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又寒又热?一补就上火?这些祛湿路上的“坎”,听听老中医怎么解

 东家88 2022-06-17 发布于广西
今年夏天到底有多湿?

拿我自己举例子,因为这阵子成都雨水太多,感觉人都水肿了好几斤,早晨挣扎着起不来床,下午没精神,脸上更是时时刻刻泛着油光······

图片

湿性黏浊,本就是一种复杂的邪气,除了常见的寒湿、湿热,还容易因为体质,出现各种难解的问题👇

  • 怕冷手脚冰凉,但舌苔又黄腻,又寒又热,不知道该祛湿热,还是该排寒湿

  • 湿+寒堆在一起,祛湿怕伤阳,补阳又上火

  • 鼻子干、头发干、眼睛干······又燥热又湿重,不知道该养阴,还是祛湿

点击图片,做个测试

看看自己湿气有多重


这些问题应该怎么处理呢?

我收集了3位医家的观点,希望这些中医对待湿气的方式,可以帮你们全面的了解湿气的复杂变化,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清湿路,让身体重新恢复轻盈~


图片

湿气重的朋友,时间久了,大多都又寒又热,不再只是单纯的湿热或者寒湿。

这其中,叶天士就提到了一种很典型的寒热夹杂:全身、或者四肢冰凉,怕冷,但是舌质偏红,舌苔黄且厚腻,小便也偏黄,既有寒象又有热象。

图片

他认为,这种情况不算是真正的阳虚,而是“阳遏”,也就是阳气被“堵”住,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核心的调理方式应该是👇

图片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向理解它:

①阳气,在“通”不在“补”

所谓通阳,就是让阳气通行,类似于交通疏导,让它去该去的地方。

叶天士认为,阳气不能通行,原因就在于湿邪阻滞脏腑、气机。所以虽然有体寒的表现,但需要的是疏通湿气,而不是补阳,不给繁忙的交通多添负担,让其堵上加堵。

图片

②如何通?——给邪以出路

利小便是最直接疏通湿气的方式。

叶天士讲,处理湿气应该“给邪以出路”,让湿气有路可走,通过小便排出,让身体恢复畅通。

图片

③并非不能温阳

湿是阴邪,最易伤阳。长期有湿在身,即使本身阳气充裕,也会因为湿邪受损,出现阳气不足的情况。

所以在清理湿气的同时,也可以适当吃一些正祛邪的食物,比如生姜,意在提振阳气,避免耗损。

图片

从入夏开始,我们一直推荐大家喝的清舒茶,寒热夹杂的朋友就可以喝起来了👇

薄荷、白茅根、绿茶、陈皮、甘草、干姜按照2:2:2:2:1:1的比例准备好,用热水冲泡饮用


图片

这个方子属于“通+温”的搭配。

白茅根作为君药,+绿茶、薄荷,既利尿,能让湿气排泄出体外,又清热,疏散壅滞的热气。主打的就是让湿邪有出路,让阳气重新流通。

再辅助干姜、甘草、陈皮,微微的提振一下脾阳,不大补,旨在恢复阳气本身的运行。

图片

两方结合下来,就是又寒又热的朋友可以放心喝的祛湿方子。


图片

寒湿的形成主要在于脾阳不足,寒气重,运化不了水湿。这种身体情况下,我们需要温阳,但却不能大补。

因为中医在调理体寒的时候,讲究一个阴阳平衡,温阳的同时还需要兼带补阴。一方面,不让阳气补得太过,反而伤阴,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滋阴敛阳,阴足了,补的阳气才能更好被吸收。

图片

但寒湿与单纯体寒并不相同,多了湿气的阻滞,直接选择这种补法,一不小心就容易上火。所以吴佩衡先生认为应当👇

图片


他认为,处理寒湿时,可以重用姜附桂等温热药,达到“阳热运行,阴邪化去”的效果,让阳气自发的运作起来,清扫湿气。

而这个过程中,不建议多用滋腻、补阴的药材,如当归、白术等,容易留邪在体内,难以彻底扫清邪气。

就像火遍全网的驱寒姜枣茶,生姜温阳,大枣、红糖补阴偏滋腻,调理单纯体寒立竿见影,却不一定适合寒湿的女生。

图片

所以之前很多朋友问我,体寒应该怎么调的时候,我多会问一下她是否有湿气,从日常调理的角度讲,没有湿气可以长期喝姜枣茶,有湿气的话,则更建议喝陈皮姜米茶👇

图片

食材:陈皮、新鲜生姜、大米按照1:1:5的比例来准备,另外准备约一瓶盖的黄酒。
做法:1、生米和鲜姜、黄酒一起放入锅内小火进行翻炒,生米炒至微微焦黄,鲜姜需要把水分炒至全干。
2、生米和姜炒至成型后,最后加入陈皮,翻炒4-5铲,即可出锅。


图片

它以生姜为主,能保证脾阳的充足补给,再辅助炒米+陈皮,取其化浊排湿的作用,最后借助黄酒的温通力,又温又清,不滋腻,既不伤脾阳,也不容易补上火。


图片

可不要以为湿气重的人,一定不干也不缺水。这种又干又湿的状态,一定是我们祛湿路上容易忽视、但又迈不过去的“坎”。

原因是,祛湿是会伤阴的。

不管是利水,让湿气通过小便排泄出去,还是燥湿,通过热力“晒干”湿气,它们都不算智能的方式,可以区分“湿气”、“阴液”。

图片

所以无差别调养下,在身体的某个阶段,我们就容易既排了湿,又耗损了阴液的情况👇🏻

既燥:鼻腔又干又热,口渴想喝水,午睡起来发热,胸闷、心悸,掉发
又湿:舌苔黄腻、厚重,精神萎靡,大便不成型,昏昏沉沉睡不醒

当处在这样的状态时,再继续一味的祛湿就不适合了。谁想让身体继续耗损下去呢?

图片

那遇上这种又干又湿的情况,应该怎么办呢?李斯炽先生给出了一句话的建议:

图片

日常饮食时,一定需要注意挑选合适的食物,从生活上,达到滋润、祛湿两不误的效果。

①选择养阴,而不是滋阴的食物

养阴强调“护”,轻柔、和缓,能呵护阴液不被外邪所伤,不易生湿,非阴虚人士也能用。

而滋阴更强调“补”,量大、力足,针对的是深度缺“水”的阴虚人士,补身体虚耗。

养阴的食物有👉麦冬、石斛、玉竹、沙参、百合、莲子,不滋腻,偏甘淡微寒,能助湿热清理
滋阴的食物有👉熟地、阿胶、黑芝麻、枸杞子,偏滋补,湿重的情况下,脾胃不好运化

图片

②选择甘凉、平,渗湿,而不是苦寒、辛温的食物

又干又湿的人,一般湿热重,热气足。

苦寒的药物,比如黄柏、大黄之类,虽然清热效果强,但却很容易泄掉体内的阳气;而辛温的药物,如附子、细辛等,燥湿,又容易灼烧阴液。

图片

所以,李斯炽先生更强调用一些甘凉、平,能够清湿的食物,来缓和对待身体。例如👉茯苓、薏米、甘草、冬瓜、丝瓜、黄豆芽、绿豆、玉米等。

一方面“取其甘以润之之义”,借食物的甘味,来润养滋养,缓解燥热感,另一方面,又能将体内的湿气往下排泄出体外,还身体轻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