奴婢为“私属”,亦不得买卖。(3)实行“五均六管”制,即在国都长安及五大城市设立五均官,政府管理五均赊贷及物价,征收商税,由政府经营盐、铁、酒、铸钱、山泽等。(4)改革币制。(5)改革中央机构,加强相权、兵权;重新划分郡县,更改地名。王莽掀起了空前绝后的改名运动,无论地名、官名、建筑名,差不多都改了,而且还任意调整行政区划和行政部门的职权。这样改一次已经够折腾了,王莽却一改再改,有的郡名一年间改了五次,最后又改还到原来的。官吏和百姓根本记不住,所以每次颁发诏书和公文,都要在新名后注旧名。不但影响效率,造成浪费,而且造成官民心理上的厌恶。(6)改革少数民族名称、首领称号。

     王莽改革失败的原因:

     1)动欲慕古,不切实际。王莽在改制中,王莽食古不化,竭力复古,最终导致改制的失败。王莽一向认为,“承天当古,制礼以治民”。是以做了大司马成为宰辅后,“议论决断,靡不据经”。新朝建立后,他言必称三代,事必据《周礼》,“每有所兴造,必欲依古得经文”,把一切政令、设施都弄得古色古香,一部《周礼》几乎是王莽新政的蓝本。王莽是一位儒家理想主义者,所以他对历史上的大儒们所描绘的理想境界羡慕不已。为了解决日益严重的土地兼并问题,在始建国元年(9年),王莽下诏实行“王田制”。王田制的名称取法于《诗经》中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王莽诏书称:“古者,设庐井八家,一夫一妇田百亩,什一而税,则国给民富而颂声作。此唐虞之道,三代所遵行也,……今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其男口不盈八,而田过一井者,分余田予九族邻里乡党。故无田,今当受田者,如制度。”这就是王莽的“王田制”,其核心是变地主阶级土地私有制为封建土地国有制,企图以此来遏止土地兼并。 在封建土地私有制已经出现六七百年的汉末,要废除土地私有,实行土地国有,实在是不切实际的空想。他的一位叫区博的大臣就直接面谏他说:“井田虽圣王法,其废久矣。……虽尧舜复起,而无百年之渐,弗能行也。天下初定,万民新附,诚未可实行。”因此不几年,就因为遭到豪强大地主们的反对而废止了。正如一位史家所说的,井田制“乃书生之论,所以不可行也”。 王莽还根据《诗经》、《尚书》等儒家经典,制定出一套分封的办法:“州从《禹贡》为九,爵从周氏有五。诸侯之员千有八百,附城之数亦如之,以俟有功。诸公一国,有众万户,土方百里。侯伯一国,众户五千,土方七十里。子男一测,众户二千有五百,土方五十里。”在体现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度已确立二百多年后的时候,王莽全面恢复分封制,用世袭的办法代替选任制,其实是一种历史的例退,无论如何都是行不通的。王莽代汉后,为了抑制富商大贾的过分盘剥,又颁布了五均六管法,“《周礼》有赊贷,《乐语》有五均,传记各有管焉。今开赊贷,张五均,设诸管者,所以齐众庶,抑并兼也”。 可以看出,五均六管也是根据《周礼》等旧典损益而成的。这套五均六管法实质上是官营一部分工商业,将民营的盐、铁、酒等大宗商业收由官家来做。这明显是与富商大贾争利,当然要遭到他们的反对。而税山泽,又使在虫蝗旱灾之中指望山泽求生的百姓,没有了活命之路。因此不论是富人还是穷人,一致反对。六管之令行,“天下愈愁,盗贼起”。纳言冯常上谏除六管法,“莽大怒,免常官”。五均六管法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又触犯了富人与穷人的利益,这就使得改制没有了社会基础,失败成了必然的结局。 王莽认为“周公践天子位,六年朝诸侯,制礼作乐,而天下大服”,因而他认为“制度定则天下自平,故锐思于地理、制礼、作乐、讲合《六经》之说”,纠合一帮公卿大夫、文人学士,根据《周礼》所载的奴隶制国家的典则,损益出一套新朝的礼乐制度。然而王莽对《周礼》的看法非常简单,以为只要新朝形式上具备了三代的条文命令,就可实现三代的兴盛局面,这只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王莽事事尊从儒家礼教,“动欲慕古,不度时宜”,而且拘泥于形式上的完善,因此对于日益严重的社会危机,不仅未能有所遏止,反而促其进一步发展,甚至当农民起义的烈火快要烧到都城所在的关中时,他还在根据《周礼》“国有大灾,则哭以厌之”,率群臣来到长安南郊,设坛向天哭诉,责问老天既让他代汉而立,为什么不助他灭贼。 王莽的哭泣未能感动天地,终于在农民起义的浪潮中被砍下脑袋,传以示众。“以复古为解放”是中国历史的一个特点,但像王莽这样一味迷古信古,竭尽全力复古者少之又少,他的一言一行都要从历史典籍中找到根据,这就是泥古不化、发思古之幽情,而不是改革家所应有的态度。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王莽正是复古主义的牺牲品。

    2)性情躁扰,轻于改作。王莽“性躁扰,不能无为”,好逞威风,博求虚名,轻于改作,但又对改制中遇到的困难估计不足,致使许多措施半途而废,或者仅限于法令条文的颁布。在这方面,币制改革与地名变更尤为突出。从居摄二年到地皇元年十余年间,王莽先后四次下诏改币,五次重申改革货币的法令,平均不到三年就改币一次。王莽改币的主要目的是用货币贬值的方法,聚敛财富。结果是币制改革一次,王莽就实现一次对人民财富的大掠夺,社会经济就会出现一次大混乱,以至于“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涕泣于道”。如此频繁、混乱、荒唐的币制改革,在中国币制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这种改革除了增加记忆的麻烦以至带来社会的不稳定之外,则无任何益处。这也是王莽失败的重要因素。在位期间,王莽还屡次挑起对东北、西北、西南诸少数民族的战争。对匈奴曾几度发兵,虽不曾出击,屯边吏卒数十万,持续时间许多年,“吏士放纵,而内郡愁于征发,民弃城郭流亡为盗贼,并州、平州尤甚”。扰攘天下,破坏边境和好局面,改革在这种环境中进行,其结果可想而知。王莽在位期间经常颁布一些改革措施,但往往只注重形式,对具体执行则不甚了了,更多的精力用在讨论修改条令的文辞优美与否、是否符合经典规范上。不断修改条令实际上是不停地扰动民众,给社会带来不稳定。

    3)刚愎自用,所用非人.王莽代汉前,其声名已十分显赫,连皇帝、太后都对他恩宠有加,百姓、士大夫上书称赞王莽的更是络绎不绝。这样的声望使王莽在改制中过于自信,过于迷信儒家经典条文,以至于达到固执己见、刚愎自用、拒谏饰非的地步。王莽经常自以为他的法令条文都是完美无缺的,因此对忠言直谏者,常不能正确处理。如大司马严尤上书,陈述对匈奴作战的困难及不利条件,建议停止对匈奴的战争,集中力量镇压农民起义,结果被王莽贬去大司马之职。当有使者如实报告农民起义的缘由是法令苛酷、剥削沉重时,王莽根本不信,认为是造谣,立即罢免了使者的官职。他叫大司马司允费兴去做荆州牧,问他到任上如何治理,费兴对曰:“荆扬之民率依阻山泽,以渔采为业。间者,国张六管,税山泽,妨夺民利,连年久旱,百姓饥穷,故为盗贼。兴到郡,欲令明晓告盗贼归田里,假贷犁牛种食,阔其税赋,几可以解释安集。”王莽听了大怒,又免去了他的荆州牧。去除苛政以苏民困,这本是解民倒悬之举,能干的官吏才可以做到的,王莽竟然因此而免其官。为政者不知用人才,难怪王莽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群下愈恐莫敢言贼情者”。 王莽后期所用之人大多是拍马奉承、刻薄寡恩的小人。进入关中的流民有几十万人,王莽“乃置养膳官禀食之”,而办事的官吏乘机将赈济的粮米据为己有,致使“饥死者十七八”。王莽听说城中饥馑,问负责此事的王业,业“乃市所买粱饭、肉羹持入视莽,曰:'居民食,咸如此。’”王莽居然就信了他的话。王莽派到各郡督察铸钱的官吏,大都是富商大贾出身,他们“乘传求利,交错天下,因与郡县通奸,多张空簿,府藏不实,百姓愈病”。满朝这种阿谀奉承,颠倒黑白的官吏,新莽政权的倒台是必然的,搞改革必须高度重视用人之道。事在人为,各项改革措施,最终都要通过人去贯彻实施才能收到效果,而效果好坏,又与用人是否得当直接相关。王莽的刚愎自用与用非其人造成改制的彻底失败,教训是深刻的。

    4)客观原因即自然灾害严重。天时对王莽改制也是极其不利的,公元初前后这一段时间,是中国历史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阶段之一,见于记载的有旱、蝗、瘟疫、黄河决口改道等,灾区范围大,持续时间长。如此大的灾害,即使是在国家储备充足、社会秩序稳定的条件下也会造成巨大损失,何况发生在这样一个剧烈变革的动荡时代,出现在国库早已耗费殆尽之时!

     应该说,秦汉以来,对《易》就象《诗》《书》一样重视。对治学者,立了“博士”名谓。博士,为古代学官名,始于战国。秦及汉初,博士的职务主要是掌管图书,通古今以备顾问。秦始皇时有博士七十人。汉武帝设五经博士,教授弟子,从此博士成为专门传授儒家经学的学官。汉初,《易》、《书》、《诗》、《礼》、《春秋》每经只有一家,每经置一博士,各以家法教授,故称五经博士。到西汉末年,研究五经的学者逐渐增至十四家,所以也称五经十四博士。汉承秦制,诸子百家都有博士。汉文帝时,始置《书》、《诗》的一经博士,并立诸子传记博士,有博士七十余人。景帝时,又置《春秋》博士。此时,博士虽百家杂陈而儒家独多,不仅《书》、《诗》、《春秋》有博士,《论语》、《孝经》、《孟子》、《尔雅》也有博士,并且《诗》博士有齐、鲁、韩三家,《春秋》博士有胡毋生、董仲舒两家。这说明此时儒家在学官已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推陈之士,帝亲策问。董仲舒对曰:“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理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无以持一统,法制多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董仲舒的主张,得到武帝的采纳。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武帝罢黜百家,专立五经博士。于是,除个别情况外,儒家经学以外的百家之学失去了官学中的合法地位,而五经博士成为独占官学的权威。建元五年(136),武帝罢传记博士,又为《易》和《礼》增置博士,与文、景时所立的《书》、《诗》、《春秋》合为五经博士。汉宣帝时增置博士为十二类:《易》为施、孟、梁丘;《书》为欧阳,大、小夏侯;《诗》为齐、鲁、韩;《礼》为后氏;《春秋》为公羊、谷梁。西汉的儒学博士,对经学的建立和发展起厂重要作用。汉武帝罢黜原有的诸子传记博士,唯立五经博士,使公卿、大夫、士吏都为文学之士,通晓儒家经典成为做官食禄的主要条件,儒学和政权紧密相连,从而确立了儒学和儒学经典的权威地位,致使儒家以外的诸子学因元进身之路而日益衰微。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五经博士的开始设置,不知有多少人。宣帝末年,增至十二人。东汉初年,博士有十四人。《易》四:施、孟、梁邱、京氏。《尚书》三:欧阳、大、小夏侯氏。《诗》三:鲁、齐、韩氏。《礼》二:大、小戴氏。《春秋公羊》二:严、颜氏。由此至东汉之末,博士人数无所增损。博士的弟子,在武帝时为五十人。昭帝时,增弟子满百人。宣帝时增倍之。成帝末,增弟子至三千人。汉末,太学大盛,诸生至三万余人。由于博士翰林多是世袭制,经学规模日趋庞大。

    王莽的改革,全盘排汉,势必造成混乱。在经学文化上,反映就十分强烈。如《周官》改为《周礼》、《山海经》杂入“三易”说等。故东汉班固《汉书》云王莽“惑乱五经,令学士惑。”由于经学队伍大,人数众多,地位也不低,王莽要在此做足文章,实现政治企图,绝非易事。王莽虽然也懂经学,曾专师名儒,学习《论语》,但从政治角度,要在短时期内企图全盘否定汉以来(西汉)的尊经历史,那显然是不可能的。或许他想出了办法,或许是阴差阳错,作为“群经之首”的《易经》,被《周易》搞得云里雾里,一部书,究竟称《易经》,还是《周易》?有人认为,《周易》包括《易经》、《易传》,显然是把卜筮38卷《周易》忘记得干干净净了。《易经》本为典经,解释的多种多样,卜筮《周易》能概括得了?而主要地是:《易经》并非卜筮书,而是一部历史日记、政典箴言,其中不乏科学发现(如排列组合原理),尤其是有卦名爻辞之后的《易经》,本身就有历史实事在内,何用推衍其它?《易经》的卦爻变化只是一种方法,后人学的也是这样的方法。同时,还有变招和创新。如卜筮《周易》的“之卦”等。但是,《易经》毕竟是《易经》,以其历史的久悠,不能以《易传》杂和的,就象《诗》《书》有它本文一样,是不能与解释的各种文章相混淆的,否则,典经就会殆亡,为一些阴谋者利用。

 (注:本文资料参考了《汉书·王莽传》、孟祥才《王莽传》天津人民出版社等,谨谢)


                       王莽改制钱币“大泉五十”图览(百度)

                     

                      (公元2017422日丁酉季春易律夫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