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 习惯 ![]() 健康生活一辈子 物无美恶 过则为祸 前人智慧 ![]() 【原文】 14.1 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14.3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注释】 宪:姓原,名宪,字子思,孔子的学生。 谷:有“山谷”和“谷物”两大类,前者引申指困难,后者引申指俸禄。 克:本义是战胜,引申指能力超强、胜任。 伐:本义指用武器击杀,引申指对他人武力上的征讨或言辞上的诛责,又假借为自我夸耀。 怨:本义指不满意,引申指仇恨。 欲:本义指想达到某种目的或得到某种东西,引申指欲望、需要。 危:本义是高、高处,引申指危险、不安全的;端正的、挺直的。 孙(xùn):通“逊”,谦顺、恭顺。 【翻译】 14.1 原宪问哪些行为是可耻的。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做官领俸禄;国家昏暗无道,也做官领俸禄,这就是可耻。” 原宪又问:“好胜、自夸、怨恨和贪婪这四种毛病都没有,可以称得上仁吗?”孔子说:“可以说是难能可贵,至于是否是仁,我就不能断定了。” 14.3 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言语正直,行为正直;国家政治昏暗,行为也要正直,但言语应谦逊谨慎。” 《论语》中,孔子多次提到“邦有道”、“邦无道”,可以看出,有些品行,无论世事如何变换都应该坚守;有些品行,孔子则主张要视国家政治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变化。这两章,就是告诉我们,自己的言行举止,在国家有道或无道的情况下要有所区别。 第1章,很多参考资料一般理解为:不管国家有道还是无道,都出来当官领俸禄是可耻的。潜台词就是在国家无道的时候,就不该继续出来当官领俸禄。 这样理解或许也没什么大毛病。 但是我又开始犯“二”了:“邦无道”的情况下,所有的“正人君子”都应该辞官归隐吗?那么国家政务谁来处理?孔子所谓的“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还有什么意义? 我对这段话的理解是: 邦有道,你当官领俸禄,不做事是可耻的;邦无道的情况下,你为了养家糊口出来当官领俸禄或许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坏事做绝、助纣为虐,不为民请命、不替民担当,就是可耻的。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 至于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能够克制自己的好胜心、避免自夸自大、不起怨恨和贪瞋之心,在孔子看来只能算“克己”,要达到“仁”,还要“复礼”,积极主动地追求仁德、遵从礼制,具体来说或许包括刚毅木讷、先事后获、先难后得、立人达人、爱人等。 第3章,孔子告诉我们,在邦国政治清明的时候,要行得正、坐得端;在邦无道的情况下,也要遵从自己的良心,不能做昧良心的事;在言语方面,则应该小心谨慎,学会隐忍,能够保护好自己,要“免于刑戮”,避免因言获罪。 ![]() ![]() ![]() ![]() ![]() 【新光影像】 读书改变生活 学习改变命运 《新光影像》 用影像记录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