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4.1,14.3 【辉光日新1558】(“宪问耻”“邦有道危言危行”)有所为,有所不为

 新文艺 2022-06-20 发布于山东


“V” 习惯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知行合一。
每天读(听)书不少于30分钟
遇到烦心事及时转念
       对自己微笑3秒钟
每天锻炼一小时
      健康生活一辈子

物无美恶  过则为祸




前人智慧

【原文】

14.1

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14.3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注释】

宪:姓原,名宪,字子思,孔子的学生。

谷:有“山谷”和“谷物”两大类,前者引申指困难,后者引申指俸禄。

克:本义是战胜,引申指能力超强、胜任。

伐:本义指用武器击杀,引申指对他人武力上的征讨或言辞上的诛责,又假借为自我夸耀。

怨:本义指不满意,引申指仇恨。

欲:本义指想达到某种目的或得到某种东西,引申指欲望、需要。

危:本义是高、高处,引申指危险、不安全的;端正的、挺直的。

孙(xùn):通“逊”,谦顺、恭顺。

【翻译】

14.1

原宪问哪些行为是可耻的。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做官领俸禄;国家昏暗无道,也做官领俸禄,这就是可耻。”

原宪又问:“好胜、自夸、怨恨和贪婪这四种毛病都没有,可以称得上仁吗?”孔子说:“可以说是难能可贵,至于是否是仁,我就不能断定了。”

14.3

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言语正直,行为正直;国家政治昏暗,行为也要正直,但言语应谦逊谨慎。”

《论语》中,孔子多次提到“邦有道”、“邦无道”,可以看出,有些品行,无论世事如何变换都应该坚守;有些品行,孔子则主张要视国家政治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变化。这两章,就是告诉我们,自己的言行举止,在国家有道或无道的情况下要有所区别。

第1章,很多参考资料一般理解为:不管国家有道还是无道,都出来当官领俸禄是可耻的。潜台词就是在国家无道的时候,就不该继续出来当官领俸禄。

这样理解或许也没什么大毛病。

但是我又开始犯“二”了:“邦无道”的情况下,所有的“正人君子”都应该辞官归隐吗?那么国家政务谁来处理?孔子所谓的“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还有什么意义?

我对这段话的理解是:

邦有道,你当官领俸禄,不做事是可耻的;邦无道的情况下,你为了养家糊口出来当官领俸禄或许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坏事做绝、助纣为虐,不为民请命、不替民担当,就是可耻的。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

至于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能够克制自己的好胜心、避免自夸自大、不起怨恨和贪瞋之心,在孔子看来只能算“克己”,要达到“仁”,还要“复礼”,积极主动地追求仁德、遵从礼制,具体来说或许包括刚毅木讷、先事后获、先难后得、立人达人、爱人等。

第3章,孔子告诉我们,在邦国政治清明的时候,要行得正、坐得端;在邦无道的情况下,也要遵从自己的良心,不能做昧良心的事;在言语方面,则应该小心谨慎,学会隐忍,能够保护好自己,要“免于刑戮”,避免因言获罪。

           【新光影像】

读书改变生活

学习改变命运

《新光影像》

用影像记录生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