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老师的婚姻遭遇(一)

 黄土地上 2022-06-17 发布于内蒙古

方老师的婚姻遭遇(一)

文/竺元平

        北方的秋天,天是那么高,那么蓝,然而这高原的气候就像内蒙古人常讲得“灰腾梁”的天气,气温一天三变化,早晚,凉风吹起了街上的枯枝败叶,显得村庄萧条凄凉;中午,毒辣的太阳晒得人们不敢出门,真是干热的要命。好得是村子里的人们已习惯了这独特的天气,每到傍晚,总有一群男男女女聚在墙底下,你一言我一语地在谈论着每天发生的大小事情。


        外出打工的方明,随着气候的转凉,也跟着村里的人们回到了生他养他的这片热土——田家庄,这个田家庄,一百多年来,几代人就生活在这个靠天吃饭,偏僻而又安详的村子里。勤劳,善良的人们都盼望着自家的孩子能通过学习走出村庄,然而盼星星,盼月亮,多少年来,始终没有盼出一个“文曲星”来。
          今年看来又是一个灾年。夏季雨水少,庄稼长得也不好。大街上的人们不时地抬头仰望着天空,什么时候村里的人们才能挺起腰杆儿,过上好日子呢!不满廿岁的方明回到了村里,他把挣了大半年的钱如数地交给了母亲。他的家境在村子里至多是中等偏下的水平,属于贫困人家。高考落榜后,这是他第二年外出打工,二年来,他也尝遍了外出打工的各种艰难。按照村里的习惯,二十来岁,也该到了找对象的年龄了,村里与他年龄相仿的伙伴们,近几年,在父母的张罗下大都对上了象,这些对上象的小年轻,在村中也是滋润的很,嘴里不时地叼着香烟,哼着不着调的小曲,时不时地还吐着风流的烟泡,一副时兴浪人的样子。方明看到村里那些原来不爱学习,小学还没有读完就辍了学的伙伴们,个个神气十足,一副兴高采烈的样子,他的心里像打翻了的五味瓶。
        难道现实就是这样残酷吗?这十来年的书真的白念了?到头来还是没有离开村庄,这些闹心的问题在方明的心里反反复复地出现,想抹都抹不掉。所以他回到村庄之后,一点也高兴不起来,白天听到什么,看到什么,都是一些鸡鸣狗叫,家长里短的琐碎事,一种不知道是妒忌,羡慕,还是什么复杂矛盾的心理,在不断地折磨着他,但现实就在眼前,路还得往下走,祖祖辈辈吃的苦还得接着吃。他看着年迈的父母,想到了这么多年来省吃俭用供他上学,一种愧疚又涌上了心头。
        人生或许就是这样琢磨不透,变幻无常的。生活中倘若关了一扇门,就会打开生活的另一扇窗户。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被当地政府选定,成了邻村——洪河村的民办教师,虽说是民办教师,可总比打工强那么一点点,或多或少有那么一点文化内涵,层次也算是提升了半个格。更何况方明从小喜欢读书,对知识有一种特殊的追求,或许这一次真的让他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到洪河村当了民办教师之后,方明郁闷的心情似乎改变了不少,起码离开了那个鸡鸣狗叫的地方。一个人住在了学校里,点着公家的煤油灯,坐着公家的办公椅,除了给孩子们轻车熟路地上几节课,业余时间还能看书,学习,做一些自己喜欢干的事情。那时候,方老师的衣服也很破旧,看上去皱皱巴巴,但是,到学校当了老师以后,对自己的个人形象也注重了起来,常常利用学习疲惫之后的休息时间洗衣服,总体上看,在当时也算得上是一个文质彬彬的教师,与村里干农活的年轻人相比,也有了许多的不同,语言,动作,形象上给人一种不是很随便的感觉,一时赢得了洪河村里人们的刮目相看。

        平日里,他对教书也很认真,对孩子们的态度也和蔼,学生们也乐意听他讲课,讲课中往往夹杂一些故事,笑话,让那些稍大一点儿的同学,有了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他的工作信心就更足了。就这样,方明一边工作,一边料理自己的个人生活,将工作,生活安排的松弛有度,合理周全,显得一切是那么的轻松愉快。要知道,那时候的农村,农民生活的艰苦是无法形容的,村子里也没有电,竟次于刀耕火种那样的生活,就是人们的温饱也尚未解决。这样的艰苦环境下,方明还得一个人自己做饭,这做饭,教书都是他之前没有干过的技术活。每当夜深人静,他躺在土炕上,静静地想着教书以来经历的一件件事情,细细品味,觉得这份工作,虽然艰苦一点,比外出打工卖力气强多了,起码这是一件充满正能量的事业,工钱不多,却前途很光明,是关乎子孙后代成长的好事,就这样,他一边摸索着教书的规律,一边体会着生活给他带来的甜酸苦辣。这几个月当中,夹生饭不知吃了多少顿,课堂上讲错又改正也有几十次,不免也有个别人的流言蜚语,但他始终一心一意地经营着这来之不易的工作,经过多少个日日夜夜的琢磨,渐渐地理出了一些生活,工作的头绪来,感觉到生活有了点起色,至少可以说心情放松了,畅快了,干起工作不觉得烦,也不觉得累,脸上也出现了少有的灿烂。
        位于北方大漠苏尼特草原南端的洪河村,自古民风淳朴,文化落后,人们平时最讲究的是实干精神,人们面对这个年轻方老师一年来的表现,最初的那颗放不下的心,也稍稍有了点放松,觉得这个年轻人有点骨气,有点吃苦耐劳的精神,对教书也有些门道。因为,自从方老师来了以后,学校里的朗朗读书声也常常传入他们的耳朵里,在这个落后偏僻的小村子里,好像有一种蓬勃向上的气息,那些家长们,对方老师的这些行为表现,也有了不少敬佩的成分,这在村子里多少年来是从未有过的。
         方老师一时间成了小村子里人们热议的人物,自然也引起了村里不少姑娘们的关注,尤其是那些还没有找上对象的姑娘们,心中自然或多或少有了那么一点点想法,就更加注重打听方老师的一切(家庭、文化、历史等)了。青春年华,情窦初开,隐隐的小思想在姑娘们心中荡漾了起来。敏感的话题往往传的很快,仅仅几个月的时间,村里村外的姑娘们之间,为了这个方老师就多了几分醋意,各自在心中打起了小算盘。其中,有一个胆大而又有新思想的姑娘,情急之中,首先向方明老师表达了爱意。那个时代,一个姑娘用那种自己特有的方式,向方老师发出了攻势,一个外地的民办老师,哪儿见过这样的阵势,按当时,当地的习惯,只有男追女,很少有女追男的现象。最终,在这个姑娘全家强强联手的攻势下,方明老师俯首帖耳地投了降,归顺了这个胆大而又另类的姑娘。按说这件事对方明老师来讲,那是求之不得的好事,用当时村里人们的话说,是方老师撞上了桃花运,别人家的儿子是“种树找雀”,而方老师却是“雀往树上跑”,然而,生活的事情就是这么地让人琢磨不透,任何事情都有正反两个方面,姑娘的一见钟情是好事,无可厚非,但方老师左看右看这个姑娘,总有点儿不是很满意,为什么?一是有点门不当户不对,因为他家没有姑娘家富,二是这个姑娘长相有点儿不怎么样,又没有念过几天书,也不识几个字,针对眼前存在的这些问题,他心中也是心神不定,不同意,又怕辜负了姑娘的一片好心,同意吧,心里也有点儿不舒畅,另外,姑娘一家宴请他的饭也吃了,一时的激动,也说了一些不该许诺的话,几天来,他的一颗年轻的心怎么也放不下来,左思右想,还是回家和父母商量一下,再做决定。
           (未完待续)

(本文插图由内蒙古摄影家协会贺广生老师提供,图文无关。)

本期编辑   李洁  

作者简介

        竺元平,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1964年2月出生于内蒙古商都县。1984年10月参加工作,喜欢读书、写作,曾在多家网络平台刊发十几万字的作品,被《海纳百川文苑》平台聘为副总编。

声明:平台文章为原创作品。允许转载和责编,授权转载请联系平台编辑并注明来源:“黄土地文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