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82年邓小平铁腕裁掉铁道兵,陈再道坚决反对,邓公高明回复12字“打起仗来,铁道部都是铁道兵。”:

 刘章济图书馆 2022-06-20 发布于湖北

导语:当今社会,社会发达,交通便利,人们的出行变得简单便捷。铁路网遍布全国,即使是小城市也能覆盖。以前几天才能到达的地方,现在一天甚至是几个小时就能到达。这都得益于先辈们的不懈努力,才让我们生活在这和平富强的新中国。

  有那么一个兵种,为了我们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重大的奉献与牺牲。但是,新一代的青年男女们甚至可能听都没听过,它便是铁道兵。现如今,铁道兵已经不存在于解放军中了,这也是我们不了解铁道兵的原因。

1982年百万大裁军计划中,铁道兵便是裁员之一。从开国上将陈再道坚决反对裁掉铁道军中便可以看到,裁掉铁道军并不是因为他们对中国的贡献小,而是他们已经完成了属于他们的使命,退出历史舞台是历史发展所致。

  一、铁道军的历史起源

抗日战争胜利后,共产党与国民党又经历了长达四年的第二次内战—解放战争。彼时,共产党的新四军和八路军在人民群众心威望很大,共产党势头很强。一时之间,屡战屡胜。这时,国民党便有了邪恶的想法,他们专门派兵摧毁共产党的后勤运输路线,使得共产党无法及时进行军需补给,让共产党前线作战的军队军需储备告急。

  正所谓两军作战,粮草先行。而当时他们作战的地点又是在寒冷的东北。将士们吃不饱,穿不暖,作战能力直线下降。他们这一行径无疑给了共产党重重一击,让共产党不得不抽出兵力去保护和维修后勤运输路线。铁道军就是在这样一个历史环境下产生了,他们由一部分东北人民自治军和铁路技术人员组成,甚至专门成立了军委铁道部。

  二、铁道军的历史贡献

在解放战争中,铁道军主要是管理和保障通往各地方军队铁路路线的完善。他们的口号“战斗打到哪里,就把铁路修到哪里”完美地诠释了他们的职责与信仰。在整个解放战争期间,铁路军共紧急抢修了十五条战争区路线,修建了全国近一千座被战争炸毁的桥梁,打通了数百条隧道,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铁道军随着新四军一起支援朝鲜。面对装备更加齐全,武器威力更加巨大的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时,我们的铁道军不畏艰险,将他们的口号“战斗打到哪里,就把铁路修到哪里”贯彻到底。

不但在数千次的空袭后以极快的速度恢复了朝鲜北部的交通,还帮助朝鲜改良运输路线,这场战争的胜利,离不开铁道军的付出。在新中国成立后,铁路军为中国修建了一条又一条的铁道,著名的青藏铁路以及中国首条地铁路线都是铁路军的杰作,他们的丰功伟绩世界上没有任何语言可以形容。

  三、陈再道反对裁掉铁道军

1982年,邓小平提出裁掉铁道军的决定,陈再道连同其他两位将军一起提出异议,再三强调铁道军的重要性,提出部队可以不领补贴,不用军费,只求能留下这个军队。但我们的邓小平同志只回了十二个字:“打起仗来,铁道部都是铁道兵。”

四、裁掉铁道军的原因

首先,当时的新中国处于百废待兴的局面,各行各业的发展都需要国家的经济支持。国家需要大笔大笔的资金来发展自身,而铁道军此时已经发展成一个近四十三万人员的队伍,每年的军费高达数百万,当时的中国已经支撑不住铁道军巨大的花销。

  其次,邓小平已经发现,世界各地战争结束,各国关系紧密,和平与发展成为了全球共同的目标。铁道军的诞生意义是为了保护和保障作战部队后勤补给,铁道军明显已经完成了他的使命,。在当时和平与发展的大环境中,铁道军的存在意义不大。因此撤掉铁道军,将更多的金钱投入到新中国的发展中明显是符合时代的发展的。

最后,铁道军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退出历史舞台,撤掉铁道军也并不意味着消失,这也是邓小平回复的“打起仗来,铁道部都是铁道兵。”的含义,铁路军大部分人员转入了铁路建设局,还是在致力于中国的铁路行业,只是改了个名字,换了个地方待着。

  结语:铁路军作为一代人的回忆,永远地存在于人们的心中。他的撤出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满足新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但他并没有消失,现如今千千万万的铁路从业者都是他们的缩影,他们只是脱下了军装,换上了工装,以另一种形式为中国作出贡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