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气血论

 庆萌堂 2022-06-13 发布于安徽

人作为生命体,从物质层面看,有皮毛、肌肉、筋骨、五脏、六腑等这些组织、器官的物质存在;从意识层面看,有运动动作、思维的意识存在。仅有物质存在是肉体(或尸体),我们可以把尸体解剖作到洞察幽微的地步,但终归是尸体,不是生命的全部。当然,尸体解剖有助于我们对生命认知的提高,很有必要。

那么,传统医学又是如何解释人作为生命体的这一生命现象的呢?

概括一下,就两个字,气,血。气血的完美结合共同形成生命。

人从“父精母血”到胚胎发育以至生命娩出、成长、死亡整个生命过程莫不与气血相关。

人身之有气血,是从本体上论;从属性上论,阳、阴;从功用上论,卫、营。

气包含了源自父母的“先天之气”、由肺脏吸入的自然界清气(氧气)和来源于饮食物的標悍之气。三者的有效结合,缺一不可,以血液津液为载体,运行周身。

先天之气藏于肾。注意,这个肾并非单纯是解剖学上的肾脏,是个较抽象的概念。"肾主精生髓”既是自己生命之原点(由父母精血构成)也是孕育下一代的基点,先天之气只会裁伐减少,不会增多。所谓养生,就是控制透支先天之气。

教科书上说“肺主气,司呼吸”是指肺脏呼吸自然界清气这一功能,只是气的功能的一部分。

饮食物的標悍之气由“胃气”化生,准确说,是“脾胃气”,“脾为胃行津液”嘛。脾是脏,胃是腑;脏藏精气而不泻,腑气宜泻而不满、以通为用;也就是说,脏腑都要有“气”。胃气又称“后天之气”,现代人理解为胃肠消化系统功能(包括肝、胰、脾、胃、肠及食道消化道的功能)。

那么还有许多关于气的说法,如宗气、肾气……等等,均未超出上述三气范围,比如宗气是指肺吸入的清气与脾胃消化的谷气的结合“气”。余不作赘述。

气无形,但可感知。

从整体上看,气在则息存,气亡即人死。

从生理状态看,"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人发怒时,血冲脑门,是因为气引血而上;人高兴时,神清气爽,心平气和……。

从病理状态看,胸闷、腹胀、气上冲、肌肉酸痛……均是因为气的郁滞或不按常道运行造成的。

因而,人体的许多自感症状虽然主观,现代科技无法监测,但作为医生要采纳。判断生命体气血状态比单纯性追求肉体解剖来探知生命更全面。

血是物质,看得见,来源于饮食物的“轻清之气”即精微,“中焦取汁化血”。广义上说,津液(汗、涕、唾、涎、泪、尿、肠道关节及组织器官间液)、精液等与血液同源而功用大同小异,大体上都起滋润濡养作用,在气的引导下遍行周身,因而,观察汗、尿等津液的状态即是血液状态。凡一处不到即是“身外之物”,如脱皮死肌疮痂;癌瘤、息肉等要血液濡养,所以仍是生命的一部分,除恶锄奸要不伤整。

前面说过,以本体论是气血,以属性论是阳阴,以功用论是卫营。

卫有防卫、护卫之意;营有营养、营造之意。血为舟楫,气为血帅,二者相依相谐。“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它们的运行都有一定的常道。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一旦受气候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发生营卫不和现象时,即气血不调和,各行其是。气失载会阻滞、逆行(气上冲、利)、乱窜;血失导会瘀阻、妄行、死结。当然,这些现象有轻重微甚之别,其判断依据仍然来源于自感症状、他感症状和体征。

以阴阳论,自然界万物总赅之。气为阳,血为阴。中医常说阴虚、阳虚,“阴虚生内热”,“阳虚生外寒”,阴虚少血则气余,气有余便是火,故热;阳虚少气则血凝,血凝失温则寒生。

其实,气血合体,阴阳本一,亡血即脱气,气亡命不存,何来二说?二说者,为寒为热也。说“亡阳”者即是亡津液,温之气存血生;说“亡阴”者即是热(除外创伤大出血),寒之血留气存。危证虽以气血论,但以寒热分,而虚实兼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