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暑丨这是一个相当厉害的日子!这些养生秘诀不可不知

 圆梦的图书馆29 2020-08-02
“小暑不算热,大暑正伏天。”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也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言:“大暑,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在夏天的尾巴,老天好像卯足了劲,将太阳之火扇到最旺,几乎要把万物晒蔫过去。
 

暑为火热之气所化,暑气太过,伤人致病,则为暑邪。因为暑邪是向上的、上升的,所以人们在这段时间,容易出现多汗面红、口舌生疮、头晕目眩等头面部的问题,心脑血管的疾病也多发!
 
暑邪的特点就是炎热,易扰心神,伤津耗气,多挟湿,中老年人、体弱多病的人,身体底子不好,极易被暑邪所伤,一定要注意!

 01
大暑养生,关键在于“清”
 
大暑养生重在一个“清”字,即注意饮食“清洁”、机体“清热”,以“清补”为主。
 
01 注意食品卫生,勿食生冷
夏季气温升高,湿度大,适合各种致病微生物繁殖,因此在饮食方面一定要多注意——食材要洗净,加热烹制的食物要烧熟煮透;饭前便后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吃不洁或变质的食品;勿食用冰冻食品或生食水产品等。
 

02 “清热”可以多吃点“苦”
苦味配夏,苦味之阴可调夏季之阳热,降心火,养心气,清暑热,并有提神、醒脑的作用。苦瓜是最具代表性的苦味食物,苦瓜可炒、可蒸、可煲汤还能作为茶饮食用。此外,苦笋、莴苣、苦菊、莲子等也是不错的选择。
 
需要提醒的是,苦味食物多性寒,脾胃虚寒者、女性月经期不宜吃太多“苦”。
 
03 “清补”首先要祛湿
 清补,简单说,就是先把体内湿气、毒素等垃圾给清除掉,疏通经络,然后再扶正固本,使人体阴阳得以平衡。
 
大暑时节正值长夏,长夏属土,而脾也属土,中医认为,当令之脏,其气最旺,但也最容易受伤。既然“脾旺长夏”,此时的重点养护对象便是脾,此外还有胃。
 
长夏多雨,气候潮湿,而湿气直通脾,脾被湿气所困,便无法“运化”。因此,大暑保健,当先健脾以袪湿,可艾灸太白、冲阳、阴陵泉、足三里
 

(太白穴)


太白、冲阳分别是脾胃二经的原穴,艾灸这两个穴位用于培补脾土的本源之气。
 

(冲阳穴)


阴陵泉则属于脾经上特别好的健脾利湿、消肿利尿的穴位,有“祛湿第一穴”之称,配合艾灸胃经足三里穴,能加强健脾养胃、化湿理气之效。
 

(阴陵泉穴)


此外,中医说心脾是一对相生的母子关系,所以健脾的同时别忘了养心!心脏是人体阳气之所主,艾灸心俞穴、神门穴可安定心神、调节心脏功能,起到春夏养阳、补益心气的作用。
 

(心俞穴)

(神门穴)


在气温合适的时候,还建议大家多多出门锻炼,晒晒太阳,让身体适当出出汗,这样可以加速排湿、通畅百脉、调补阳气。

 02
大暑用好姜,可保一年安
 
民谚云:“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处方。”南宋朱熹也在《论语集注》中说:“姜能通神明,去秽恶,故不撤。”
 
生姜味辛性微温,入肺、胃、脾三经,中医认为生姜是助阳上品,大暑吃姜有这些好处:
 
健脾胃:姜有助于暖胃,刺激胃液分泌,帮助食物的消化,同时有开胃、增进食欲的作用。特别是醋泡生姜,对增进食欲、促进消化尤为有效。
 
解寒凉:姜具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呕的功效,在遭受水湿、寒冷侵袭后,急以姜汤饮之,可增进血行,驱散寒邪。
 
助生阳:姜最擅宣发阳明经的阳气。早晨7-9点正是人体气血流注足阳明胃经之时,此时吃姜,正好促进阳气的生发,使人活力旺盛,精力充沛。
 
注意:生姜属热性,生姜皮属凉性,吃姜的时候连着皮一起食用能更好地保持生姜药性的平衡。吃姜虽好,也不要贪多,一天吃两三片就够了。

 
关于姜,大暑里还有一个习俗,那就是——晒伏姜。
 
这个时候,人们会把生姜切片,或榨汁后与红糖搅拌在一起,装入容器中蒙上纱布,放在太阳下晾晒。从大暑一直晒到出伏,伏姜就制作好了。
 
吃伏姜有助于排出体内积寒,减少“冬病”的复发,从某种意义上说,也算是冬病夏治的一种方法。
 
老祖宗告诫我们:“夏伤于暑,秋必痎疟”,大暑养好了,一年才健康少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