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危重病人输液速度如何调节?

 guo1820 2022-06-21 发布于广东

危重病人由于原发疾病严重,伴有器官功能受损,基本生命体征不稳定,与普通轻症病人相比,在日常治疗及抢救过程中会有不同。静脉输液是治疗中最常用的手段,护理人员在接收到医嘱后给予配置输注液,将液体连接静脉通路后如何调节输注速度,对危重症患者有重大的意义,值得学习与探讨。

静脉输液路径的选择

外周静脉:多选用上肢和下肢的浅静脉,上肢浅静脉主要有手背静脉网、前臂和肘部前面的浅静脉,下肢浅静脉主要有内踝大隐静脉及足背静脉。在输液血管的选择原则上,卫生部静脉输液行业标准中推荐:宜选择上肢静脉作为穿刺部位,避开静脉瓣、关节部位以及有疤痕、炎症、硬结的静脉。成人不宜选择下肢静脉进行穿刺。

中心静脉:常见的置管位置包括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和股静脉。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置管末端位于右心房上方的上腔静脉,股静脉置管可达股静脉近端或髂外静脉处。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和中长导管(MC):PICC置管通常在病人肘窝部的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中任选一条,导管直接插入到上腔静脉。MC导管尖端位置由腋窝水平或肩下部延伸到腋静脉胸段甚至达到锁骨下静脉中段内。

外周静脉可用于输注等渗及刺激性小的液体,因其易于穿刺,对机体损害较小,多用于常规输液。而中心静脉和PICC或MC由于置管较深,管路末端血流速度快,可用于输注高渗性液体,因其具有快速输液的优点,在液体复苏及失血性休克的救治中多发挥重要的作用。

无基础疾病人群输液速度

在输液过程中可通过记录每分钟点滴数的方式控制输液速度,15滴等于1毫升。对于没有基础疾病,心肺功能良好的健康成人,输液速度可掌握在40滴/分钟,儿童由于体重较小,输液速度控制在20-40滴/分钟。对于一些特殊药品,输液速度也是有一定要求的,浓度较高,有渗出风险的药物,如10%浓氯化钠注射液、50%葡萄糖注射液、5%碳酸氢钠溶液、甘露醇、静脉营养液、化疗药物,血管活性药物等,在经外周血管输注时输液速度不宜过快,并且在输注过程中严密观察血管有无渗出、发红等情况。

哪些危重症病人输液速度要快

对于血容量不足的患者,一般需要给予快速输液,常见的疾病有:

1. 脓毒症、感染性休克,此类患者多由于严重感染入院,根据感染部位不同又可分为重症肺炎、消化道感染、腹腔感染、尿路感染、血流感染、软组织感染等。患者多起病急,可出现高热,大汗,血压低,心率快,是由于感染导致大量炎性介质释放入血,引起血管扩张及血管通透性增加,使血管内液体容量相对不足。在感染性休克救治中,3-6小时需要的液体复苏量为30ml/kg,一般可经中心静脉快速输注;

2失血性休克 多见于外伤患者,患者有明确外伤史,失血速度快,血红蛋白下降迅速。血红蛋白低于70g/L时需要输注红细胞纠正贫血,同时应根据患者平均动脉压、血乳酸指标、皮肤粘膜湿冷状况来调整输液速度。治疗上以输注血液制品为主,对于快速输液仍无法纠正休克的,要及时应用缩血管药物以维持重要脏器的灌注;

3.代谢性疾病 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的患者在饥饿、感染、应激等情况下,体内酮体大量生成,患者血液呈高渗状态,渗透性脱水导致早期尿量显增加,可进一步加重血管容量不足。在明确诊断后应首先给予补液,纠正血容量不足,而不是单纯纠酸。

哪些危重症病人输液速度要慢

1.心肺功能不全的患者 如心力衰竭、肺水肿的患者。此类患者多存在左心收缩或舒张功能下降,通过静脉输入体内的液体回流进入右心房,进入右心室。左心射血功能下降导致肺动脉压力升高,过快输液会引起肺水肿,肺部渗出增加,影响肺的换气功能,引起低氧甚至二氧化碳的潴留,可危及患者生命;

2.特殊药品 如时间依赖性抗生素美罗培南,该药物为广谱抗生素,对绝大部分细菌感染治疗效果好,临床上主要应用于对抗生素要求较高的多重耐药菌的治疗,根据其药物代动力学特点,采用2小时以上的缓慢给药方式可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临床多采用微量泵或输液泵泵入的方式给药;3带泵输入液 休克的患者需要静脉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常用药物如去甲肾上腺素、间羟胺、多巴胺等,此类药物可收缩血管,升高血压,血管活性药物由于泵速缓慢,需要将药物泵入带泵液后匀速输入体内。为维持血压平稳,避免血压剧烈波动,带泵液一般给予低速输注。

参考文献

[1] 袁媛. 静脉滴注中输液速度控制的研究进展[J]. 当代护士(中旬刊),2020,27(1):4-6.

[2] 姜慧芳,寿军,周权. 静脉输液速度对用药效果的影响[J]. 世界临床医学,2016,10(22):117-118.

[3] 范玉香. 美罗培南不同输注方式治疗感染性疾病的Meta分析[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1,14(35):58-60.

[4] 张欢欢. 重症超声联合PICCO在感染性休克液体复苏的临床应用[J].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2019,40(6):32-34.

[5] 庞小青. 感染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治疗中应用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的效果评价[J]. 黑龙江医学,2021,45(6):659-66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