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向新入职的同行学习

 新用户65120Joi 2022-06-20 发布于山西

听评新教师赛讲课

听了五节课,上了自己的一节,晚自习准备再上另一节。嗓子有点疼,好在还没影响到思考与敲字。

首先向温时凯、程耀栋、段辛坷、闫玉杰、王俊萍五位新入职老师的辛勤付出表示感谢!对于新入职的老师,赛讲课、公开课对新老师的“烤”验几乎等同于脱胎换骨。

我自己是抱着学习的目的去听课的,一堂课如何设计,如何和学校推行的教学模式有效结合,听课的过程也是促使自己思考的过程,也算是给了一个思考的契机,如果没有这样的活动,自己的课堂也就那么波澜不惊的上下去了,有了这样一个思考的契机,就有了在课堂上在学生的思维上荡起一点点涟漪的机会。

新授课的课堂目标,从最基础的角度来讲,就是知识目标,以前所讲的三维目标,现在提倡的核心素养。没有知识目标的达成,一切都是空架子。钓不上鱼来的渔法,不是真正的渔法,先保证把鱼钓上来,再提炼方法,由渔鱼提炼到渔物,甚至渔心,直到渔一切想渔之物。

知识目标的确定:建议参考课标和教参。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课标和教参的相关建议。
课标:2.2.3 会用线速度、角速度、周期描述匀速圆周运动。知道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力大小与半径、角速度、质量的关系。能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了解生产生活中的离心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
例2 了解铁路和高速公路拐弯处路面有一定倾斜度的原因。

教参:
1.教学目标
(1)能根据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各种圆周运动现象,在此过程中体会模型建构的方法。(2)知道航天器中的失重现象。
(3)观察生活中的离心现象,知道离心运动产生的原因,了解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并知道离心运动所带来的危害。
2.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节旨在通过丰富的实例,让学生通过受力分析、运动分析建立圆周运动模型,再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和圆周运动知识求解一些具体问题。教材选择了与生活联系紧密,学生易于观察的火车转弯、汽车过拱形桥和凹形桥等例子,另外,教材还分析了航天器中的完全失重状态以及离心运动现象。既有水平面内的匀速圆周运动,也有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能引起学生观察和探究的浓厚兴趣。从地上的圆周运动,到天上的圆周运动,既帮助学生感受物理规律的统一性,也为下一章作了铺垫。

通过对实例的分析,要让学生逐步掌握处理圆周运动的基本方法,引导他们学会确定运动轨迹、圆心和半径,能根据圆心位置确定向心加速度方向,再进行受力分析,确定向心力的来源,并建立力与运动联系的方程。这个过程就是先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圆周运动的模型,再对问题进行求解。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能用牛顿第二定律求解直线运动的一些问题,对运动与相互作用观有了初步的认识。本节对圆周运动进行分析,本质上仍然是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来解决问题,两者求解的思路是相同的。教学中指出这种相同性不仅有利于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也会进一步深化运动与相互作用的观念。


我的理解,课标和教参的建议,就是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这些具体的“鱼”来学习“渔”法,掌握了“渔”法,一切“鱼”皆可被“渔”。

曲线运动、直线运动,都是运动,物体变了,轨迹变了,加速度变了,速度变了,但经典力学中永恒的牛顿运动定律是不变的。这条主线把握好了,大方向就对了。主体框架有了之后就是具体细节的打磨。

本节课开始的测试,有温故引新的意思,选择的题目要涉及受力分析和向心力。

导入环节,可自由发挥的余地大,新授课这也是容易出彩的地方。本节来说,自行车、汽车、人跑步的转弯、冬奥会速滑的转弯,都是圆周运动的一部分,播放视频起码能引起学生观看的兴趣,自行车和速滑可以点一下是圆周运动,但仔细分析就掉坑里了,自行车和速滑转弯时,人的姿势会调整,不能看作质点或刚体,单独用牛顿定律是没法仔细分析的。

具体的主要分析环节,汽车、火车挑一个重点分析,呈梯度设置问题,问题的主题就围绕两个方面,受力分析和轨迹。从平面到斜面有层次感,斜面是解决平面上的缺憾而设计出来的。平面上完全可以让学生上黑板表演,有错了纠正,无错更好,错的可能位置也就是径向的摩擦力。这里的受力分析实际上有很多隐藏的细节,物体的受力是立体化的,上下方向是重力、地面的支持力;切向是牵引力、阻力;径向是摩擦力。找向心力实际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局部应用,只研究径向,不分析切向,变速圆周运动时径向、切向的合力都不为零。

平面到斜面是有目的的过渡的,汽车为了更大的速度下安全转弯,火车为了减弱车轮和铁轨间侧向的弹力。先分析侧向无摩擦力和弹力的情况,运动建模在斜面时才真正体现能力,找轨迹,定圆心。轨迹最好多几个让学生画,这是斜面运动建模的难点,错了根据错因纠错。有了轨迹、圆心的基础上,再受力分析,分析要全,还是立体的受力,比平面受力就麻烦了,找向心力才真正体现力的合成和分解是否真正掌握。重力已知,弹力方向已知,大小未知;合力方向已知。根据力的合成和分解再求合力,这实际也是一个难点,动态平衡问题,三角形法则看似简单,实则很难真正掌握。

斜面上转弯,汽车无侧向摩擦力、火车无侧向弹力,此时的分析程序是完全一样的。找轨迹-定圆心-受力分析-分析向心力方向-找分力、合力关系-列牛顿第二定律方程。这可以看作处理圆周运动问题的一种程序了。所有的圆周都是如此的一个分析方法。

斜面上问题的扩展。

比“理想速率”大或者小时,刚才的程序走一遍,从哪开始不一样了呢?从这开始的:受力分析-分析向心力方向-找分力、合力关系-列牛顿第二定律方程。实际上属于一个逆向问题了,速率变化,合力大小变化,合力大小变化,分力必然会变化,根据合力大小变化倒推分力如何变化,本质上又是一个关于力的合成和分解的问题。

小结,通过实例分析,掌握这种程序化的分析方法,总结到牛顿第二定律的高度上。

难点在哪儿?三点:圆心、受力分析、求合力。牛顿第二定律的方程好写,左边的合力隐藏着力学问题最基础的受力分析、求合力;右边藏着半径。

高中阶段的运动模型,定量计算的只有三种:匀变速直线运动、(类)抛体、圆周运动。前两类实际是一种,都是恒力问题,受力分析不是难点,运动学规律繁杂,更偏向于列运动学方程和数学运算;圆周运动是才算是真正的力学问题。学生解决这三类问题的难点是不一样的,前两种本质上是数学问题;后一种的难点是最基础的受力分析及力的处理。运动建模、受力建模的思维能力有了,即使出错,可以追查错误根源,有了自己反思错误的能力,离改正错误也就不远了。

抓好主干,打磨细节。

教学基本功方面:1.打造气场;2.板书字迹;3.层次化的启发思维的问题设计;4.课堂语言。这是无止境的。


望大家提出宝贵建议或意见,共同打磨吧。下午评课时说的不妥之处,敬请海涵!比我当年强了不知多少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